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市场如何实现转型突破
1。传统批发市场注入现代商业特色。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工业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仿照大型购物中心的外观形态进行改造,出现了外观商场化的趋势,有些还与商务楼、展示厅、专业店街、商业步行街等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集原料采购、生活购物、休闲游览、餐饮娱乐为一体类似于MALL的商业集聚。批发市场园区化的特征也日趋明显,在“划行归市”分区经营基础上,不少市场开辟了展示展销馆、休闲服务区、流通加工区、小企业孵化区、仓储物流区、信息中心、商品检测中心、结算中心等,形成了流通综合服务的专业化配套和园区化布局。此外,一些全国知名的市场公司如义乌小商品、深圳农产品、北京居然之家等,仿效零售业连锁扩张模式,纷纷到外地开辟“连锁批发市场”,而浙商在省外投资建设的规模在50亩以上的批发市场已超过2000家。
2。批发市场功能走向综合化。早期的国内批发市场只有交易功能,而现在除交易功能外,许多市场出现功能综合化的趋势,其中最突出的是四项。一是会展功能。如义乌市依托商品大市场每年举办各类展会达50多个,其中小商品博览会已成为继广交会、上交会之后外向度最高的展会,天天开门做生意的义乌国际商贸城则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二是配送及仓储功能。许多农产品市场配备了冷库,浙江省有的大型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冷库库容高达8万吨。内设配送中心的批发市场已经十分普遍,以至于许多大型批发市场更名为物流中心(园)。大型批发市场不仅可开展市内短驳配送,而且可以实施城际配送方式和跨省长途配送。例如,浙江义乌市场与河北白沟市场实行品种调剂配送,每天有20辆大型货车从白沟运载箱包到义乌,再从义乌装载小商品配送到白沟,大大降低了车辆空驶率,提高了物流效率。目前义乌物流成本占当地
GDP比重仅为12%,远低于全国17.8%的水平,与批发市场的这类高效配送方式有一定关系。三是信息化功能。许多大型批发市场建立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经营者提供信息服务,场内的大型电子屏幕时时显示本场和各地商品供求及价格变化,使经营决策和场内交易建立在信息透明的基础上。设有网站的批发市场也越来越多,许多市场开辟了网上业务。四是统一结算的功能。借助信息化手段,政府倡导了20年的批发市场统一结算难题终于破解。如设在浙江余姚的杭州果品交易市场的商户和采购方全部使用IC卡刷卡统一结算,不仅实现了购销双方不携带现金、确保资金安全,还实现了有问题食品可追溯,交易统计的精确化,交易额和税收额也大幅度增长。
3。市场中法人经营主体比重增加。尤其是在东部发达地区,批发市场中公司制的法人摊位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更多的加工企业在此开设自销窗口,借以扩大商路并了解市场需要;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为了提升自身在实力和信誉上的外在形象,主动寻求升级注册为企业法人。业内人士预计,随着蔬菜、肉类和蛋品免除了批发企业增值税,2013年会有更多经营此类产品的个体批发大户转为公司制的法人实体。
4。品牌建设和国际化拓展步伐加快。一些大型工业品批发市场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积极营造“品牌市场”形象。例如市场经营者联合代工商,创立以市场命名的商业品牌,以及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卖店进场开店或者专柜等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批发市场兼做内外贸易,义乌市场的外向度已高达65%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也是中国最先“走出去”的商业样式,并形成了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商业存在,仅浙商在海外开办的规模化批发市场就超过50个,成为“中国制造”和浙江地产品外销的重要平台。
5。市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不少规模较大的批发市场除了对经营业户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外,还积极推进市场信用制度建设。如对经营业户建立诚信档案,开展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和信用状况公示等,对诚信者褒奖,失信者惩戒,使市场的诚信形象和商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得以弘扬。
6。批发市场转向郊外集聚发展。随着城市市区的扩大,以及市区批发市场带来的环境卫生、交通拥堵和噪音扰民问题,一些大中城市开始将市内的各处批发市场按照统一规划迁往郊区,一般是采取市场群或园区方式进行集中建设,使其在经营上集聚发展。2008年,杭州市在城南郊区规划新建了农产品物流中心,将市区9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全部迁入。整体搬迁后场地和摊位增加、交通和场内设施改善,市场群集聚效应凸显,交易量猛增,其中果品市场年交易额由搬迁前的4亿多元,增长到2011年的28亿元。2010年南京市在江宁区建成了众彩农产品物流园,将主城区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整体迁入,2011年8个市场的交易额已相当于搬迁前的2.45倍。以前由于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面积小、摊位紧张,距离南京仅50公里的安徽和县的蔬菜是先卖到寿光再贩运到南京,现在摊位增加后可以直销南京,节省了物流费用,降低了菜价。
对批发市场下一步的整合升级,专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认为2013年在这方面各地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同时也提出了两点告诫:一是提醒投资者注意,日益发展壮大的农超对接、产销直挂、连锁零售公司从工厂直接进货,以及电子商务网上批发的兴起,都对现货批发市场的经营构成日益严峻的蚕食和挤压。有鉴于此,在批发市场发展规模上应保持适度,在经营模式上要加快创新。二是提醒地方政府注意,规划市场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布局调整与功能优化上,而不要再追求“大手笔”、“大气魄”的大建大上。目前许多地方的市场已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不仅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还使许多市场都处于“吃不饱”、“活不好”的困难境地。调整布局的规划权和重要市场的设置批准权应上收到省级政府,以便按照经济区域和商品的合理流向重新规划批发市场布局,确定现有市场的去留,减少盲目布点、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物流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顺丰控股(002352)、京东物流(02618.HK)、圆通速递(600233)、申通快递(002468)、中通快递(ZTO.N、02057.HK)、韵达股份(002120)和德邦股份(603056)等。
本文核心内容:物流行业产业链、物流行业主要政策规划、物流行业竞争格局、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行业概况
1、定义
被世界普遍认同的“物流”是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所定义的:“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产业链剖析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物流产业上游主要为提供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行业,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仓储地产业、以及物流设备制造业;中游包括提供运输、仓储以及物流管理服务的物流企业,下游主要为对仓储、运输等服务有需求的行业或个人。
运输是整个物流产业的核心部分,没有运输的物流产业就失去了灵魂。
从企业来看,物流行业上游涉及到仓储地产投资运营的企业主要有普洛斯、万纬、上海宇培、嘉民等;涉及公路、铁路、航道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要以中国交建集团、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长江航道局等国有企业为主;通过物流硬件和软件制造企业主要有音飞储存、润邦股份、天桥起重等。
在中游一众物流行业中,又可以分为主要从事运输业务的企业和以仓储为核心的企业以及提供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企业;以运输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主要有:顺丰、中通和申通等物流公司;以仓储为核心的企业主要有邮政速递和新宁物流等;提供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企业主要有北京中物联、飞马国际等企业。
我国物流行业下游行业包含钢铁、煤炭、汽车等各类生产制造企业、服装等快消品行业,以及食品行业等众多行业。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
自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内,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1979年日本OCS快递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快递公司;1984年FedEx进入中国,同年中国物流研究会正式成立;1986年DHL进入中国;1988年UPS和TNT共同进入中国;1992年全国货运量首次突破100亿吨;1993年顺丰和申通、我国第一家股份制铁路公司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相继成立;
1994年宅急送成立;1999年-2003年韵达、圆通、中通和百世汇通相继成立。至2000年末,全国货运量约135.8万吨,较1978年增长545.38%。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物流行业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助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十五”计划(2001-2005年)时期,《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相继颁布,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十一五”计划(2006-2010年)时期,国家层面提出:大力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等发展方向;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了物流业的发展目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行业物流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我国将进一步把物流业降本增效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作为降成本、补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物流业创新发展;
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等目标,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行业的重要任务。
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鼓励行业转型升级
2022年“奥密克戎”疫情在我国多地呈密集爆发趋势,物流业对各地的抗疫物资、民生物资供应和稳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以来,有关部门通过电视电话会议、书面文件等形式,以帮扶政策、金融及财政支持、降费及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多项物流业援企纾困政策,确保物流行业的稳定运行发展。
2022年以来我国物流行业主要政策规划汇总如下:
注:查询时间为2022年5月24日(下同)。
行业发展现状
1、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
2021年,物流需求规模再创新高,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恢复至正常年份平均水平。全年社会物流总额335.2万亿元,是“十三五”初期的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2%,两年年均增长6.2%。
从构成看,2021年全年工业品物流总额299.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农产品物流总额5.0万亿元,增长7.1%;再生资源物流总额2.5万亿元,增长40.2%;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10.8万亿元,增长10.2%;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7.4万亿元,下降1.0%。
2022年1-4月,社会物流总额106.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
2、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仍然较高
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从结构看,运输费用9.0万亿元,增长15.8%;保管费用5.6万亿元,增长8.8%;管理费用2.2万亿元,增长9.2%。
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6%;2022年1-4月份,社会物流总费同比增长6.4%,增速虽比2022年一季度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同期社会物流总额、物流业总收入。
注:中物联2022年5月25日公布的2022年1-4月的物流运行分析数据中,仅公布了社会物流总费同比增速情况。
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仍然偏高
2015-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6.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已从2015年的15.7%下降至2021年的14.6%;但相对发达国家来看,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仍然偏高。
2022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8%。
4、物流业总收入逐年递增,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中物联数据显示,2015-2021年,我国物流业总收入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我国物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适应市场物流需求变化,物流供给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支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全年物流业总收入1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2022年一季度,社会物流业总收入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
5、物流业处于较高景气水平
2021年全年物流业景气指数平均为53.4%,较2020年提高1.7个百分点。物流企业业务量及订单指数均位于较高景气水平,且总体水平有所提升,物流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从年内走势看,一季度景气指数平均为53%,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回升至55.9%的高点,下半年指数出现一定波动,三季度回落至51.3%,四季度缓中趋稳回升到53.2%,物流业韧性提升,实现良好开局。2022年一季度,社会物流业景气指数均值约50.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因目前中物联和国家统计局未公布各省份物流业总额和总收入情况,故按照各省份快递业务量排名来看,金华市和广州市的快递业务量远超其他城市。2021年全年,浙江省累计快递业务量1163887.9万件,为我国快递业务量最多的城市;广州市排名第二,2021年快递业务量达10677831.2万件。进入全国快递业务量产量排行TOP10的城市还有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揭阳市、东莞市、苏州市、北京市和泉州市
2、企业竞争格局
根据中物联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物流企业50强榜单来看,2020年总物流业务收入达13588.72亿元,同比增长16.6%;上榜的营业收入门槛值达40.64亿元,同比提高3.59亿元。按照物流业务收入规模来看,有27家企业的营业收入未超过100亿元,23家企业的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企业排名方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以2628.62亿元的物流收入排名榜首,厦门象屿和顺丰控股,分别以2161.29和1517.43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二和第三位。中国外运、京东物流、中国物资储运集团、中铁物资集团、圆通速递、韵达货运、百世物流位列榜单的第四至第十位,排名前十的物流企业累计物流收入达9732.9713亿元,占总物流业务收入的71.63%。
注:截至2022年5月30日,中物联尚未发布2022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名单。
“十四五”期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十四五”物流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2022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商贸、物流设施更加完善,国内外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流通业态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明显提高,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显著提升等发展目标;展望2035年,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显著增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效支撑,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2、中国物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021年11月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货运需求稳中有升,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需求快速增加。预计2021年至2025年,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长2.3%,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15.4%,公路货运量增速放缓,铁路、民航货运量增速加快,水路货运量稳中有升,电商快递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聚焦补齐现代流通体系短板,着眼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流通统一大市场,发展现代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两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快速健全我国物流体系。前瞻根据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变化趋势,对2022-2027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及社会物流总收入进行预测,初步得到至2022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可达到约36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收入可达到约12.8万亿元;至2027年末,我国社会物流总额或将突破51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收入可达到约18.6万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9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