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农48大豆品种介绍,产量如何
黑农48号大豆是一种早熟高蛋白大豆品种,需种植在活动积温2380℃的地区,亩产量在165-173kg左右。种子为圆形,种皮和种脐呈**,花朵为紫色,叶尖长有灰色茸毛,豆荚密集,成熟后变为灰色,蛋白质含量为44.71%-45.23%,脂肪含量为18.43%-19.05%。
一、黑农48大豆品种介绍
1、黑农48号大豆也称?哈98-3958?,它以?哈90-6719?为母本、?绥90-5888?为父本杂交而成,其适宜种植地区为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10℃活动积温2380℃的地区,生育周期为115-118天左右,平均亩产量在165-173kg左右,并且对于花叶病毒病和灰斑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2、黑农48号属于早熟高蛋白大豆品种,其种子为圆形,种皮和种脐呈**,百粒重22-25g左右,为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分枝较少,一般为17节,节间距离短,花朵为紫色,叶片顶端呈尖形,上面长有茸毛,颜色为灰色,豆荚较多且多为4粒荚,成熟以后呈浅褐色。株高80-95cm,单株荚数37.6个。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为44.71%-45.23%,脂肪含量为18.43%-19.05%。
3、该品种的大豆植株根系较为发达,茎秆粗壮,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和抗逆能力,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比较高。
二、黑农48大豆产量如何
黑农48号平均亩产量在165-173kg左右,2001年,相比较于和丰25号和绥农14号大豆,平均增产量在7.4%;2003年,相比较于绥农14号大豆,增产量在12%左右。
三、黑农48大豆的栽培技巧
1、选择水分低于13%的种子,播种前使用8%甲多种衣剂按照1:50的比例对种子进行包种或者使用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5%拌种。
2、在5月上旬播种,并且种植地的前一茬作物以玉米为宜,播种前深翻土地18-20cm,然后垄作双行拐子苗,每亩地种植1.6-1.87万株苗。
3、分层施肥或者是深施肥,每亩地施加2kg尿素,4kg硫酸钾,10kg磷酸二铵,2000kg的腐熟农家肥。
4、中耕除草,并且做好蚜虫、食心虫的防治工作。
费县在那里?
摘 要:详细介绍了山东省果品生产、贮藏加工、出口贸易等情况,指出山东果品生产实现了由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正步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果品产业的发展形势,认为山东果业发展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并针对目前山东果业存在的果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品产业体系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山东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山东省;果品生产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07)04-0013-0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十五”以来,山东各地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市场调控机制,发挥果品生产优势,促进了果品产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果品产业正在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
1 山东果品生产现状
2005年,全省实有果园面积76.8万hm2,果品产量1201万t。其中苹果面积34.27万hm2,产量672万t;梨面积7万hm2,产量106万t;桃面积12.67hm2,产量201万t;葡萄面积4.6hm2,产量83万t。另外,杏的产量约11万t,枣约69万t,柿约14万t,山楂约15万t,樱桃约10万t。
2001~2005年,也就是整个“十五”期间,果园面积基本稳定。5年间,果园面积年递增0.7%,处于动态稳定之中。这从侧面反映出果品生产者对生产发展的认识趋于理性,对市场的认识和掌控能力正在提高,市场调控机制正在形成,果品生产实现了从单纯追求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的转变,正在步入良性的、健康的发展轨道。2000~2004年,在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产量年递增3.7%,2005年果品总产量超过1200万t,比2000年增加235万t,增长24.3%。2004年苹果面积降到了1987年以来的最低点,产量却达到669万t,每公顷产量19.65t,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0.48t)近1倍,比1987年每公顷产量增加3.9倍。
农业部制订的《全国苹果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山东将环渤海湾地区和泰沂山区列为苹果优势区,按照新的苹果产业发展观,通过出口带动,走外向型发展的路子,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效益高的优势区已处主导地位。优势区内的苹果面积和产量占全省苹果总面积、总产量的比例由1995年的28.3%和50.5%,增加到目前的65%和71%,出口量则占到总出口量的95%以上。此外,还形成了沂蒙山区的桃产区;鲁东、鲁北和鲁西北(包括烟台、威海、滨州、聊城等市)的梨优势区;烟台、青岛的酿造葡萄集中产区;鲁北滨海地区的枣产区。还有临朐县的甜樱桃,龙口市兰高镇和沂源县的巨峰葡萄,莒南县大店镇的草莓,都已成为支柱产业。
近几年,树种结构调整的突出特点是苹果比例减小,桃和葡萄等的比例增大。苹果的比例由2000年的57.7%到2005年为44.6%,桃和葡萄的比例分别由9.9%和4.7%调整到16.5%和6.1%。梨较稳定,占9%左右。桃已成为山东的第2大水果。苹果主要推广了新红将军、太平洋嘎拉和优系嘎拉等中早熟和中熟品种。葡萄在扩大红地球和大粒无核品种的同时,发展了酿造品种,使该类品种的比例由2000年的不足30%增加到45%以上。目前,水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80%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果品龙头企业有1000多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密切了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推动了果品产业的发展。如蓬莱鑫园工贸有限公司,年出口果品2万t,创汇1500万美元,它以订单形式发展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533hm2,统一技术指导,在保证高档果品供应的同时,也转变了果农的生产观念,提高了果农的素质。
目前山东有各种果品分级流水线300多条,年处理鲜果约150万t。加工果品总量323万t,占水果总产量的27%,生产加工品101万t。果品贮藏158万t,占水果总产量的13%,其中,机械制冷保鲜库5760座,贮藏124万t,气调保鲜库176座,贮藏34万t。
2005年出口果品价值66 163万美元,占全国果品出口金额的32.54%,其中鲜果出口52.1万t,金额30 064万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43.69%和235.80%,平均年递增19.50%和27.4%;出口果汁18.15万t,金额14 050万美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99.51%和75.78%,年递增14.82%和11.94%。甜樱桃已经成功打入英国皇家超市。目前,苹果、梨、桃等大宗水果的优质果率达到75%,比200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 山东发展果品产业的潜力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果品产业的发展形势不难看出,山东果业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2.1 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相关扶持措施有利于果业发展
免征农林特产税和农业税,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农业部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较大规模地实施了“果树良种繁育场”和“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加大了基础建设规模及投资力度,围绕“苹果出口促进行动”实施了旨在提高果品质量的多个专项,提高了广大果品生产者的技术素质和投资意识。
2.2 果品生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山东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温暖,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水550~950mm(由东向西递减),光照资源充足,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890小时,适宜落叶果树生长,素有“北方落叶果树王国”之称。
劳动力资源足,且费用低。据调查,山东省劳动力费用仅相当于日本的1/20。日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高昂的劳动力费用限制了果业发展,致使竞争力逐步降低,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廉价的劳动成本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优势地位。
多年的科研、技术积淀,使之在品种资源更新、新技术体系推广、现代苗木培育、幼树提早结果、土壤耕作制度改革、整形修剪技术、保护地栽培和贮藏加工等方面,均一直处在国内领先水平。
2.3 市场潜力大
目前中国人均每年消费水果44kg,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从国际贸易看,目前,全世界水果的贸易量为4500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0%;中国的水果产量占世界总量的13%,而出口量仅占世界的3.2%,与果品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单从苹果来看,中国的出口量则占总产量的2.89%,山东的出口量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3.83%;而法国的出口量则占总产量的30%;中国苹果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36%,而出口量只占世界总贸易量的5%,山东苹果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11.4%,出口量不足世界总贸易量的3%;美国的苹果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6.97%,出口量则占到世界贸易量的12%,而法国的产量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4.31%,出口量却占14%。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国家因果品生产成本增加,生产呈现相对衰退趋势,果品自给率下降。目前,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果品自给率已降至50%以下。但果品的需求量却不断增长,欧洲市场鲜果的需求量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40%~50%的果品依靠进口。这说明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有待我们去开拓。
3 山东果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果品质量的差距较大
主要是果实外观、内在质量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通过套袋、摘叶、转果、地下铺设反光膜等一系列精细管理技术的推广,果实外观质量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的是果实的内在品质,包括口感、风味、营养等。其原因,一是地下管理投入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二是果园严重郁闭,通风透光差;三是品种搭配不合理,为抢市场而早采;四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导致果品质量的整齐度较差。
近几年,通过果实套袋及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果品污染程度大减,烟台、威海等地的出口企业都通过了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出口标准论证。但总体上看,果品安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日本、韩国和欧盟于2006年实行了新的食品质量安全法规,对包括果品在内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山东的果品出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2 树种品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目前出口果品主要是苹果,其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良种质资源未得到开发。如甜樱桃,虽然仅在局部有所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在苹果、桃、梨等大宗水果中,适宜加工的品种比例偏小,限制了整个果品产业的提升。
3.3 果品产业体系薄弱
首先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商品化处理差距大。比如在日本,果品销售是由农协负责,农协按比例收取手续费。因此,果农只管种不管销。中国果品生产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缺乏组织,“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较突出,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和产、运、贮、销一体化,削弱了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其次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差,未与果农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共同体。发达国家基本做到了水果采后立即预冷处理,然后进入冷库或气调库,并采用冷链运输和销售。而山东近几年虽然贮藏能力有了较大增加,但贮运环节薄弱仍是制约部分树种加快发展的瓶颈。目前,果品进口量在大幅增加。据海关统计,2006年1~6月份全国累计出口水果(含鲜冷水果、水果汁、水果罐头和其他加工水果等,下同)166.19万t,同比下降6.93%;进口71万t,同比增长19.49%。国门敞开以后,将会有大量廉价热带、亚热带水果涌入,将对果品销售带来巨大的压力。
4 山东果业的发展方向
山东果品产业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今后几年,要紧紧抓住机遇,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扩大出口。具体要坚持区域化、集约化、优质化、产业化和外向型的发展战略,实现果品产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4.1 苹果
在较长时期内,苹果仍是果品中最大的优势产品。在所有果树中,苹果是效益稳定、市场风险相对最小的树种。今后,一要保持现有面积基本稳定,切忌盲目扩大规模;二是调整品种结构,以鲜食品种为主,适当发展鲜食加工兼用品种,适当扩大优良中早熟品种的比例;三是着力于改善和提高果实的内在品质。
4.2 桃、梨、葡萄等树种
桃、梨、葡萄等,在保持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要扎实稳妥地调整品种结构。目前桃树栽培面积扩大很快,产量已经突破200万t,市场风险正逐渐加大,加之7~8月成熟的品种占70%~80%。鲜食与适于加工品种的比例也严重失调,必须进行品种结构调整。梨也存在加工品种偏少的问题。葡萄的栽培面积波动较大,因为葡萄酒业的快速发展,酿造品种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占葡萄总面积的50%左右,许多加工企业自行投资建基地,使农民的风险减小。
4.3 适度规模地发展特色树种
4.3.1 甜樱桃 除烟台市发展较集中外,近年威海、潍坊、泰安、枣庄等地都有规模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一是因为樱桃成熟早,果实生长期短,果实生长期内基本上不喷药,发展时首选城市近郊,可和旅游结合起来。二是要在适栽区内合理规划,进行适度规模发展,临朐县已集中发展3333hm2。三是发展甜樱桃要选个大、色艳、质优和丰产的优良品种。
4.3.2 鲁北冬枣 近几年鲁北滨海地区的冬枣已近6.67万hm2。随着面积的急剧扩大,品系混杂、品质下降等问题已经显现,价格急速下滑。因此,发展规模一定要适度。
4.4 全面提高果品质量
果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机肥料不足,化肥施用过量,果园严重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因此,要提高果品质量必须从解决上述问题入手。及早确定永久株(行)和临时株(行),经过2~3年的调整后,进行隔行去行或隔株去株。对保留的植株进行树形改造,抬高树干高度,减少枝条总量和级次。实行起垄生草覆盖栽培。大力开发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广辟肥源,逐步解决化学肥料过量问题。在目前有机肥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集中施用,严格控制化肥用量。严格适期采收。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负载,增强树体抗病能力,综合运用生物、物理防治法防除病虫,减少化学农药和激素施用量。在提高果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山东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果品生产大省,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如“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枣”等,通过改善果品质量,赋予老品牌新的含义,创造新的品牌产品,势必能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山东的果品业蓬勃发展。
费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的沂蒙山区,位于蒙山之阳,总面积18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万亩,山丘面积占76.4%,辖18个乡镇,565个行政村,92万人。
费县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称费阝邑,战国时期称费阝 国,西汉初年置县,是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和唐代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故里。境内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等遗址150多处,有国家二级文物徐子鼎、王莽新币等馆藏文物2000多种,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诗文和米芾、秦观等历史名人留下的墨宝。
费县是革命老区。1929年建立***的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1.2万人参军,15.6万人支前,1730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进行过大青山突围战、柱子山歼灭战等大小战斗百余次。
费县区位优越。县城距临沂市40公里,距青岛港300公里、连云港150公里、日照港100公里;京沪高速与日东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327国道、017省道、文泗公路横穿东西,沂蒙公路、沂邳公路、兴郝公路纵贯南北,兖石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实现了县乡道路和乡村道路柏油化。
费县山清水秀。境内有大小山头1400多座,有名的山峰近百座,森林覆盖率达到34%,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是蒙山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沂蒙山小调》就诞生在我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大青山突围也发生在我县薛庄镇,突围战旧址已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费县有“百库万塘”之称,全县水资源总量约12.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全省人均的3倍。
费县石奇物丰。素有“奇石之乡”的美称,“费县石”生成于4亿年前,储量约为30万块,集瘦、漏、皱、透、丑诸特点于一身,被誉为“世纪之交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伟大的自然奇迹”,正在建设的“沂蒙石林”被列为省旅游开发重点项目。此外,还有金星石、燕子石、天景石等,也属石中珍品。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石、石灰石、大理石、水晶石、硅石、膨润土、石膏等20多种。费县自然资源条件较好,生物物种多样,有农作物352种,蔬菜161种,林木348种,畜禽36种,淡水鱼类47种,野生药材925种。
改革开放以来,费县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费县实际,确立了建设临沂市的卫星城市、临沂商贸城的加工基地、临沂百万居民的大公园“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化、外向化、城市化“三大战略”,加快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木业建材“三城”建设,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城镇建设“三个亮点”,突破“三农”瓶颈制约,培植壮大特色经济、规模经济、劳务经济。按照“实施七个强力推进,实现七个全面提升”的总体部署,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平台。200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8.14亿元,增长1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11亿元,分别增长5.5%、25.5%和22.6%。全县财政总收入3.88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增长2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39亿元,增长6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1亿元,贷款余额19.1亿元,分别增长21.1%和1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55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3016元,增长15.1%。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9.68亿元,同比增长22.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31亿元,增长37.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9亿元,增长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0元,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9元,增长20.6%。
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以稳定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三补一减”为重点的各项农村政策为动力,以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平原抓瓜菜,山区抓林果,丘陵抓烟桑,全县发展畜牧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培育瓜菜、板栗、核桃和丰产林“四个10万亩”基地,形成了费县农业的鲜明特色。被中国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成为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和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抓住结构调整和扩大规模两条主线,以打造鲁南医药化工、木业建材、纺织服装和电力能源基地为目标,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全民招商与政府招商相结合,民间招商与专业招商相结合,资源招商与企业招商相结合,成立了六个专业招商办公室,在上海、深圳等地设立招商引资办事处,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扭住大项目不放松。2001年以来,全县共引进过亿元大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6个,过1000万元项目26个,投资总额高达445亿元。其中总投资350亿元、总装机容量720万千瓦的国电费县电厂项目已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一期工程投资54亿元,已开工建设,2006年年底将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总投资60亿元的新时代药业公司项目,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全国最大的博士生流动站,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建成投产,二期主体工程已完工。中国植物油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的费县中植油脂有限公司项目,是国内大型的油脂加工企业,日处理800吨花生仁,项目于2004年11月建成投产,年产值15—20亿元,利税5000万元。这批骨干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快速提高了工业在县域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推动了全县工业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木业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以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和银光化工集团为主的医药化工业,已形成生物制剂、抗生素、中药制剂、西药制剂四大系列30多种药品,年产值10亿元,镁产品生产居世界领先水平,民爆行业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5位。以山东正义热电纺织、华沂集团、安信达制衣等为主的纺织服装企业26家,形成年产布匹1.6亿米,棉纺纱锭13万锭,服装300万套,年产值15亿元的生产规模。以探沂工业加工区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6000多家,年加工木材550万立方米,年产值40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家,年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10家。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42.7亿元,利税3.74亿元,
实施城镇化战略,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县城建设按照山水园林奇石城的定位,以争创文明城市为目标,以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为抓手,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成了县城东、西出口回填绿化及温凉河休闲广场一期工程;供暖供气、卫生保洁、供水供电等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近1个月来,县委、县政府广泛发动驻城单位,以建设两条精品街、绿化、亮化、美化19条县城路、打通所有断头路为重点,全面开展了争创文明城市集中活动。农村道路建设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全县硬化道路1400公里,打破了制约农村发展的道路瓶颈,结束了农民群众走泥泞路的历史,成为一大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日东高速公路连接线竣工通车将我县交通网络纳入全国高速公路网,再增交通新优势。大力开展新乡村建设工程,以乡镇驻地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有了新进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按照彰显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突出费县石林龙头项目,深度开发大青山红色旅游,打造费县蒙山自然保护区品牌,叫响中国奇石之乡,唱响沂蒙山小调,推动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亿元。石林梨园景区通过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验收。商贸流通业进一步繁荣,粮食市场平稳,超市达到22家,连锁店60家。200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亿元,增长13.5%。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开发房地产面积6.6万m2。全县客流量达205万人次,货流量236万吨。电话座机14.9部/百人,移动通信基本实现无缝覆盖。法律、劳务、技术、财务等中介机构达90多家。
努力打造平安费县。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完善城乡四级治安防范网络,在乡镇驻地、县直部分单位等重要部位,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提高了群防技防能力,治安及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妥善处理了许多社会矛盾。开展非煤矿山、危化物品、交通秩序、学校及幼儿园安全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大幅下降,没有出现大的安全责任事故。
坚持“五个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积极兴办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娱乐设施,成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县各类学校320所,在校学生18万人,其中高中3所,每年有2000多人考入高等学校。为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去年筹资1亿元建设了容纳120个教学班的新一中。县城有医院4处,其中2级甲等医院2处,拥有床位620个,医疗设施先进。县城有高中档宾馆6处,连锁经营店173家。人口、土地、环保以及广播电视、民族宗教、防震减灾、史志档案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3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