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狸鼠养殖疫病防治技术
【海狸鼠养殖疫病防治技术】海狸鼠属海狸鼠科,是大型的啮齿动物,也是草食性皮肉两用动物,原产于南美国家。海狸鼠具有经济价值高、饲料来源丰富、圈舍构造简单、好饲养、易管理等特点。为了养出更好的海狸鼠,现在小编就详细的为您介绍海狸鼠养殖疫病防治技术。
(1)病原及病因病原为沙门氏菌。
该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在健康状态下,动物体也能携带该菌,在遇到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侵袭机体而发病。
60℃时经1h,70℃时经20min,75℃时经5min可杀死,对低温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在3%石炭酸溶液中15—20min才杀死。
因此,在选用消毒药时一定要掌握好浓度、温度和时间。
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圈舍不洁,密度过大,缺乏全价饲料,天气骤变,感冒,日粮骤变,或饲喂了劣质霉变饲料而引起的胃肠疾病及兽医卫生制度不健全等,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另外,刚断奶的海狸鼠仔鼠日粮营养供给不足、机体抵抗力下降,亦能成为发病的诱因。
(2)症状海狸鼠常蹲于一角,运动减少,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蓬乱无光,两眼无神、流泪,严重者出现化脓性结膜炎,鼻孔中流出黏液性分泌物。
体温升高,胃肠机能紊乱,粪便稀,有时混有黏液或血。
患鼠很快消瘦,四肢无力,喜躺卧。
后期后肢麻痹,衰竭而死。
急性型表现兴奋代替沉郁。
亚急性主要是胃肠机能紊乱,呼吸快、浅表。
慢性型症状不明显,只是食欲下降,活动减少,逐渐消瘦。
剖检町见胃肠黏膜损伤明显,有多量圆形小溃疡灶,肝脏肿大,有轻微黄疽。
脾脏高度肿胀,比正常大5一10倍。
本病呈地方性散发流行,具有季节性,以春秋多发。
4月龄前和妊娠鼠患病后易引起流产和产弱仔。
(3)防治本病以预防为主,治愈的海狸鼠,多数仍带菌。
被沙门氏菌污染的水、饲料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所以一定要加强对饲料的管理和污水的处理。
防止重复感染,其他动物和人也能携带该菌,传播到养殖场,养殖场内不得养其他动物。
同时,谢绝参观,完善场内的消毒措施。
(1)病原及病因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本菌抵抗力不强,50℃经30min,70—79'C经5min杀死,煮沸时立即杀死,多种消毒药对本菌都有很好的致死力,如5%石炭酸溶液1min内,3%莱苏儿水、;1%石灰乳和1%漂白粉溶液经3一10min可将其杀死。
引起发病的因素很多,长期饲喂不全价饲料,缺乏维生素,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大,兽医卫生制度不健全,长途运输和天气骤变等,凡是引起机体抵抗力;F降的因素都是发病的诱因。
(2)症状临床症状与沙门氏菌病基本相似,不同的是本病多呈急性经过,初期海狸鼠死亡率并不高。
如不及早采取措施,5一10天后死亡率急剧增加,但剖检病变有明显的不同,巴氏杆菌病以败血症和内脏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尤其明显的是被侵害器官发生出血,其中胸腔器官最为典型。
海狸鼠患鼠肺部肿胀,有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弥散性出血斑,并有化脓性病灶,肺门淋巴结肿大,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气管黏膜出血,肋膜、心肌、心内膜上有大小不等出血点。
胸腔内有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
肝脏增大,呈不均匀的紫红色或淡黄色,切面外翻多汁,脾脏肿胀,呈暗樱桃红色。
肾上腺增大,呈暗红色,切面多汁。
胃黏膜有点状或带状出血,有时出现溃疡,小肠黏膜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超急性型,临床上和剖检时往往见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型伴有皮下组织胶冻样浸润,呈灰黄色。
而慢性型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灶。
本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不同年龄鼠均可感染,但以2—6月龄幼鼠最易感。
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而感染。
如果不是由被污染饲料经消化道感染,便会突然发病,并很快波及一大群,如果是经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时,则常呈散发性流行。
(3)治疗本病死亡率的高低与防治措施是否及时正确有密切关系,如能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大大降低死亡率。
在发病初期,用抗生素类或磺胺类药物治疗有良好效果,常用的有土霉素、氨苄青霉素等肌注,每天2—3次,同时可口服磺胺嘧啶,连续用药,直到康复。
另外,为了防止疫病的扩散,对发病的养殖场立即封锁,隔离病鼠,对海狸鼠全场圈舍环境彻底消毒,同时对健康鼠进行预防。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