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当前新疆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亚市场对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购买力,还有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是我国实现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哈)是中亚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与我国贸易关系密切。新疆作为我国唯一与哈接壤的地区,一直都在中哈经贸合作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重任,是我国对哈出口的主体。2008年,新疆完成外贸额222.17亿美元,增速62%,居全国第二位,进出口额在全国排名上升到第12位,在西部超过四川居第一位。面向中亚地区的边贸额达176.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占新疆外贸总额79.4%,占全国边贸总额57.1%,新疆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边贸大省。2008年,与新疆建立经贸往来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67个,其中哈萨克斯坦作为新疆8个周边国家中最重要的一员,与新疆双边贸易额在2007年占新疆外贸总额的50.8%,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至40.8%,但仍为新疆第一大贸易对象国。

当前新疆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由于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需求趋缓、油价大幅下跌以及资金外逃等因素影响,导致哈国财政收入锐减,对外投资、支付以及接收外来劳务的能力下降,基础设施投入和消费减少,金融体系流动性出现一定困难,部分中小企业倒闭,制约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世界银行预测,哈国2009年至2011年GDP增长率约为2.7%~4.1%,经济增速回落将直接影响市场需求,致使新疆对哈出口从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以来,开始进入了非常困难的时期,2009年第一季度的出口数据也显示出同比大幅下降。目前,新疆面临着如何顺利度过出口低谷,实现对哈出口持续增长的严峻现实问题。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曾明确表示,中亚地区具有成为强大经济中心的可能,因为中亚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7年人均GDP,俄罗斯为11000美元,排独联体第一位,哈萨克斯坦为9000美元,排第二位,未来哈国甚至可能超过俄罗斯。显然,哈萨克斯坦进口能力的提升仍有巨大空间,研究对哈出口增长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出口增长的基础

(一)经济基础

哈国经济基础雄厚,经济实力较强,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该国人口规模在中亚五国中仅次于乌兹别克,截止2007年底总人口约1539.7万。据哈总统2005年国情咨文显示,哈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东南欧国家,正向中欧国家靠近。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哈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列。2007年,哈国GDP达1038亿美元,人均GDP达6744美元,均居中亚五国之首(见表1)。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出席哈第17届外商投资会议上表示,预计到2015年,哈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2006年,哈国居民名义人均月工资约为323美元,同比增长26%,2007年进一步提高到370美元(见表2)。可见,哈国国内市场潜力较大,对哈继续扩大出口仍有巨大空间。

(二)贸易基础

1.双方贸易关系密切,市场双边依赖程度高

哈国是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俄罗斯)和第三大出口市场(仅次于俄罗斯和瑞士)(见表4)。1992年以来,新哈贸易年均增长25.2%,占哈国外贸比重从3.5%提升到14%(见表3)。2008年新哈贸易额为93亿美元,占新疆贸易总额的40.8%。

2.双边贸易互补性强

从资源禀赋看,哈国能源、资源总量和人均拥有量都很高,而新疆正致力于构建中国西部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除自用外还大量销往国内市场,缓解短缺状况,这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战略体现,该领域目前和将来都会是合作重点。从市场需求看,哈国80%的石油需要外销,从新疆的进口以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轻纺工业制品、日常生活用品为主。随着新疆“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实施,新疆已成为中国对哈国贸易、投资活动的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沿海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将为满足哈国市场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与欧美相比,哈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相对较轻。新疆出口结构主要属于消费刚性较强的服装、鞋帽、箱包、纺织品、农产品等日用消费品,在价格方面比较优势明显。在哈国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相应减少耐用消费品和投资消费品消费的情况下,对新疆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产品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三)资源基础

哈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物种类多且储量大,其中钨储量世界第一,铬矿占世界30%,居第二位,铜矿的蕴藏量占世界的10%,铅矿占19%,锌矿占13%,均居世界第一,锰矿占25%,占世界第三位,铁矿占10%,磷矿石世界第二,金矿世界第四。另外石油远景储量130亿吨,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天然气11700万亿立方米,煤储量540亿吨,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誉,尤其是尚未开发的里海,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油气储量惊人。哈国丰富的资源、能源,为新疆将来实施进口资源深加工及出口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产业合作基础

哈国经济发展以石油、煤炭、天然气、采矿业、农牧业和重工业为主,但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新哈产业合作可以重点定位于采掘业和重工业,由于投资合作门槛高,需要资金量大,投资风险大,适宜新疆大企业进行集中投资。截止2007年底,哈国累计利用外资688亿美元,是中亚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45%都是投向开采业,目前欧盟投资占哈吸引外资总额的53%,俄罗斯是第二大投资方。新疆截止2005年底在哈设立境外投资企业30家,协议投资金额2646万美元,占新疆对外投资总额45.3%。近年来,由对外投资带动的机电产品及设备出口已经越来越成为新疆对哈出口的一个新增长点,如2008年,由于中哈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全面实施,我国对哈钢管道的出口量大幅增加,占哈国从我国进口额的24.8%;钻机等施工机械出口额同比增加近72%(2007年进口额为0.79亿美元);而且,因我国通讯公司参与哈国通讯项目,对哈出口通讯设备数量和数额也大幅增加。

三、出口增长的贸易模式选择

(一)应以政府主导型模式为主,加强双边政府层面的沟通协调

相对于其他中亚国家,哈国拥有一个强势政府,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保障国家稳定和进行经济宏观调控。但由于哈国政府过于强调国家经济安全,政策优惠惠而不实,且国内存在一些政治势力和新闻媒体对中国有敌意,认为本国政府“让步过多”将会损害国家利益、中国正在通过对中亚非法移民实施“静悄悄的殖民化”等等,所以哈国政府对与新疆经贸合作持保守态度,贸易政策更偏向于保护贸易。金融危机中,由于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收购、接管,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进一步增大,使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必将加剧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全球范围内各国贸易政策趋于保守,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趋紧的贸易环境,使新疆企业开拓哈国市场难度比以前更高,只有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才能够确保出口的稳定增长。新疆要进一步扩大对哈出口,就必须加强与哈政府层面的对话,彻底解除对哈贸易自由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约束。

(二)应积极推行“贸易先行,产业联动”的“投资与出口互动模式”

哈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常被资源丰富、人口较少的国家采用,如中东的阿联酋、科威特、沙特等国,这类国家主要依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出口和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业。近年来哈国依托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新疆应继续扩大哈国资源的进口,并积极实施进口资源深加工战略,逐渐增加对哈国资源深加工产品出口,在出口过程中,逐渐深化资源领域的合作深度,拓展合作的宽度,为双方进一步在资源深加工领域展开产业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新疆企业也应努力尝试“走出去”战略,在哈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与加工业务,在加强对哈投资的过程中,以投资带动大批设备与产品的出口,从而成功实现投资与出口互相拉动的积极效应。

四、出口增长的路径选择

(一)不断丰富贸易手段,拓展新的贸易空间

新疆外贸发展中边贸地位非常重要,2008年边境小额贸易额达176.42亿美元,同比增长87.4%,占新疆外贸总额79.4%,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新疆边境小额贸易的开展都是通过新疆企业从中亚接单,之后采购沿海发达地区的商品,再转卖哈国,实质上进行的是中国境内转口贸易。由于新疆本地工业落后,出口的地产品不到全部出口商品的30%,而且新疆外贸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哈国市场上议价能力较弱,这种境内转口贸易给新疆当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实际上是很有限的。显然,丰富贸易手段,积极拓展新的贸易空间非常必要。

1.加强新疆本地商品出口基地建设是扩大出口的重要支点

境内转口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放眼将来,新疆仍然应该立足于一般贸易,这是新疆提升工业化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乃至扩大就业渠道的必然选择。因此,当前新疆应吸引国内大企业在新亚欧大陆桥新疆段沿线大中城市大力建设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发展与哈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重点应抓好农产品、建材、高新技术等出口基地建设,夯实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出口基地建设切实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新疆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出口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发挥出口基地的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促进贸易和产业有机结合,增强产业对贸易的支撑力度。

2.努力把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成未来的出口增长动力

哈国物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高,且处处强调本国经济安全,对他国防范和歧视性政策越来越多,导致外资进入门槛高,成本增大。因此,在哈国投资发展制成品境外加工业务显然不是合理选择。但哈国市场潜力较大,居民收入高、消费能力强,所以新疆可以通过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博乐市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地培育和发展对哈国出口加工业务,其中乌鲁木齐—昌吉正在申请批准成为东部和沿海地区加工贸易重点承接点,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距中亚最近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正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面向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同时,还可以利用哈国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进口资源加工贸易,例如在对哈开放的两个最重要的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设立的口岸出口加工区,将其建设成为新疆扩大对哈国进口加工贸易的窗口和重要平台。对哈国进出口加工贸易发展也是新疆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战略的具体体现。以贸易为先导,带动加工制造业共同发展,有利于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通过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形成旺盛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吸引国内外产业向新疆转移,最终将新疆建设成为向西出口加工基地。

(二)拓展口岸功能宽度,挖掘口岸经济潜力

目前,新疆经批准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对哈国开放口岸占7个,主要是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其中,阿拉山口口岸是国内唯一一条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三位一体的口岸,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桥头堡,是新疆实施“东联西出、西来东去”战略的黄金通道,过货量占新疆全部口岸过货总量的90%,2008年,过货量超过了2000万吨,仅次于满洲里,居国内陆路口岸第二位,是新疆最重要的对外口岸。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端,自然条件优于阿拉山口,目前已经具备年出入境旅客300万人次、进出口货物200万吨的通过能力,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公路口岸。随着精—伊—霍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中国首条跨国输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建,霍尔果斯也将发展成为铁路、公路、管道三种运输方式并举的综合性口岸,发展潜力巨大。两大口岸已成为新哈经贸合作最重要的窗口和门户,立足于口岸,依托新亚欧大陆桥,新疆国际商贸大通道的作用将不断得到提升。但目前口岸不能仅满足于作为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应突破原来流通功能的局限,加强贸易功能,使原来的贸易黄金通道逐渐发展成为对哈国的贸易基地,使口岸经济潜能得到不断提升。

(三)以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设立为起点,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水平

哈国政局、社会较稳定,为新疆扩大出口提供了稳定的贸易环境。不过,近年来哈国虽不断改善贸易投资环境,但其经贸政策惠而不实,比如政策变化快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对新疆产品和投资入境限制较严、企业经济纠纷由于国际仲裁机制不健全难以妥善解决等等,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新疆企业出口风险。另外,由于哈国目前尚未加入WTO,其国内市场规范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企业公平竞争,新疆出口商品常遭遇同质不同价的歧视待遇,投资审批也过于苛刻,门槛很高。因此,扫除贸易障碍,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势在必行。

2004年9月,中哈签署协议,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并共同致力于将其建成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这是新疆与中亚国家之间最早的自由贸易区,将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探索模式积累经验。2006年3月,中国政府已正式赋予中心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双重优惠政策,标志着中心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心将建成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由港,以及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人员出入自由、高度开放的综合性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区域。今后,可将该中心的成功经验逐渐推广到对哈国开放的其余六个口岸,尤其是阿拉山口口岸,最终将七个口岸打造成对哈贸易自由化的重要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双方贸易自由化水平。

(四)明确地州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力争新疆各地州出口“百花齐放”

乌鲁木齐和昌吉应抓住乌昌一体化发展的机遇,积极打造面向哈国的出口加工基地和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伊犁州应依托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形成以生产加工和出口为主的开放型产业格局;博州应立足口岸优势,积极发挥能源资源大通道作用,全面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喀什地区应借助“喀交会”平台,打造成中亚经济圈的重心;塔城地区着力点应为绿色蔬菜出口基地建设。

结束语

实现对哈萨克斯坦出口持续增长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现实条件。我国应与哈国多开展一些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商,为出口增长争取到更加宽松的合作环境。同时,还应该以投资和出口互动为基础,展开与哈国间产业和贸易的多层面合作。出口增长的路径选择,新疆必须立足于长远,加强本地商品出口基地建设,并逐渐将对哈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成未来的出口增长动力。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拓展对哈开放口岸的功能,挖掘口岸经济潜力,使口岸由贸易通道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基地和贸易自由化平台。金融危机影响只是暂时的,出口增长的未来可期

新疆各地多举措保障农产品采收销售,此举会解决哪些难题?有何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种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根据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我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五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主要农产品供应保持平稳增长。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3000万亩,平均单产450公斤/亩,生产能力保持在1350万吨,其中优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单产40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单产600公斤以上,产量达720万吨以上,玉米精深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附加值,订单玉米面积达到20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30公斤/亩以上,比2010年增长近5%,总产260万吨以上,保持300万吨棉花生产能力。全区油料播种面积达到450万亩,产量达到75万吨;甜菜种植面积根据市场需求达到160-180万亩,年生产甜菜640-720万吨以上,制糖80-90万吨。

(二)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实现快速发展。到2015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比2010年新增4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和拱棚面积分别达到90万亩和60万亩,深冬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产品市场供应期明显延长,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500万吨,比2010年增长翻一番,亩均产值达到10000元,比2010年增长52.6%,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均纯收入接近或超过1000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基地实现水、电、路设施全部配套,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提升设施农业整体竞争力,推进外向型设施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加工辣椒、加工番茄、籽用瓜、亚麻、红花等特色农产品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优势进一步凸显。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基本健全,良好农业规范(GAP)得到有效推行,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田残膜回收率力争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认证数量突破1000个,总产量超过500万吨,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降低3个百分点。按照“分地域、分阶段、分时间”的原则,在全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到2015年,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水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占到适宜农户数的52.3%。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将达到1900万千瓦(地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升。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5000家,比2010年翻一番;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1319家,年均增加48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培育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订单带动农户占全区农户比重达到6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0个,50%以上的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参加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30%以上,合作社成员增收水平超过其他农户20%以上,农民与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继续较快发展。

(六)农业科技转化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基层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一技”,农产品生产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粮食、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各500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比“十一五”末提高约5个百分点。实施信息资源整合,信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不断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管理体制和市场营销机制的推动作用。

(七)农民增收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约11%,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85%以上。全区地方国有农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以上,比自治区平均水平高出1600元以上。

第四章 区域布局和种植业结构

在重点发展自治区产粮大县和伊犁河谷流域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规划区域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在南疆以棉花、设施农业、瓜果和特色园艺生产为重点;在北疆沿天山一带以棉花、加工番茄、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继续围绕畜牧业发展调优粮食产业结构;东疆吐哈盆地以葡萄、哈密瓜、设施蔬菜为发展重点;伊犁、塔额盆地、阿勒泰等区域以优质小麦、玉米、杂豆、设施蔬菜和籽用瓜为发展重点。在乌鲁木齐、地州中心城市和大型工矿开发区所在县市积极发展“菜篮子”工程,确保城市蔬果供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特色农业和优质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原产地认证和市场开拓工作。

一、粮食。粮食生产坚持“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发展方针,按照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要求,加快调整粮食布局结构和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转化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大优质小麦生产比重,加速优质粮、专用粮的生产发展。重点发展北疆昌吉、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和南疆巴州、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州)的小麦、玉米及饲用玉米生产,北疆五地州冷凉区域和拜城、乌什县的花芸豆、鹰嘴豆等杂豆生产,北疆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等地(州)优势啤酒大麦产区。

——优质小麦重点发展北疆的巩留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木垒县、奇台县、阜康市、昌吉市、巴里坤县、伊宁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霍城县、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乌苏市、温泉县、青河县;南疆的轮台县、焉耆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温宿县、喀什市、疏勒县、疏附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巴楚县、麦盖提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阿克陶县、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等44个县(市)。

——夏玉米种植区主要包括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伊犁州等地的和田县、于田县、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阿克陶县、巴楚县、伽师县、疏勒县、英吉沙县、疏附县、莎车县、麦盖提县、叶城县、乌什县、温宿县、新和县、沙雅县、阿瓦提县、库车县、焉耆县、轮台县、霍城县、伊宁县、察布查尔县等25个县。

——春玉米优势区主要包括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伊犁州等地的巩留县、新源县、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温泉县、博乐市、昌吉市、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县、拜城县、叶城县、乌什县、莎车县、巴里坤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沙湾县、乌苏市等21个县(市)。

——水稻种植优势区域主要包括温宿县、察布查尔县、米东区。

——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乌鲁木齐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泽普县、叶城县、拜城县、巴里坤县、尼勒克县、富蕴县、新源县、皮山县、沙湾县、塔什库尔干县、哈巴河县、伊宁县、昭苏县、木垒县等17个县(市)。

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大豆等豆类作物生产。

二、棉花。继续保持新疆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依据市场需求,优化调整棉花内部结构,积极发展优质中绒陆地棉、长绒棉和中长绒棉等优质专用棉品种。立足增强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坚持改良品种、科学种植、提高单产、节水增效、加工增值的方针,在宜棉区继续建设和巩固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重点加大棉花强力、抗病抗逆性品种的育种力度;全力推进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节水滴灌为主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主攻原棉“一致性”和“三丝”问题,切实增强新疆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南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喀什地区的英吉沙县、岳普湖县、疏附县、泽普县、叶城县、伽师县、疏勒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喀什市,阿克苏地区的阿克苏市、新和县、温宿县、沙雅县、库车县、阿瓦提县、柯坪县,巴州的轮台县、库尔勒市、尉犁县、和硕县、且末县,和田地区的洛甫县、墨玉县、和田县、于田县,克州的阿克陶县等28个县(市)。长绒棉区优先建设阿瓦提县、沙雅县、库尔勒市、巴楚县、麦盖提县。中长绒棉区优先建设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巴楚县、莎车县、阿克苏市、沙雅县、库车县、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

——北疆、东疆优质陆地棉区优先建设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和丰县,博州的精河县、博乐市,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县,哈密地区的哈密市等10个县(市)。北疆中长绒棉优先建设乌苏市和精河县,有机棉基地重点建设和丰县。

三、油料。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加快新品种改良推广,以提高品质为重点,加强田间生产管理,调整品种、降低成本、主攻单产、增加产量,进一步扩大我区油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依靠龙头企业推动油料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争创品牌,积极发展“绿色保健”产品。以发展油菜、胡麻、油葵、红花、籽用瓜以及花生等为主,重点发展伊宁县、霍城县、特克斯县、昭苏县、新源县、奇台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博乐市、温泉县、阿勒泰市,哈巴河县、布尔津县、福海县、青河县等18个县(市)基地建设。到2015年,油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总产15万吨;油葵稳定在200万亩,总产42万吨;胡麻发展到50万亩,总产5.5万吨;红花30万亩,产量0.36万吨。

四、甜菜。针对新疆不同生态类型和育种需求,进行甜菜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创新选育甜菜育种新材料,以提高含糖量为前提,加大甜菜抗病、高糖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重点发展伊犁州、昌吉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巴州、阿克苏地区等地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察布查尔县、新源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乌苏市、塔城市、额敏县、沙湾县、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县、博乐市、温泉县、和静县、焉耆县、博湖县、乌什县、拜城县、阿勒泰市、福海县、布尔津县等27个县(市)的甜菜主产区。

五、设施农业。按照“上规模、抓管理、增效益”的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到2015年,南疆地区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万亩,以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春秋生产型拱棚为主,兼顾发展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东疆地区30万亩,深冬生产型、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和拱棚兼顾发展;北疆地区55万亩,在平原地区以大力发展拱棚和春秋生产型日光温室为主,在山区逆温带积极发展深冬生产型日光温室。立足区内市场,主攻周边国家市场,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哈密、巴州、和田等地建设保障区内产品供应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在伊犁河谷、塔城盆地、喀什、阿克苏、阿勒泰、克州等地规模化建设面向中亚及周边国家市场的反季节出口蔬菜基地,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建设面向内地市场的反季节哈密瓜、葡萄等生产基地。

六、其他特色农业。

(一)甜瓜。积极培育商品性状优的新品种,加快主栽品种的更新速度,大力发展绿色、精品甜瓜生产,合理布局,在吐鲁番地区建设优质以早熟和设施为主的四季供应优质哈密瓜基地,在哈密地区、昌吉州、巴州建设中熟甜瓜基地,在哈密地区、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建设晚熟甜瓜基地,形成早、中、晚熟相配套的生产供应格局,延长甜瓜的上市供应期,到2015年面积达到120万亩,优质甜瓜产量240万吨,优质商品率达到80%,逐步实现新疆甜瓜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及经营产业化。

(二)加工辣椒。以市场为导向,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扩大面积,优化品种结构,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重点发展巴州、塔城、昌吉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的有关县市(场)。到2015年全区加工辣椒种植面积120万亩,总产鲜椒24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到60%以上。

(三)加工番茄。继续巩固新疆加工番茄生产和加工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龙头地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实现原料供应期达到90天以上。重点发展北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南疆焉耆盆地两大优势区域。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包括昌吉州的昌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以及塔城地区的乌苏市、沙湾县等地。焉耆盆地种植区包括巴州的博湖县、焉耆县、和静县等地。积极推进拜城县、乌什县等新产区发展。到2015年,全区加工番茄面积达到l50万亩,年生产加工番茄原料750万吨,加工番茄制品125万吨,力争年度销售率达到95%。

(四)籽用瓜。积极引进、开发优良品种,做好先进技术培训、推广,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和单产。重点发展塔城地区的额敏县、塔城市,昌吉州的奇台县和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福海县等地。到2015年,全区籽用瓜种植面积达到280万亩,籽用瓜籽产量22万吨。

(五)亚麻。重点加强以伊犁、昌吉、塔城等产区为主的亚麻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六)香料作物。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加快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深度开发利用,提高终端加工产品竞争力。重点发展焉耆盆地、伊犁河谷、吐鲁番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部分县市薰衣草、玫瑰花、薄荷、安息小茴香(孜然)等香料作物生产基地。到2015年全疆安息茴香(孜然)种植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10万吨,其他芳香植物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生产各类芳香植物精油200吨,芳香植物抗氧化剂100吨,建成亚洲最大的草本芳香植物种植、生产、加工基地。

七、外向型农业。

充分发挥新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为中心目标市场,不断扩大农业对外交流合作领域,以伊犁、塔城、阿勒泰、喀什、巴州、吐鲁番为发展重点,加快设施蔬菜和花卉等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物流通道建设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将新疆建成面向中亚最大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和集散中心。

首先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农产品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保证老百姓的收入。再者就是确保今年的各项农产品的储备达到预期的标准,减少农产品的其他损耗。最后就是保证了老百姓的桌子上面能够及时的供应上新鲜的瓜果蔬菜,丰富大家的饭桌。这项措施的推出,至少可以保证新疆的农业收入达到一个平稳的水平,新疆的耕地面积非常大,农业在新疆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能够稳住农业新疆的发展,也就稳住了。

这段时间正是新疆蔬菜瓜果接连上市期,新疆多地加大对农产品采收、销售工作,帮助农民解决上市蔬菜?出村进城?问题。新疆各地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都在推出相应的惠民政策,帮助农民销售自己农田里面的各种产品,为农民的收入提供了保障,让农民安心的可以种地。

新疆物产丰富,瓜果飘香。而且很多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外,主要是因为新疆地大物博。很多地方的交通暂时还不是特别便利,通过这样的措施能够帮助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将自己优秀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情况才能够实现,老百姓安居乐业,各民族团结在一起,踏踏实实地搞生产,搞建设。

由相关部门协助,农民将自己的农产品卖出去,也能够增加老百姓的信心,来年肯定会更有信心的跟种自己的土地,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所以特色农产品非常多,如果说能将这些特色农产品推向世界,我相信新疆的经济发展一定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也能够为很多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了,那么实现共同富裕也就加快了脚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7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