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的行政区域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设桦甸县,为吉林府所辖。设治后,历经清代、中华民国、东北沦陷及国民党占领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行政区划变动繁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将桦甸县大蒲柴河村划归敦化县管辖。改村为区,调整后,桦甸县辖7个区:城关区、八道河子区、横道河子区、公吉区、红石砬子区、桦树林子区、金沙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桦甸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民主政府仅辖2个半区:红石砬子区、桦树林子区(半个区)、横道河子区;国民党县政府辖1个镇、4个半乡。即:复兴镇、八道河子乡、横道河子乡、公吉乡、金沙乡、桦树林子乡(半个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桦甸县下辖8个区:一区城关、二区公吉、三区红石砬子、四区桦树林子、五区横道子、六区横道河子、七区八道河子、八区金沙。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22日,划红石砬子东部成立夹皮沟区,划横道河子区之常山、兴隆一带成立常山区,划公吉区之苏密沟、法特沟一带成立煤窑区。加原有8个区,共计11个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出横道河子区归蛟河县;划出城关区之榆树林及永吉区一带成立城郊区。全县仍辖11个区,并重新按序数命名。
1955年,桦甸县人民政府更名为桦甸县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23日,成立12个公社:钢铁(即桦甸镇)、夹皮沟镇、八道河子、横道河子、常山、金沙、桦树林子、二道甸子、红石砬子、大勃吉、苏密沟、榆木桥子,实行政社合一,下辖138个管理区。
1959年,将夹皮沟西部之会全栈、兴隆一带划出,成立白山镇;将二道甸子公社并入桦树林子公社。调整为3个镇、9个公社。
1960年,从桦甸镇分出14个大队成立城郊公社。调整后,桦甸县辖3个镇,10个公社。
1961年,将榆木桥子公社并人八道河子公社。将原二道甸子公社辖区由桦树林子公社划出,成立二道甸子公社。调整后,桦甸县仍为3个镇、10个公社。
1962年.将原榆木桥子公社辖区,重新由八道河子公社划出,成立榆木桥子公社;由城郊公社分出3个大队成立北台子公社,由大勃吉公社分出55个屯成立二道河子公社。调整后,共计13个公社。
1964年,由夹皮沟分出6个大队成立老金厂公社。
1965年,将二道甸子公社改设二道甸子镇,同时成立木其河公社。
1969年2月23日,将二道甸子镇与木其河公社合并。称二道甸子公社。调整后,桦甸县辖3个镇、14个公社。
1980年,桦甸县辖3个镇、14个公社,计196个生产大队,1112个生产小队。
1981年,将二道甸子公社重新划分为二道甸子镇及木其河公社。全县辖4个镇、14个公社。
1983年.桦甸县辖桦甸、夹皮沟、白山镇、二道甸子4个镇。下辖16个街道、18个居民委员会。改14个公社为14个乡。每个乡下辖一个街道,计163个村民委员会。
1984年,将八道河子、常山、榆木桥子、红石砬子四个乡改设为镇。全县计8个镇、10个乡。共辖17个街道办事处,72个社区,181个村。
1988年5月25日8月26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桦甸镇,设立启新、新华、明桦、胜利、永吉五个街道。
1992年11月21日,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桦甸市老金厂乡,设立老金厂镇。
1956年,成立3个镇,即:桦甸、集厂子、夹皮沟,划分为30个乡。
1957年,仍保留3个镇,桦甸镇、集厂子镇、夹皮沟镇。将3个乡调整为15个乡。
1995年12月,桦甸市辖5个街道、8个镇、8个乡;114个社区、179个村。
2003年底,桦甸市辖5个街道、8个镇、8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副县级建制):永吉街道、胜利街道、启新街道、明桦街道、新华街道、红石砬子镇、白山镇、夹皮沟镇、二道甸子镇、八道河子镇、榆木桥子镇、老金厂镇、常山镇、公吉乡、桦郊乡、金沙乡、桦树林子乡、桦南乡、苏密沟乡、北台子乡、 横道河子乡。
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桦甸市辖5个街道、5个镇、6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 撤销北台子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桦郊乡管辖; 撤销桦南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公吉乡管辖; 撤销榆木桥子镇,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八道河子镇管辖; 撤销白山镇,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红石砬子镇管辖; 撤销老金厂镇,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夹皮沟镇管辖。 2010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撤并了16个行政村,行政村总数由原来的172个减少到156个。 撤销苏密沟乡,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桦郊乡; 将桦树林子乡江东的桦树林子、牡丹、车辕沟、富民、嘎河5个行政村划归二道甸子镇管辖; 二道甸子镇撤销四道沟、朝阳2村; 公吉乡的公吉村并入刘家店村。 金属矿产
桦甸市金属矿产以金、铁、钼为主。截止2013年,黄金探明储量6千万克以上;铁探明储量1.2亿吨以上;钼探明储量1.3万吨,远景储量2万吨以上。此外,铜、锌、镍、锑等有色金属资源业较为丰富,总储量超过500万吨。 非金属矿产
桦甸市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较大的有方解石、霞石、硅石、硅灰石、石灰石、钾长石、钠长石、瓷石、黏土等。截止2013年,远景储量达16亿吨以上。此外,桦甸市页岩资源丰富,总储量达10.2亿吨,平均含油率10.81%。 2013年末,桦甸市总户数169820户,比2012年末增加1436户;总人口447780人,比2012年末减少2690人,其中:城区154839人,乡镇292941人;非农业人口189401人,比2012年末增加8708人。当年出生人口3604人,比2012年减少290人,出生率8.05%,比2012年减少0.59个千分点;当年死亡人3937人,比2012年增加43人,死亡率8.79%,比2012年降低2.7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0.74%。
2013年末,桦甸市人口中18岁以下人口为67451人,其中:城区22725人,乡镇44726人;18-35岁111228人,其中:城区36038人,乡镇44726人;35-60岁199082人,其中:城区72507人,乡镇126575人;60岁以上70019人,其中:城区23569人,乡镇46450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5.64%,比2012年增长0.72%,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2013年,桦甸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33852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12.8%,以2008年为基期计算,总量增长(现价)148.18%,年均增长19.93%。其中:第一产业429908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4.4%,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4.5%;第二产业179808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15.3%,二产中:工业159692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16.4%,建筑业20116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7.7%。第三产业80586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12.0%。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0.72%,贡献率为5.7%,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8.10%,贡献率为63.3%,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8.31%,贡献率为64.9%,建筑业拉动经济增长-1.62%,贡献率为-0.2%,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3.97%,贡献率为31.1%;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5.17:58.80:26.04调整为14.17:59.27:26.56,其中一产较2012年降低1.0%,二产上升0.47%,三产上升0.52%。
2013年,桦甸市人均GDP实现67753元,比2012年增加7469元,同比2012年增长12.39%。 2013年,桦甸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812755万元(现价),比2012年增长11.12%。其中,粮食作物产值162089万元、畜牧业产值175247万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14.71%、13.74%。多种经营产值475419万元,增长9%。其中经济作物产值312201万元,增长16.5%。2013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29908万元,比2012年增长4.36%。
农业
2013年,桦甸市完成16个国家级万亩示范田建设,建设玉米、水稻和食用菌科技实验示范基地3个。
2013年,桦甸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2337公顷。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达到95756公顷,比2012年增加2.74%;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了700000吨,比2012年增长16.47%;玉米产量618146吨,水稻产量56962吨,大豆产量16678吨,分别比2012年增长19.10%、0.53%和下降13.35%。
种植业
2013年度,桦甸市药材产量12775吨,油料总产量2260吨,蔬菜产量309626吨,瓜果产量23849吨,水果产量98000吨。分别比2012年下降18.57%、24.97%、6.14%、0.44%和6.62%。
畜牧业
2013年,桦甸市猪肉产量42618吨,禽蛋产量15192吨,牛奶产量790吨。渔业水产品鱼产量3862吨。
林业
2013年,桦甸市成林抚育面积661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0945公顷;全年采伐产量169054立方米;育种育苗面积373公顷;薪材19950吨。 工业
2013年,桦甸市实现工业产值388812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4.74%,增加值159692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16.4%;工业增加值按行业分类统计,采掘业增加值实现459903万元,制造业增加值实现937770万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199247万元;规模工业产值实现338149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7.03,增加值实现140027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0.39%,实现利润22678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9.02%,实现利税总额459103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0.82%。
建筑业
2013年,桦甸市建筑业实现产值543686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6.26%,增加值20116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5%,扣除价格因素增长7.7%,桦甸市12户资质以内建筑业产值16532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2.76%,增加值45463万元,房屋施工面积1307830平米,同比2012年增长23.26%。 投资
2013年,桦甸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亿元,比2012年增长14.8%。
房地产
2013年,桦甸市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实现6465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6.8%,其中:房地产K门类完成21766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10.6%;居民自有住房完成42891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同比2012年增长5.0%。
贸易
201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实现1519819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7.7%。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3579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3.7%,零售业实现销售额904701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29.8%,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887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1.1%,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045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2.3%。从规模来来,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销售额(营业额)354726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5.8%,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销售额(营业额)1165094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6.3%。
运输
2013年,桦甸市全年实现客货运周转总量40436万人(万吨)千米,同比2012年增长13.11%,其中:客运周转总量97949万人千米,同比2012年增量6057万人千米,同比2012年增长6.59%;货运周转总量306418万吨千米,同比2012年增量40797万吨千米,同比2012年增长15.36%。
邮政
2013年,桦甸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987.0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3.80%。拥有邮电局(所)21座,邮政信箱206个,报刊发行量450.38万份,邮路长度达到343千米。
旅游
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
金融
2013年末,桦甸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67705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3.40%,其中: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76897万元,比年初增加116106万元,增长10.95%。其中:单位存款273789万元,增长10.71%;个人存款808023万元,增长11.13%。各项贷款余额500153万元,比年初增加82031万元,增长19.62%。其中:短期贷款276175万元,增加2792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1.25%;中长期贷款185481万元,增加47573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34.50%。
保险
2013年,全年各种保费收入41967万元,比2012年增长9.33%。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8754万元,比2012年增长10.10%;人寿保险保费收入为33212万元,比2012年增长9.13%。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285万元,比2012年增长11.93%。其中:财产险赔款6801万元,增长11.44%;人寿险赔款4484万元,增长12.69%。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进行工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必须依托的场所。作为一种资源,它具有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质量差异性等特点。所以,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不仅对促进当前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石家庄市及所属各县(市)的人民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综合开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科学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一整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经验和路子。
(1)因地制宜,综合开发。
根据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的省会和一个新兴、开放的工业城市和石家庄市土地类型具有山区、丘陵、平原、水域等多样化和立体分布的特点,在土地利用上必须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原则,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绝大部分土地得以地尽其力,形成石家庄市工、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格局和山区林、果、牧区,平原区粮食、棉花、油料区和城郊蔬菜副食品区,水域以养殖为主的区域化分布的特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家庄市所属各县(市)、乡、村都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石家庄市农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农用地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井陉山区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坚持了以林果为主,林、牧、农、副综合发展的方法。优先发展水源林、水土保持林、果林,大力建成果品生产基地;广泛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根据地貌特点,山区农田,采取平整土地,新建梯田,闸沟筑坝,垫土造田,并兴建整修中、小型水库,引水上山、打井修池,积极发展水利,建成高产农田,彻底改造低产田,实行集约化经营,迅速发展农业生产。鹿泉市大量可利用山场,具有发展蔬菜、林果、特色养殖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种植养殖,拉长农副产品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835元。
平山县利用丰富的库湾、塘坝等水体资源和多样的水文结构特点发展经济。平山县培育的冷水鱼、甲鱼、银鱼等特色水产品年产量达1.60多万吨,位居石家庄各县(市)之首。特色水产养殖是平山因地制宜科学发展、调整结构培育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平山县河谷纵横,气候多样,发展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充分利用环境优势,选择市场前景广阔的核桃、玫瑰、芦笋等8个品种,着力培育拉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农业项目。平山县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分类制定了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栽树给树苗、树多水配套,挖塘给补贴,建棚给材料。科学规划出特色产业的发展范围:岗南一带的滹沱河两岸种植玫瑰;山沟地种植绿色小杂粮。平山县还制定了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训农民技术队伍等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
石家庄市周边地区,环绕省城,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良好,土壤肥力高,光热资源充足,水利条件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是河北省重要的粮食、蔬菜、棉花、油料的高产区。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田、水、林、路综合治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基本实现了高标准的园田化。近年来,石家庄市电业部门认真贯彻农电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井井通电”工程。2007年,河北省电业局给石家庄市下达了改造2739眼无电机井的任务。目前,石家庄市机井全部实现了“井井通电”,使广大农民告别了用柴油机灌溉的历史,尝到了用电灌溉的甜头。在开展“井井通电”改造过程中,石家庄市对各地机井周边的电线采用地埋电缆方式,增加了电力设施的防盗能力和农户的用电安全性。同时,石家庄市又改造完成排灌机井“户户持卡”11028眼,采用磁卡预付费电度表方式,将原来的按井收费改为按户收费,让群众用上明白电。2008年石家庄市电力系统全面解决了石家庄农网过负荷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电力保障。同时,在实现“井井通电”的基础上,还完成了4.8万眼机井的“户户持卡”计量装置改造。
(2)建设高产高效农田,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增产潜力。
石家庄市除井陉县、赞皇县、灵寿县、井陉矿区和鹿泉市西部地处山区丘陵以外,大部为太行山山麓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较充足,能够满足一年两熟粮食生产对热量的要求,适宜种植业的发展。蔬菜栽培技术水平高,可以一年两熟、三熟。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农民对大力发展双高一优农业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突出的是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为市场稳定地提供了大量反季节蔬菜,不仅丰富了城市新年、春节期间的蔬菜供应,保证了城乡人民双节期仍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菜肴,同时也增加了菜农的经济收入。塑料拱栅和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截至2009年3月,石家庄市10个农业县共改造中、低产田11.27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10.20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1.07万公顷,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9.00万公顷,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种植模式,是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重要举措。石家庄市在有条件的10个农业县(市)中,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种植模式,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统计,现代化高标准农田与传统农田相比,平均每公顷节电费306元,每公顷可节水3534立方米,节约工时费157.5元,节地率占0.86%,可增收162.9元。推广优种平均每公顷比普通小麦增收1012.5元。采取农艺措施增效,实行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后,每公顷可节约机械作业费525元;可少浇一次水,节约电费85.5元;每公顷增产小麦292.5千克,增收474元;林网建设,每公顷每年增收1375.5元。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的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2009年种麦时节,由于政策扶持力度大、小麦市场价格高、生产资料价格下跌,再加上土壤墒情好,农民种麦积极性高涨,石家庄市完成小麦播种37.9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9万公顷。其中,优质小麦面积达到30.13万公顷,占到小麦种植总面积的80%左右。
2009年三秋生产时,石家庄市启动了“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确定9月份为石家庄市小麦播种技术宣传月,石家庄市农业局还组成10个督导组,深入各县(市、区)对种麦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石家庄市共印发技术明白纸50余万份;加强技术培训,现场培训农民20余万人,在电视台举办技术讲座70余期次。国庆期间,石家庄市农业系统50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包方、包村,加强指导,严格按照统一培训、统一品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播种、统一种植形式的五统一生产模式落实技术规程,确保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确保品种优、播种质量好,为石家庄市粮食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3)调整农作物用地结构,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实行种地养地。
根据石家庄市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及生产条件等特点,从现行各种农作物布局和轮作倒茬的具体技术出发,为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石家庄及所属各区县十分重视农作物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合理轮作。石家庄市周边区域,蔬菜在农作物种植的比重较大,为保证城市人民对蔬菜、副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蔬菜种植面积应稳定和增加,并在蔬菜品种、上下茬口上科学安排,做到排开播种,均衡上市。为解决淡季不缺,要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平原粮、棉产区,在粮食生产上要以冬小麦、夏玉米两茬平播或套种,一年两熟,产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土地利用率也高。
丘陵、山区的水浇地,多实行小麦套种玉米、间作大豆,“两粮一豆”,既增加了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利于不断培肥地力,增加植物蛋白质的收获量,促进饲养业的发展。丘陵、山区旱地,以一季春玉米或春甘薯、棉花为主,一年一熟;平原棉区则推广冬小麦与夏播棉满幅套种,一年粮棉两熟。这样既保证了棉田面积,又增加了粮食总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4)开发利用闲散地和废弃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石家庄市加大对闲散地和废弃地的开发整治力度。各地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方针对辖区内的沼泽、废弃坑塘、塌陷地区进行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改善了地质和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以井陉矿区为例,为改善地质和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区政协经过几个月的调研和考察,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治理塌陷沉积土地》的建议案。区政府认真采纳政协建议,聘请专家对全区塌陷地和湿地进行了详细勘查,并做出了科学规划。2009年以来,该区共投入3000余万元,分别建设了占地46.67公顷的清凉湾湿地公园、占地80余公顷的杏花沟生态公园、占地640余公顷的西王舍水上公园和占地33.33余公顷的红旗水库生态公园等4大湿地公园,初步建成了融合当地特色、合理利用塌陷地形、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天然性与生态性并存的湿地景观。此外,井陉矿区为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把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作为改善环境的重点,先后投入1100万元,实施“万树进村”和“封山育林”工程,把绿化工作与农民致富结合起来,使经济林果与绿化树种共同发展。目前,该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3.2%,林果面积达到667公顷以上。
(5)修缮名胜古迹,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事业。
旅游业称无烟工厂。石家庄所辖县区中有不少山水并茂的自然景观和许多名胜古迹,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和宝贵资源。
鹿泉市有白鹿泉、莲花山、抱犊寨、韩信庙、龙泉寺、封龙山、玉皇顶等8大景观及老君堂、吕洞宾试剑石等古迹。有战国时信陵王救赵、韩信九里山点兵和白鹿泉等传说,交通方便,每年游人数以10万计。最近重新修缮的龙泉寺公园,有山有水有泉,可供游山、钓鱼、划船,还可建度假村,供人们避暑疗养。为城乡人民提供服务。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交往的与日俱增,旅游事业必将进一步的兴旺。
井陉县山川秀丽,境内峰峦叠嶂,奇峰耸立,旅游风景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是南部的苍岩山,林木苍郁,危崖耸立,古树参天,石桥峻秀,楼殿辉煌,集十六胜景,七十二观,素有“五岳奇峰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之称。已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丛山中的刘秀洞、朱砂洞、九莲洞等奇观。有淮阴侯韩信背水阵大破赵军之战的古战场,境内的古长城、古关隘、古寺庙、古墓群、古塔、古驿道,摩崖石刻等构成井陉山区独特的风景名胜和旅游资源。
灵寿县自然景观主要有:被誉为“河北省省会后花园”的五岳寨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持完好的河北省漫山自然保护区以及各具山水特色的横山湖度假村、三梦山、神仙洞、磨子坨、车轱辘坨等景点;人文景观主要有:中山国遗址、北齐幽居寺、宋曹彬故里碑、明石牌楼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陈庄战役纪念碑、抗大二分校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资源。
平山县境内有四大景区、五大名胜、六大古迹,国家、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有奇峰、溶洞、森林、草原、河湖、瀑布、温泉等自然景点100余处,是河北省综合性旅游大县。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桂山钟灵毓秀,素有“北方桂林”之称。中山国都城遗址,驰名中外,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避暑胜地驼梁临近佛教圣地五台山,主峰海拔2281米,原始森林保护完好,自然风光秀美,被称为太行山上的绿宝石。
藁城境内有台西商代遗址、前西关商代遗址、九门古城遗址和“梅花惨案”遗址4处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耿村民间故事和藁城战鼓被列为石家庄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台西商代文化遗址、耿村故事和藁城战鼓先后分别被列为第6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代文化遗址:台西商代遗址、前西关商代遗址、肥子国遗址、九门古城遗址、庄货头古寺遗址。古代墓葬:南董元代古墓群、徐村石氏家族墓、五里庄刑部尚书墓、明代刘继墓志铭。石刻文物:北朝石造像、戒石碑、戒赌碑、靳庄李氏祖先迁民纪略碑。馆藏文物:藁城出土尖首刀、瓷器珍品、铜器精品、佛造像精华。近现代历史纪念地:梅花惨案遗址、三邱地道战遗址、藁城市烈士陵园、梅花革命烈士亭、河西营烈士亭、宫灯博物馆。农业观光园区:石家庄现代农业观光园位于藁城市岗上镇故城村村北,东起石家庄民航机场路,西至石家庄长安区界,南至石黄高速公路,北至滹沱河新南堤滨河大道,紧邻307国道、新赵线,距石家庄市区10千米,规划占地40平方千米的省会东部休闲度假区中的重要项目。石家庄现代农业观光园总投资概算5亿元,是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科普教育和推广、农产品展示展销、生态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
赞皇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位于县境西南部,奇峰林立、植被繁茂,冬暖夏凉,是距石家庄最近、最理想的消夏避暑胜地。嶂石岩地貌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并称中国三大砂岩地貌。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已被列入吉尼斯记录大全。另外,县境内还有南部的天台山,东部的五马山,西部的棋盘山、锁云湖等正在开发的新旅游景点和坛山避暑岩、周穆王“吉日癸巳”碑、李左车城、韩信拜将台、唐李德裕书院、治平寺石塔、李氏墓群等名胜古迹。
元氏县山川秀丽,旅游景点众多,悠久的历史为元氏造就了许多名胜古迹,东韩台古墓群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矗立着开化寺塔,雄伟壮观。元氏西周墓出土铜器34件玉器5件,铜器大都完整。近几年又开发了封龙山、蟠龙湖和白果树三大旅游景点。封龙山旅游开发区有封龙山石窟、汉碑、修真观遗址、封龙书院遗址、义军寨遗址等诸多人文景观,更有千年白果树枝繁叶茂。蟠龙湖旅游区山清水秀,千年古刹蟠龙寺圣景宜人,目前已开发了许多高档别墅和各种游乐服务设施,蟠龙湖旅游区已成为集度假、娱乐、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理想场所。封龙山、蟠龙湖与白果寺景区已构成该县的旅游经济“金三角”。
赵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1处,其中,国家保护文物有安济桥、永通桥、陀罗尼经幢、大观圣作之碑、柏林寺塔,省保文物有各子汉墓群、宋子城遗址、宋村商周遗址、许家郭汉墓、禅林寺舍利塔、李宪墓,另外,还有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因土种植,开辟常规种植的新形式。
石家庄市西部山地丘陵区,约占市域面积的40%,由于区域内气候干旱,土地大都处于“靠天收”状态,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近些年来,石家庄市通过政策、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对丘陵区的开发力度,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丘陵区成为了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域。丘陵区适宜种植具有抗旱、耐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的谷子、绿豆、荞麦、燕麦等小杂粮豆薯作物,这些经济作物,在山区丘陵地带形成了常规种植的新形式,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
元氏县西部的苏村乡,属于浅山区、丘陵地带,水资源匮乏,并不适合大面积发展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在政府的帮助下,这里的农民发展特色种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苏村乡甜瓜种植已有多年的历史。
灵寿县在丘陵区着力培育发展食用菌种植,同样创出了效益。他们种植的金针菇、白灵菇已经成为农业博览会上的名优农产品,甚至全国的金针菇价格都要受到灵寿县金针菇的影响。
在平山县岗南镇,保加利亚玫瑰的种植,已经使当地农民清楚地看到了效益。当地农民过去常规种植小麦和玉米,每年要忙上好几个月,除去种子、农药、化肥等费用,每公顷纯收入只有7500元左右。2004年后,该镇逐步推广玫瑰种植,到现在,玫瑰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33公顷以上,涉及8个村,1000多农户,成为国内最大的大马士革玫瑰种植基地。而玫瑰本身抗虫害,几乎不用打药和施肥,耐旱性好,每年只需集中耕作20天,日常管理简单,每公顷地的纯收入却在21000元左右。像岗南镇玫瑰种植和苏村乡决明子种植这样依靠发展特色种植业实现农民增收的例子还有很多,认清本地条件,发展适合本地地理条件的种植产业,并依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尤其是突出特色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丘陵区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
灵寿县丘陵地区有1.03万公顷坡地,以前是植被稀疏,土地干旱,水利灌溉条件差。陈庄镇鹿沟村处于丘陵、山区地带,曾是有名的“旱庄”,可是全村家家户户都有板栗树。山上温度低,病虫害少,几乎不用药,沙土地上长出来的板栗甜度高,很受欢迎。山东,唐山迁西、遵化等外地客商前来收购,每千克6~8元。
丘陵区并不是荒凉贫瘠的代名词,只要把它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就能实现丘陵经济的快速发展。
(7)抓住有利时机,发展特色农业。
近年来,特色农业在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石家庄市下发《石家庄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明确了石家庄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通过3~5年的努力,把城市周边区域建设成为石家庄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将石家庄现代都市农业规划的发展锁定为六大重点,包括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目前,已经形成规模的特色农业包括:
1)西部山前大道建5000亩观光带。“一环两带”即以石环公路为主线,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滹沱河绿化等为重点,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
沿滹沱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滹沱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滹沱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4000公顷;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建设鹿泉上寨大枣采摘园、李村葡萄采摘园、藁城惠诚果蔬采摘园、栾城范台草莓采摘园、正定东里双黄桃采摘园等。
2)石家庄周边建三大农业板块区域。石家庄西北部涉及新华区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阳桥、北早现等区域,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小壁林场、石家庄森林公园、中山湖公园等,重点发展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态采摘、垂钓观鸟、田园度假等项目,打造石家庄西北部现代生态农、业板块。
石家庄东北部涉及藁城岗上、九门、正定诸福屯等区域,以产业园区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滨河新区、正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藁城滨河生态园、彩色植物生态园、国大温泉度假小镇、长安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展示、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石家庄东北部现代园区农业板块。
石家庄东南部涉及高新区郄马、栾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头等区域,以高效设施为主题,依托初具规模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扩基地、上设施、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石家庄东南部现代设施农业板块。
3)滹沱河上游建一批高标准休闲鱼庄。石家庄市城郊区域全部取缔散养畜禽。以滹沱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566.67公顷以上、水面373.33公顷。在正定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66.67公顷以上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鹿泉邓庄康泰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133.33公顷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12个县(市)建万亩蔬菜示范区,5年后“菜篮子”品种基本无害化城郊区域发挥区位优势,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和观光、休闲、采摘园区。以“两沿一区”带动石家庄市蔬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确保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今后,石家庄市将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突出抓好京石、石德铁路沿线和石家庄城郊区域的“两沿一区”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创建蔬菜标准园区。涉及的藁城、高邑、无极、正定、新乐、鹿泉、辛集、栾城、晋州、深泽、灵寿、元氏等12个县(市)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区。日前,石家庄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12年,石家庄市瓜菜面积达到16.67万公顷以上,总产达到1100万吨以上,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67万公顷,肉、蛋、奶、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79万吨、103万吨、132万吨、240万吨和4万吨。
5)滹沱新区建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石家庄市将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滹沱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将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7)发展果品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特色品牌。鹿泉市为了让特产成为特色,特色成为品牌,该市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培植优质名品。先后从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等引进一批名优葡萄、大枣新品种,选择在土壤肥沃、空气清新、远离工业污染的区域,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截至目前,已培育出“紫藤”葡萄、“上寨”大枣、“田仙”红石榴等三大果品商标。其中,“紫藤”葡萄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按照生物防治技术,专业生产放心菜,培育出了“久康”等无公害蔬菜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该市农产品的知名度。
借势发展特色游,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随着林果业的发展,鹿泉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前来观光休闲的石家庄市民与日俱增。为了发展以观光休闲旅游为内容的现代特色农业,该市引进和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建起了葡萄观光长廊,开展了大枣、石榴采摘活动。将田园风光、农耕景致、现代设施与高科技完美结合,举办石榴采摘节、樱桃采摘节、金秋大枣采摘节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等农家乐活动,借势发展特色游,促进农民增收。截至2009年8月,该市举办的大枣采摘节、山杏采摘节,已接待游客9万余人次,销售大枣22万千克,收入达200余万元。
石家庄市将建设120个果树标准化示范园区,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面积力争达到16.67万公顷以上,优质果率、精品果率分别达到90%、30%以上,石家庄城郊区域建设30个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果品观光、采摘园,并且力争到2015年,无公害蔬菜和果品基地认定面积达到80%以上。
石家庄市将大力发展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及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改造升级现有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快推进猪、鸡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扶持生态养殖场区建设,石家庄市每年新增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场区50个以上。
大力发展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场区,扩大设施养殖面积,做大冷水鱼、中华鳖两大内陆特色产业,支持水库渔业发展。
力争到2015年,石家庄市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每年新增20家以上,主要“菜篮子”品种基本实现无害化。
(8)强化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管理措施。
1987年以来,石家庄市及所属县、区的土地管理局相继成立,经过广大土地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石家庄市已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土地管理网络,改变了原来多头和分散管理的局面,强化了对土地的管理。石家庄市所有的乡镇都建立了土地管理所,村级和街道也都配备了专职土地管理员或小组。为了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各级土管人员的素质,石家庄市普遍坚持了业务培训,几年来先后举办了“土地管理基本知识培训班”、“土地监察人员培训班”、“建设用地培训班”、“土地资源调查培训班”、“土地申报、登记、确权发证培训班”等。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文件、规定。如《石家庄市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暂行规定》、《石家庄市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暂行规定》、《石家庄市乡镇企业有偿使用土地暂行规定》、《石家庄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石家庄市国家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并与有关司法部门联合制定了有关处理和审理土地纠纷行政案件、土地权属纠纷等文件,对强化土地管理发挥较大作用。
在国家、乡镇企业基本建设征用土地时,各级土管部门都认真坚持一个“严”字,努力做到把好4关,即严格控制占地指标,把建设用地纳入各区县的目标管理,年初有指标,年终有考核;严格审批程序,要审批一批地,都必须有计划、有资金、有规划定点,有严密的设计;严格控制占地数量,精打细算,杜绝圈大院,多征少用;严格把握尺度。土管人员要深入现场实地勘测、严格掌握。各县、区还特别重视对农民宅基地用地的管理,从转变农民对土地的传统观念入手,针对农村建房中内弃外延的突出问题,狠抓了收交村内闲散地和空白宅基地的工作。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9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