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交通+旅游|长治市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辐射带动效应显现

交旅融合 ?串珠成链

交通+旅游|长治市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辐射带动效应显现

——我市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

辐射带动效应显现

“原本打算从红豆峡出来就回市区的,打听了一番才知道,走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只用一个多小时就能直达岳家寨,比回市区快、还能多玩一个景点,我们这就准备出发了。”日前,市民张先生自驾游时对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畅通便捷啧啧称叹。

沿着壶关、平顺、黎城、武乡,蜿蜒北上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不仅能让游客们近距离欣赏巍巍太行的雄奇秀美,更将长治浓郁的乡村美景串珠成链,为我市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独特风景。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战略部署,全力推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按照“畅通内外、串联成环、优选精品”的原则进行整体布局,突出红色太行、山水太行、峡谷太行、古韵太行的旅游特色,规划建设农村旅游公路986公里,投资108亿元,同时完善了慢行系统、服务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四大配套系统。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共开工建设586公里,完工540公里,实现了全线贯通。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沟通连接了我市 1个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等大大小小近百个景区景点、古村落、古建筑,以及数不清的观景台、农家乐,基本建成贯通长治全域的旅游公路网络,形成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公路体系。同时,我市整体公路交通体系也从路网密度、技术等级、技术状况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景,是旅游公路最简单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把旅游公路建设成复合经济走廊。

“采摘园是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由原来的200亩扩至700亩,现已成为全省果树品种最多、种植规模最大的园区,一年四季都有成熟的果子。”黎城同安省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同安介绍,在水果采摘的基础上,该园还建成了配套齐全的农家乐、垂钓鱼塘、家畜养殖观赏园,去年产值就达到了1500万元,并吸纳周边村镇劳动力300人以上、实现人均收入超2万元。“相信随着旅游公路的带动,大家伙儿的收入还能连年增加。”

在平顺县阳高乡,独特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 “大红袍”花椒穗大粒多、色泽鲜艳,名传全国。“随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贯通、交通运输条件提升,村民们还建起了花椒籽炼油厂、农产品深加工厂,瞄准花椒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阳高乡党委书记王利军说。

……

这样的例子在公路沿线比比皆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有效带动了沿线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电商物流、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立体式、融合化发展,旅游路更成为沿线群众增收的致富路、黄金路。

“今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将全线建成,同时重点打造武乡太行八路军纪念馆至黎城县西井镇110公里的精品路段,建设慢行步道、观景台、停车场、公共洗手间、大中型特色景观、驿站、房车营地、指示标识、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赋予旅游路更深的‘内涵’。”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克说,“旅游公路和全域旅游相融相生。相信随着旅游公路的延伸、完善,一定会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增添新活力。”

昶龙壹号院

在售

参考价格: 参考均价 8080 元/㎡

楼盘 地址: 太岳西街与天晚集路交叉口

楼盘电话: 400-818-0066 转 026834

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4篇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5°49 '~ 37°07 ',东经111°59 '~ 113°44 '。

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长治市东西长150 千米,南北宽140 千米,总面积为13955 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90%。

长治市域主要由长治盆地及其周边山区两种地貌单元组成。武乡—襄垣—潞城—壶关以东的中山区,主要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襄垣—长子县之间的长治盆地,主要为新生界松散堆积的红土、黄土分布区;

武乡—沁县—屯留—长子一线以西的低中山区,主要为上古生界碎屑岩地层分布区;太古界变质岩、中元古界长城系石英砂岩及石炭系铁铝岩仅零星分布。地层出露总厚度约11500米。

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从全市整体地貌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总体呈盆地状。最高点为沁源县太岳山主峰之一,海拔2541米,最低点为平顺县浊漳河出境处,海拔标高380米,最大切割深度为2161米。

长治市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河谷4种类型。2016年,长治市土地总面积13955.2平方千米,其中平川占15.9%,丘陵占33.4%,山地占50.7%。

扩展资料:

新中国时期长治市的建制沿革

1945 年10 月8 日, 长治解放。当月中旬,长治市(县级)建立,隶太行四专区。

1946 年6 月,长治市升格为地级市,直隶太行区。

1950年3 月,长治市改为长治工矿区(县级)。

1952 年3 月,工矿区复为长治市,并恢复为地级市,由长治专区代管。

1953 年7 月1 日,长治市改由山西省直辖。

1958 年,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代管长治市。

1971 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

1975 年,长治市复由山西省直辖,设城、郊两区。

1983 年9 月,长治市辖城、郊两区和长治、潞城2 县。

1985 年5 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晋东南地区所辖平顺、壶关、黎城、屯留、长子、武乡、沁源、襄垣、沁县,划归长治市领属,长治市辖2 区11 县。

1992 年11 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

1994 年,潞城县正式撤县设市,隶属长治市管辖。

2015年2月,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长治市人民政府—长治简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 观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1

初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溪流潺潺的太行山大峡谷时,山脚下的桥上村苏醒了。

村里,贾保成坐在自家客栈门前,笑着和早起登山的“背包客”们打着招呼。3层小楼,12间客房,房前花木簇拥,屋后青山环绕……尽管处在高山峡谷之中,但他的“客来香”客栈生意依然火红,暑假期间每天客满,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

桥上村地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中心腹地,距离壶关县60多公里,曾是该县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多年前,200多户村民只能依靠农耕和外出务工养家糊口,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秀美山水一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

现如今,伴随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桥上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旅游村,被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好风景变出好“钱景”。如何“变”是门学问。得益于乡村旅游资源占据全省旅游资源70%的天然优势,山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动休闲观光、宜居民宿、康养度假等快速发展,产品类型日益丰富,新业态体系不断完善,为全省乡村旅游探索出一条“美丽路径”,更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2

宁静的清晨,浮想联翩。“我看见了整齐的街道,快步走在热闹的早餐一条街上,和相识的人打招呼,他们笑容洋溢,邀请我一起享受这热气腾腾的早餐,我又路过村里的转盘,花坛中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脱贫攻坚,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夜春雨梦不休。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邬树村——那里是我当初怀揣着梦开始的地方,梦想之于现实,正如远方之于家乡,追逐的路上满是留恋,安定下来却又异常思念。我曾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三年前,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我相守五年的村,我疑惑,我的梦是何时变得如此之美、如此现代化,这三年时光犹如粉刷匠光临了我的家乡。

“你说我是你的超级英雄”

——回村返乡,加快脱贫步伐我的梦迁回至当初我大汗淋漓来到邬树村选聘为大学生村官时。当初还是田野遍地、村间小道泥泞不堪、屋檐下堆满了柴火,家中老幼在自家门前忙活。突然,眼前出现一群年轻人,他们扛着被褥,提着行李,脚步轻快,他们是返乡人。

我想,现身说法,广泛动员,鼓励返乡人为家乡“造血”,实施有组织的劳动就业是加快脱贫步伐的基石。政策引领,广泛宣传,营造乡村创业环境和返乡入乡就业 创业政策 ,全力回引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是加快脱贫步伐的“脚手架”。在建设美丽乡村之路上,政府要引导乡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加快脱贫步伐,因地制宜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你笑起来真好看”——发展振兴,乡村美景如画梦中,我听到邻居家的孩子童真的笑,老人笑得眯缝着眼,青年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听到一个声音,“我一定要让他们在这世外桃源般的乡村过上好日子!”这是来到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在来村后许下的第一个誓言,用心扶贫,以行践诺。

我想,带头摒弃“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这是脱贫出路。带头抵制陈规陋习,讲文明、树新风,这是发展之路。带头转变工作观念,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这是振兴之路。第一书记、后备干部带来政策,让基层干部上接“天线”、下通“地气”,只有切实解决道路交通、网络互联,以更开放、更立体、更接近城市的形态融入现代生活,才能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村民,让乡村美景如画。

“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乡村幼儿园的蜕变在村那段时光,我久久徘徊在乡村幼儿园,看着简陋的滑梯,阴暗的小楼,想为孩子们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你为什么要报考幼师资格?”梦中我大声喊出初心:“为了我们村那些孩子们的未来,为了乡村幼儿能和城市幼儿一样接受平等的 教育 ”。

我想,扶贫扶智均衡教育,将教育平等化转化为乡村脱贫的关键要素。帮助扶助乡村孩子接收良好教育,加大政府和教育部门财政投入,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学校的建设中来。合理布局学校位置保证学生出行距离。有选择性、针对性地优先引导城市大中小学校教师到农村去,并且给予丰厚的津贴和住房补贴。规范乡村教师任职资格,拓宽乡村教师认知边界,创新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真正缩小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有效利用乡村本土资源优化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认识乡村,领略乡村的美好,培养孩子的“家乡情怀”。

青年之辈,无论在何岗位,都应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青春,坚定步伐,让乡村振兴在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3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才引领。唯有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扎根基层、建设农村、服务农民,方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各地要利用好人才第一资源,依靠人才引领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培养造就人才,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激励年轻干部下沉基层,当好乡村振兴“勤务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村容村貌改观明显,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发展观念还较为落后,一些干部工作 方法 偏向保守,与新时代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还存在差距,这就迫切需要一批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学习能力强的年轻干部传好乡村振兴“接力棒”。要树立服务基层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年轻干部以广袤农村为考场,以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为考卷,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要出台激励保障 措施 ,从经济待遇、办公条件、健康 保险 等方面给予全面保障,在干部提拔重用等方面向基层倾斜,让年轻干部在农村能扎根、有盼头。

挖掘乡土人才兴村活村,当好乡村振兴“主力军”。乡土人人才来源于民间,成长于乡土,虽然 文化 程度不高,但熟悉农村村情及农业生产规律,且大多身怀一技之长,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金种子”。要充分重视和用好乡土人才,改变过去乡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任其自然”的局面,不断健全和完善乡土人才的培养激励机制,在“全国十佳农民”“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等遴选资助项目上予以倾斜,让“土专家”“田秀才”在资金政策支持下脱颖而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赚。要强化乡土人才技能培训,特别是信息化背景下发展农村电商等方面的技术技能,让乡土人才的理论实践知识与新时代接轨,迅速成长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引回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当好乡村振兴“突击队”。部分外出能人产业发展理念先进,创业有成,回乡兴办实业、带动群众致富有着资金、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要注重引回品德素质较好、报效家乡意愿较强的外出能人返乡,实现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有效填补部分贫困乡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等掣肘短板。要大力扶持回归能人领办创办新兴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项目,壮大支柱产业,有效激活集体经济。同时,要在政治经济待遇、政策支持、后勤服务等方面予以保障,为能人在村安心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各类人才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不负时代使命和人民期盼,在广袤农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

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观后感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精神的依托,是灵魂的归宿。乡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怀恋,是慈母手中那根缝缝补补的丝线,是“造福乡梓”的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下,在浓烈乡情萦绕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乡情呼唤青年创业,绽放青春光彩。进入新时代,乡情对于乡村振兴越发凸显出更加积极的意义。在过去,亿万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求职,为获得发展机遇而背井离乡实属无奈。今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他们以先进的知识技术、敢尝试敢创新的勇气而成为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不论是返乡发展农村电商,还是发展“新农业”,广大青年在农村必有可为且大有可为。对他们来说,乡情不仅仅是情怀,更是责任。正如许多大学 毕业 生他们参加“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基层服务,他们毅然选择投身基层建设,在奋斗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彰显了青春光彩。

乡情推动生产力革新,促进产业发展。乡情是一份牵挂,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而言乡情具有不可比拟的“情感引力”,在这份渴望下,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异乡人”在城市站稳脚跟后,最终决定回归故里,因为故乡有新时代的大好机遇:城乡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由城市到农村的流动格局开始形成;这里不愿背井离乡、心系家庭的剩余劳动力正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全新的产业技术组合在农村的生产力革新将发生质的飞跃;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乡土优势是农村不可多得的地理资源,悠久的古树民宅和农业传统是乡村历久弥新的文化资源……面对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市场需求,这里是“天然的供给侧”。正是这种力量,坚定了人们常驻故里的决心,利用这些发展红利,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情的感召下,在希望的田野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家乡,投入并存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汇集成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绽放青春光彩,促进产业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的磅礴之力!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3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