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青海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表2021

青海银行存款利率一览表

青海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表2021

存款种类人民银行公布基准利率(%)青海银行上浮后利率(%)

一、活期存款0.350.35

二、定期存款

(一)整存整取

三个月

1.10

1.54

六个月

1.30

1.82

一年

1.50

2.10

二年

2.10

2.73

三年

2.75

3.575

五年

4.05

(二)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一年

1.10

1.43

三年

1.30

1.69

五年

2.05

(三)定活两便

按一年以内定期整存整取同档次利率打六折执行

三、协定存款

1.15

1.265

四、通知存款

一天

0.80

0.880

七天

1.35

1.485

扩展资料

一、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青海银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实现了稳健经营。2020年末,本行资产总额1047.88亿元,较2019年末新增14.9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04.6亿元,较2019年末新增24.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19.98亿元,较2019年末新增41.33亿元。实现净利润4.81亿元。主体长期信用等级达到AA+。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青海银行积极将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和股东。2020年共缴纳各类税费4.06亿元,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1.22亿元。青海银行已连续12年入选青海企业50强、在全国第三届零售金融创新实践大奖评选中荣获“最佳2零售银行”称号,多家网点被评为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星级营业网点,城西支行先后荣获“全国百家安全管理先进单位”“中国银行业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二、面临新冠疫情带来的极端考验,青海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扛起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切实发挥金融服务支持保障作用,全力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到了疫情防控与经营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携手社会各界共渡疫情难关。针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和企业,青海银行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供给水平。为缩短疫情期间审批链条,出台30余项“暖企”举措,确保各项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同时,对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积极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开辟信贷绿色服务通道,做好续贷、展期等纾困工作,确保各类金融服务“不打烊”。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推出“复工贷”和专有特色产品“青银餐饮复工贷”,贷款利率全部执行最低优惠利率,为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加速”。2020年,累计发放“复工贷”2901笔、31.7亿元,“青银餐饮复工贷”162笔、1.83亿元,共让利5707万元,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民营小微金融覆盖面。此外,“复工贷”产品荣获2020年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案例征集“优秀案例”荣誉称号。按照省委3省政府惠民暖企健康消费活动要求,第一时间制定支持复工复产及促进消费方案,依托“信贷工具+支付工具”,采取创新产品、减费让利、支付优惠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各类惠民暖企健康消费活动。活动期间,为居民餐饮消费补贴2133.65万元,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抗击疫情之际,青海银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向青海省红十字会捐赠疫情防控专项资金600万元,全行党员、共青团员主动自愿捐款10.73万元,所捐款项全部用于疫情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青行力量。

三作为根植于青海本土的地方银行,青海银行始终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坚守定位、积极作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民生金融、科技金融,按照全省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在保持信贷规模合理增长、有效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前提下,加大对“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工业园区发展、工业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国有重点企业纾困。坚持打造“小微企业伙伴银行”“城乡居民贴心银行”,通过加大资金投放、优化体制机制、推进金融创新等,重点支持民营小微企业、“三农三牧”、金融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居民消费等薄弱环节发展。始终不忘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坚守定位、积极作为,通过4在方向上顺势、理念上共享、服务方式上创新的举措,不断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增强配置资源能力,千方百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0年累计投放各类资金572.80亿元。

7月1日起下调三项利率 民企融资成本将持续下行

辽宁农村信用社考试科目

行测

60道单选(每题1分,共60分)

涵盖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资料分析,判断推理,常识等内容

金融会计

10道单选(每题1分,共10分)

5道多选(每题2分,共10分)

农信社改革

10道多选(每题2分,共20分)

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科目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科。《公共基础知识》为各岗位公共考试科目,《专业知识》科目按报考岗位分为:《金融经济》《财会》、《储蓄》、《信贷》、《稽核》、《计算机》、《文秘》、《法律》,为各岗位专考科目。由于农村信用社考试是不同省份各自出题,各省的考试内容、考试科目、考试题型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些省份还把笔试分为以下五类:(1)金融财会经济大专(A卷);(2)金融财会经济本科(B卷);(3)文秘专业大专及以上(C卷);(4)法律专业大专及以上(D卷);(5)计算机专业大专及以上(E卷)。A、B试卷内容为金融、财会、经济等基础知识;C试卷内容为文秘、金融、法律基础等知识;D试卷内容为经济法律法规、金融、文秘等基础知识;E试卷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

辽宁省农村信用社(简称“辽宁农信”)是全省机构网点总数最多、服务区域最广、资产规模最大的地方金融企业。下辖沈阳、大连2家市级农商银行、1家市级联社、27家县级农商银行、32家县级联社。现有在职员工3万余人,营业网点2218个,分布遍及全省各地区。在省政府领导下,辽宁农信始终坚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在支持“三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为贯彻落实国家“六稳”、“六保”决策部署,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经营发展需要,辽宁农信下辖40家法人行社面向各大高校和社会招聘应、往届毕业生。诚邀热爱金融事业、敢于接受挑战、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优秀人才加入,携手擘画辽宁农信美好蓝图。

以上就是,辽宁农村信用社考试科目的全部解答。

7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下调再贷款利率。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体现出央行在结构性政策方面持续发力,有利于提升政策的直达性。未来货币政策发力仍有空间,将进一步调降政策利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

7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其中,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此外,央行还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为1.75%,金融稳定再贷款(延期期间)利率为3.77%。

这是央行今年第二次下调再贷款利率。此次下调0.25个百分点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95%、2.15%和2.25%。

调控更加精准有效

“当前,再贷款、再贴现工具已是央行结构型货币政策的核心和主要发力点。”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今年以来,再贷款、再贴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央行推出了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此前介绍,截至5月30日,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政策直接为防疫保供企业提供贷款,已为7400家企业发放了贷款2800亿元,剩余200亿元额度专供湖北。这些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是2.49%,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利率是1.25%。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4800亿元。

6月初,央行又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分别提供了400亿元再贷款资金和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

对于此次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体现出央行在结构性政策方面持续发力,有利于提升政策的直达性。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再贷款、再贴现是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及再贴现利率,有利于降低银行从央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进而带动“三农”、小微企业等群体的融资成本下行,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王青认为,此次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将进一步增大这一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有助于迅速提升再贷款、再贴现余额,引导银行金融资源重点向民营、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精准投放。这在提升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的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大水漫灌的后遗症。

切实让利实体经济

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也是出于进一步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降的考虑。

“央行精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切实让利实体经济,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此次央行调降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相当于定向“降息”,直接、精准地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成本。而此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息”则是央行通过调降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引导金融机构下调贷款利率,不具有定向特征。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通过引导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下行、发放优惠利率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从主要措施来看,会议要求在数量和价格两个方面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要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引导利率下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值得关注的是,会议还强调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和动力,防止资金跑偏和“空转”等。

“完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核心基调,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温彬认为,前两次推出的8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基本投放完毕,本次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主要将在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中发挥降成本作用。

王青注意到,近期受市场利率中枢上行带动,转贴现利率大幅上行,已显著高于再贴现利率水平,扭转了此前的倒挂状态,这意味着当前下调再贴现利率的迫切性其实已有所下降。但央行此时仍然下调了再贴现利率,表明监管层已开始着手采取调控措施,释放持续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行的信号。

政策发力仍有空间

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走向,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政策发力仍有空间,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周茂华认为,从目前国内外环境看,央行更倾向于采取结构性精准调控手段,避免过度宽松政策导致金融乱象及局部风险集聚。

王青预计,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还会围绕再贷款、再贴现设计,年内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央行近期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强调,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用好新创设的直达实体工具。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下半年,引导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仍是政策重点。王青认为,在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总量指标保持适度扩张的过程中,下半年或将通过差别化“降息”,如引导1年期和5年期LPR报价差别化下行,更大幅度下降定向再贷款利率等方式,重点降低民营、小微企业等就业关联度高的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

在业内专家看来,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的同时,总量政策仍有空间。央行强调,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周茂华认为,未来,央行仍有必要通过包括降准、降息及MLF在内多种工具,根据宏观经济、市场变化灵活调节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温彬建议,下一阶段要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通过降准、再贷款等方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调降政策利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同时严控资金空转套利,确保信贷资源用于所需领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3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