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第一,调结构,要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也就是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要念好山海经,要唱好林草戏,要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特别是提出要统筹粮精饲发展,要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这是调结构。
第二,提品质,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特别是要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这一点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对农业的发展来讲。
第三,促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为传统上的农业就是提供农产品,实际上农业是接二连三的,不光是提供产品,不光有生产的功能,它还有生态的功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的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去库存。现在粮食、油料,很多农产品的库存相当庞大,去库存有一个过程,我们在去库存的过程当中也会把握好节奏,要防止打压现在的市场,因为现在农产品价格很多已经在下行了,如果把握不好节奏,可能下行的速度会更快一些,特别是玉米,刚才陈主任已经讲了,因为粮食是商品,有的库存时限是有要求的,玉米库存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计划。
第五,降成本。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营销成本。比如说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的使用,把生产成本降下来,通过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的服务,降低农业的服务成本,实现节本增效。
第六,补短板。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比如说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农业在生态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要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要治理面源污染,推动绿色发展,这是讲的关于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六项重要工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一:结构调整
(1)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
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更好满足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政府要摆正位置,既不越俎代庖、也不袖手旁观,重点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支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
经营规模扩大了,增加有效供给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要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土地入股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3)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
最适宜的地方生产最适宜的产品,不仅成本低、产出效率高,而且品质好。要继续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
(4)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加快延伸产业链、健全价值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立足农业这个基础,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详细]
关键词二:体制改革
(1)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
(2)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统筹协调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3)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
对于中长期、低回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探索用未来的政府投入为现在的融资创造条件,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用好财政投入,必须加快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调整补贴导向,改进补贴方式,推动农业补贴由以“黄箱”为主转向以“绿箱”为主,更多补到生产者。
关键词三:创业创新
(1)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
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快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切实转变片面追求高产的品种技术导向,加快培育优质专用、营养健康的新品种,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畜产品的品种改良。
(2)加快农村金融创新
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抵押担保机制,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的权属认定,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的范围。加快健全政策性担保体系,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涉农担保贷款业务规模。针对农村特点,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探索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的途径。
(3)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信息化村镇建设,努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促进自营农产品网上销售,鼓励企业和公益性机构通过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等方式,为农民提供免费信息技术培训。[详细]
(4)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要完善农村创业创新支持政策,切实将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要加强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创新基地。要统筹增量和存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用地,破解农村发展用地难题。
关键词四:绿色生产
(1)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抓住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相对宽松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退”是为了更好的“进”,资源环境变好了,也有利于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
(2)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扶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结合当前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研制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阶段性发展规划及各地区的发展规划,制定出台相应的财税等激励和扶持政策,既要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又要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3)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农业清洁生产
要加强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及新型肥料和农药的研发,力求化肥和农药低毒、低残留、高效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要加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实现循环型、清洁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测土配方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同时,要积极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型”绿色农业。[详细]
(4)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要特别重视农业节水。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的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和建设力度,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设施,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法律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法律依据:《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69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