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贬值对社会的影响?
以我国货币人民币为例,人民币贬值所带来的影响:
1、出境游成本上升
人民币贬值对我们生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国旅游了。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峰则认为“出境游的报价周期比较长,因为人民币贬值,旅行社的成本肯定也会相应提高,未来旅行社会把价格报高一些。”
2、海淘商品将涨价
近年来海外代购市场火热,价格便宜是关键因素之一。从境外海淘的商品价格一般会比在国内专柜购买的便宜30%左右,有的甚至能便宜一半,这也是不少海淘族舍近求远的原因。不过,人民币若贬值,很多海淘族会感觉“亏了”,因为他们购买的一些境外商品价格会上涨。
3、出国留学压力增大
人民币贬值后想要留学的同学可能要重新做下预算了,特别如果要去美国留学,还没有缴纳学费的,可能要面临学费压力的小幅增加了。
4、出口行业扬眉吐气
专家分析,人民币贬值受益最大的是出口企业。目前大多数出口企业都以美元结算,如果采用立刻结汇的方式,那么企业的收益将随着汇率变动而增加。长期来看,人民币贬值,对于出口的货物来说,也会更具有价格上的优势。
5、房企海外融资受阻
对房企来说,海外融资成本将会上升,他们可能会加快降价销售来回款。从购房人来说,人民币贬值将影响部分购房者的购房投资需求,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可能性大,但对一二线城市影响不大。
6、股市短期无影响,长期或利空
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人民币贬值或伴随着A股的下跌。两者有关联的原因是: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引发本币资产估值下降,导致金融、地产等相关板块走弱,拖累整体大盘;另一方面,人民币贬值预期一旦形成,将导致热钱流出,A股所处的流动性环境会迅速趋紧。
7、大宗商品影响或不大
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下调幅度达1.82%,这在海外汇市及商品市场引发连锁反应,黄金及原油等一度大跌,但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来看人民币贬值不会对大宗商品市场形成大的冲击。
扩展资料
货币贬值作用:
1、货币贬值在国内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2、汇率工具常用于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失衡,各国政府都希望使用汇率工具使失衡的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特别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多使用本币贬值的策略,希望通过本币的贬值,一方面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增强本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增加出口额。
另一方面,提高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本币价格,降低外国进口商品在本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减少进口。总之,通过本币汇率的下调扩大出口,缩减进口,使贸易收支以至国际收支逆差缩小,恢复平衡,甚至出现顺差。
3、没有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甚至恶化国际收支。加大了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现象历来就存在,但近年显得尤为突出。
参考资料人民网- 人民币汇率“突然贬值” 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
我们尽管知道人民币增值对改善我们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必要性,但中国政府并没有屈服于内外的压力,在一开始就迅速大幅度的调整汇率或在当前流动性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的严峻时刻还继续单边升值,而是和前期出口退税强化政策一起,又迅速开始向下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世界其他货币也在对美元大幅贬值,如英镑、欧元和除日元之外的亚洲各国货币等)。其最根本的理由是: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调整,并不是为了只解决国际收支的失衡问题以缓解贸易摩擦和前一阶段货币流动性的冲击问题。
事实上,我们的政府至少要关注两个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的指标:一是经济增长。因为有了它,就能解决就业,就能保证人民的生活。尤其在我国贫富分化、区域差别、劳动力过剩和政府资源再分配能力有限的现状下,任何引起经济增长迅速下滑的要素都会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问题发生,从而不得不引起政府高度的关注。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而渗透到实体经济这样的困难时期,政府的立足点更会考虑到“保增长”的目标上来。
二是维持物价的稳定。不管价格的上涨是由成本推动的,或流动性泛滥所造成的,还是由旺盛的需求所拉动(事实上这两者有时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只要严重损害了大众的购买力,尤其在中国经济发展失衡的环境下,都有可能因为高通胀的问题而严重破坏社会的和谐的生态环境。去年下半年,由于工业生产要素的价格高腾和农产品进口价格的攀升,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挑战。不过今天,我们倒要注意另外一个价格稳定问题——即像韩国那样,外资大撤离造成的本币泛滥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为此,央行主动向下调整汇率,增加游资换汇的成本,从而保证中国市场的价格稳定。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这两大目标实际上很难兼顾,尤其中国目前对外经济依存度很高,汇率水平调整的“艺术性”不强,就会凸现这两大目标之间的冲突。比如,人民币迅速增值,虽然能够挤出靠恶性价格竞争的劣质企业,同时也能缓解资本的大量流入,但它可能会影响在华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影响中国经增长的一大支柱——出口产业,从而影响增长,影响就业。相反,如果我们一味坚持汇率的稳定,那么,贸易摩擦的成本就会加大,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也会提升。尽管当前通缩问题是全球共同担心的问题,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为救市而投入的过多流动性和庞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一起(因为今天在人们更看重价格的萧条经济时代,中国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有竞争力的汇率水平保证下会更充分地体现,贸易拉动增长的引擎还会势不可挡),还会对我们的物价稳定构成不可小视的威胁。因此,政府就是在利用资本账户管制,人民币外汇市场干预效果较为明显的环境下,通过主动的汇率“调整”方式来努力平衡上述的两大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的调整在短期内不一定是直接盯住国际收支的平衡,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汇率调整这一手段来使上述两大政策目标“兼顾”的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各国的企业倒闭、劳动失业等问题会日益显现,而且变得越来越严峻,于是,贸易和汇率上的“自我保护”,有可能会演变成各国之间一种“过度价格竞争”的态势,这对到目前为止不断推进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冲击效果。尤其是对中国政府汇改节奏的控制更加带来意想不到的“遏制作用”。
基于以上的事实,我们认为:要彻底摆脱各国之间“价格竞争”的博弈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首先还是要不断加大力度改善民生刺激消费,以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收入再分配的政策,以提高我国内需水平和全社会抵御汇率政策变动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比如,对龙头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促使其向高附加价值产业链转移的同时,要对其环境成本、研发成本、人力成本给予必要、适度的“援助”(有力的减税和财政补贴政策等)。
同时,要对产业结构转变所释放的失业人群给予妥善的安排。并尽快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消化就业市场不断上升的压力(比如,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等)。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才能扩大可持续的内需水平,才能保持至关重要的社会和谐。否则,目前外需的急速和大幅的收缩,会让政府今后付出更大的管理代价。
另一方面,这场危机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外汇资产的运作方式和结构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固然主权基金的海外运作和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优化必不可少,但是操作成本受到外部“警戒心”的强化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反应而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政府在这轮联合救市的过程中,在不断强化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话语权”的基础上,应该要加强我国稀缺资源和技术产品的进口,建立必要的战略储备和促进自身产业的升级,而同时要为民间企业的海外资产运作提供制度上的方便和信息利用上的便利。
再者,政府更要投入必要的人力资本,进一步吸引一批有所建树的海外人才,提高我国整体海外市场运作的质量。当然,企业的商业行为也会要求企业自发的进行“学习”。但是趋利的行为往往会让企业陷入短视的境地,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质量下降。
最后,从宏观层面上,政府要十分清醒,不能让人民币价格过度过多的调整,否则,不仅会引起目前更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国际摩擦而影响我们正常的出口,而且,我们企业控制汇率风险的努力也会松懈下来。为此,短期内中国政府可以加强有效的资本管理(虽然成本越来越大)以防治大规模资本移动对我国汇率水平产生的波动压力。否则,人民币汇改的节奏可能因此出现失控。
总之,动用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工具,短期看上去确实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最快地促进中国实体经济的复苏,但中长期来看,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也会在策略上“尾随”我们,再加上中国企业的汇率风控能力意识和水平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最终依然使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中国企业的经营绩效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近我们有不少企业和机构在这轮“美元独大”的格局中,产生了不可小视的汇兑损失,这就是一个最迫切需要应对的危机预警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央行积极的汇率调整主要是为“刺激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发挥作用赢得宝贵的时间(否则,经济一旦出现“硬着陆”,就会破坏中国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单纯地向市场释放出中国政府今后将不断采用主动型的汇率贬值来促进出口,保证就业这样的政策信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71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