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石河子148团的一四八团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简介

一四八团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成立于2003年5月,位于一四八团团部西营镇西北2千米处,占地总面积28000平方米;现有在册干部职工116人,其中干部36人,本科学历4人,大中专学历27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9人,初级职称的8人,平均年龄31岁。下辖种子站、植保站、气象雷达站、农业技术服务站4个基层单位,拥有固定资产800万元,企业注册资金600万元,年创产值2000万元。是一个以科技服务、示范、指导、病虫测报、植物保护、土壤测试、雷达气象服务、种子加工、育种、良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企业。

石河子148团的一四八团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简介

农科中心种子站

一四八团种籽站始建于1985年,现有干部8人,技术人员3名,职工102人,固定资产286万元,年创产值1500万元左右,是融种子繁育、加工、推广、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二十几年来,团场每年拨款15万余元,用于种籽站增添设备,先后修建种子库房6栋、水泥晒场7776平方米、红砖晒场19186平方米、种子检验室80平方米、土壤化验室80平方米、微机室20平方米;购置成套选种机1台、窝旋式选种机4台、输送机4台、升运机4台、包衣拌种机4台、小型轧花机1台、硫酸脱绒机1台、东风141型载重汽车1辆、轮式拖拉机2台、剥绒机4台、小型液压打包机2台、微电脑打包机1台、静电处理机1台,1300亩种子繁育基地。

在种子加工、销售方面,种子站率先实现了“四化一供”,1990年被兵团授予种子“四化一供”先进单位,被农八师定为春麦原种场。每年可加工优质小麦种子900-1000吨,种子纯度达到99.9%,发芽率在85%以上;棉花种子3000吨,种子纯度达到95%,发芽率高于80%。生产的良种除满足本团需要外,还以纯度高、品质优良、价格适宜、服务周到等特点畅销南北疆。二十余年来累计为团场创利润3500余万元。

在种子繁育方面,小麦、棉花种子繁育上始终坚持提纯复壮实行“三圃制”,保证原种二代到大田,良种覆盖率达100%。种子站长期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姻,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棉花新品种(系)达十几个,现已选定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新陆早七号”、“新陆早八号”、“新陆早九号”、“新陆早十号”、“新陆早十二号”、“新陆早十三号”、“新陆早二十号”、“新陆早二十三号”、“中棉36”、“中长绒24、27”作为今后推广的主栽品种。

在统一供种方面,种子站购置了静电处理机、微电脑打包机、自己研制种子包衣机,实现种子加工、静电处理、包衣、定量包装、送种到单位的一条龙服务,不但提高种子发芽率,而且方便了职工群众,深受欢迎。2005年,该站加工生产种籽5000吨,实现经营利润301万元,职均收入11000元。

农科中心技术服务站

农科中心技术服务站(前身一四八团良繁站)成立于1962年,从事良种繁育,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土壤化验,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技术服务站立足本团农业生产,每年都承担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小区试验和大田推广示范工作,棉花品种系5、中棉27、中棉36、新陆早7、新陆早8、新陆早9、新陆早12号、新陆早13号、新陆早20号、新陆早23号,中长绒棉24号、中长绒棉27号、小麦品种新春2、新春6、新春9号,在148团的推广示范及扩繁,该站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148团软管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详细的田间调查资料。近两年来,该站本着科技服务于基层的原则,对基层农业连队进行科技培训、田管技术指导服务;完成了测土配方施肥17万亩;研制的液体滴灌肥推广应用400多吨,繁育棉花原种4万多亩;全面应用了棉花优质品种中、早、晚熟品种、宽膜高密度栽培技术。

农科中心植保站

植保站始建于1979年,有工作人员7人。

植保站在植保工作中始终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保益控害”的生态调控为手段,科学用药挑治为辅的综合纺治方法。紧紧围绕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中心积极开展工作,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了兵、师两级规定的管理目标,2000年,被兵团列为全兵团17个中心病虫测报点之一。先后配备了微机、复印机、传真机、人工气候箱、显微镜、恒温箱等仪器设备,从而使测报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病虫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85%,中短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90%,提出的防治意见经实施达到防治效果90%。2002年又被兵团列为新疆北疆片区新农药、新技术试验基地,两年来,为兵团农业技术推广站完成了棉田除草剂、棉田脱叶剂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项目6项。

农科中心气象雷达站

农科中心气象雷达站建于1985年,几十年来,该站以为农业服务为宗旨,为团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决策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现代化水平,1993年,团投资30万元建起了新疆首家数字化天气雷达,它的建成为一四八团场和石河子辖区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一定贡献。自1994年连续被兵团农业局评为“先进单位”。2000年和2002年先后由兵团和团场共同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卫星单收站和自动气象遥测站,并已通过项目验收,投入使用。高科技的引用,现代化设备使用,使边陲小站增添了腾飞的翅膀,将为团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庄园是这个时期西欧农业生产中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中世纪初期,西欧国家的生产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产生活,所以国王、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园。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但是也有一些大的庄园可以包括几个村庄,当然有些小庄园也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农民份地由分散各地、相互交错的条田组成,耕作时各地条田统一轮流进行。另外,庄园上还有供集体使用的森林、牧场、水塘等。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只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才从城市购买。

庄园的农业生产实行三圃耕作制,即把耕地分作春播地、秋播地和休耕地三部分,轮流耕种。休耕地和收获后的耕地作为公共牧场,集体使用。庄园生产者主要是农奴,此外还有自由佃户、雇工和奴仆等。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农奴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劳动,一般每周3—4天,农忙时增加。农忙时必须优先完成领主自营地的耕作义务。这就是所谓的劳役地租。此外,农奴还必须交纳各种捐税,如人头税。结婚税、死手捐(即财产继承税)、什一税(向教会交纳的宗教税),农民使用领主的磨坊、烤面包坊也得交税。租税之外,还须缴纳各种贡物并服劳役,如献纳家禽、鸡蛋、酒及其他土特产品,杂役如修桥、筑路、砍柴、运输、盖房等等。为了强制农奴从事这种无偿的繁重劳动,封建领主对农奴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庄园领主派管家主持生产,监督农民劳动,并设置庄园法庭,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庄园法庭每年召开数次,主要审理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纠纷,以保护领主的利益。另外也审理农奴与自由农民之间的一些纠纷或农民违犯公共利益等案件。一般判决多处以罚金,而罚金则归领主所有。所以司法权是一项有利可图的特权。封建主对其领地上的农奴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这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一大特点。英国的庄园是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典型。13世纪时,英国的庄园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当时,英国生产力有了发展,农业进步,商品货币关系扩大,封建主普遍对领地的经营予以更多的注意。所以庄园得到发展,其组织机构也更为完善。14世纪以后,由于城市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有的领主逐渐放弃自营地,采用出租庄园的办法,并把劳役地租折算为货币地租。与此同时,农奴的依附关系也逐渐松动,直至获得人身自由。庄园制日趋解体。那么,庄园制、农奴制和劳役地租制在西欧封建社会上普及程度是怎样的呢?这是史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现在一般认为,庄园经济实际上只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经济的一种代表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以庄园制最为发达的英国为例,封建地产的经营并非只有庄园一种形式,此外还有敞地制和租佃制;庄园里的土地除领主土地和农奴的份地外,还有自由地;庄园里的生产者也并非是清一色的农奴,还有自由佃户、雇工等;劳役地租也并非是惟一的形式,与其并行的还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13世纪,英国庄园制极盛时期,中部5郡(牛津、剑桥、亨廷顿、贝德福、白金汉)庄园占耕地面积最多不过 80%,其他地区庄园则较少,如东盎格利亚(诺福克、色福克、埃塞克斯郡)是自由农民集中地区,他们租佃封建主土地,只交纳货币地租。肯特郡的庄园更少,那里的农民一直是自由的,领主的自营地大都用雇工,而无农民劳役。北部的几个郡,如诺森伯兰、达勒姆、坎伯兰、威斯特摩兰、中肯等,中世纪时还是苏格兰人经常出没的地方,英国封建主势力不大,庄园很少。至于西南的德文郡和康沃尔郡,多森林沼泽,畜牧业发达,且富矿产,庄园也很少。由此可见,庄园的本质因素,应是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同时存在,实行劳役地租,即劳役制庄园。由于实行劳役地租,提出了领主对生产者人身强制的必要性,因而领主要拥有行政和司法权力,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因此,劳役庄园制是经济与超经济强制权力相结合的一种特定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种庄园只是中世纪西欧的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但不是惟一的生产组织形式,此外还有许多自由地,实行租佃制经营方式。农民并没有完全农奴化,社会上还存在许多自由农民,即便在庄园里,除农奴外还有自由佃户和雇工等。至于劳役地租也只是庄园制地租的一种重要形态,在社会上并不占据支配地位的优势。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2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