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全球化有关理论谈谈中美贸易战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中美贸易战的必要性
1、打不打的主动权不在我方。美方主动挑起争端,步步紧逼,极限施压和讹诈,言而无信,反复无常,蛮横无理。打不打贸易战,显然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面对直奔而来的制裁大棒,中国只有两条选择:要么屈服于美国的霸凌,从此忍辱负重;要么进行反抗,树立应有的大国形象,让对方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2、就贸易战的性质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贸易战不同以往,不局限于贸易,甚至不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一场事关国运的战略博弈。我国历来在原则问题上不妥协,贫穷落后时不妥协,现在发展起来了,更没有理由妥协。
3、就特朗普这样一个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传《做生意的艺术》中,谈到做生意的四个阶段:一是提出惊人的目标;二是大肆宣传;三是决策反复摇摆;四是获得直观的结果。
他写道:“一个远高于预期的条件让对手无从下手——反复无常的变化给对手施加压力——给出次优条件让对手急于接受了事——达到最初想要的结果。”特朗普显然把中美经贸谈判看成是一笔“大生意”。
4、美国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强。美国历来欺软怕硬,“拣软柿子捏”是美国的历来做法,“不撞南墙不回头”是美国的习惯性思维。
扩展资料:
贸易战没有赢家
“美方此举不利于中方利益,不利于美方利益,不利于全球利益,开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美方无视中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事实、无视世贸组织规则、无视广大业界的呼声,一意孤行,这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中方坚决反对。
贸易保护主义是主要的换挡风险之一,美方的单边行动可能使全球复苏的提速换挡遇到阻塞,甚至面临无法完成的危险。
美国商界有不少人发声,呼吁特朗普政府慎重行事。如果美国政府不顾世贸规则,采取单边行动来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端,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伤及本国消费者和进出口企业的利益。
美国信息技术创新基金会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产品加征25%的关税,将导致美国经济未来10年损失约3320亿美元。
高额关税产生的负担最终将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头上。以钢铁行业征税为例,不仅上游厂商,下游劳动力市场也会受波及。李永表示,美国政府曾于2002年对进口钢铁征税,当时导致的下游产业失业人数比钢铁行业就业总数还要多。
对中国部分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有望成为限制措施的主要内容,这也被认为是美国希望缩减贸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事实上,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由两国经济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决定,也受到现行贸易统计制度、美方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等因素影响。
同样的汇率水平下,中方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是顺差,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和服务贸易方面都是逆差。这充分说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顺差就会多。中美之间,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由“市场说了算”,是两国企业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
专家表示,中美贸易逆差形成原因复杂,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贸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可能通过强制措施一下子解决。
人民网-中美贸易战,权威部门有话说
中国经济网-中美贸易战:挑战和机遇
百度百科-中美贸易争端
现在种玉米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中国还需要大量进口玉米呢?
中美经贸关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经常左右着中美关系的大局,主要涵盖投资、贸易、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贸易逆差亦称“贸易入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贸易逆差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一季度,中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净出口为正值时,称为贸易黑字、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净出口为负值时,称为贸易赤字、贸易逆差或入超。
扩展资料
成因分析
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国会贸易赤字调查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一个关于贸易逆差成因的调查报告。在他们看来,其成因主要在于美国与其它国家不平等的贸易关系,诸如:其他国家非关税壁垒;外国商品对美国的倾销;外国政府对本国公司的补贴。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主席费尔德斯坦(Feldstein,1993)强调财政赤字对美国贸易逆差的决定作用,提出了著名的“孪生赤字假说”:在巨额财政赤字背景下,货币当局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不会为财政赤字融资,因此财政赤字会导致利率升高、外资流入、美元升值,从而产生了贸易逆差。
这一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很有说服力,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又与贸易赤字一样逐年扩大,2003财年达3750亿美元,2004年又猛增至4150亿美元,而2005年预计将达到5210亿美元的最高记录。
但是,这难以完全解释美国巨额逆差,因为1989—1992年财政赤字在大幅度扩大,但贸易赤字却在缩小;1993-2000年财政赤字逐年缩小,1998年开始出现“扭亏为盈”,2000年更是出现2370亿美元的高额盈余,但贸易赤字却在逐年扩大。亦不能完全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巨额逆差。
百度百科-贸易逆差
人民网-中美贸易逆差从何而来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小麦、水稻生产国,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仍在从国外进口规模不小的谷物。进口量大增的原因,是用于生产饲料的大豆、玉米之所以大量进口,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养猪业。随着我国生猪存栏水平的不断恢复,饲料需求也愈发旺盛,中国买家正加速自外进口大量玉米
作为三大谷物之一的玉米,由于产需缺口较大,近年来进口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2020年累计进口量达到1129万吨,同比翻了一番多,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2021年。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称,国内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同时年初的高猪价预期刺激养殖户大比例压栏,导致饲料产量同比大幅增加。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饲料累计产量同比增加71.4%。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临储玉米持续去库存,导致玉米库存耗磬,再加上2020年9月玉米东北产区接连遭遇台风袭击,影响玉米收成,基层种植户惜售、屯粮加重了市场流通紧张,玉米价格持续攀升。于是,加工企业受加工成本约束,对国产高价玉米有所抵触,进口玉米价格优势显现,促使中国加快玉米及替代谷物的进口。
这其中也有中美贸易协定的因素。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大幅增加美国玉米、大豆的采购量,这些采购的粮食2021年陆续到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0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