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站在农民角度、关注三农

站在农民角度、关注三农?

站在农民角度、关注三农

第一件大事:粮食全产业迎来重磅扶持,扩大“大豆种植”规模;

在2023年,国家针对粮食安全格外看重,尤其是在目前地缘冲突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做好粮食安全变得至关重要。在已经发布的一号文件当中的开篇就明确指出,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指出,要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示范行动。涉及到小麦作物,会继续展开一喷三防等相关措施,同时也将全面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在口粮收购价方面,国家指出将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对于一些粮食主产区,在今年还会继续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产粮产油大县,也将进一步的提高奖励资金规模。

在具体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家明确指出,在今年会继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同时也将扩大大豆完全成本和完全收入保险等试点范围。特别是东北、黄淮海地区可以开展粮豆轮作;在豆粕减量替代方面还会继续深入实施相对应的减量替代行动。

第二件大事:农地基建大升级,耕地改造大局已定;

为了实现农业强国,土地资源变得格外重要,保障粮食安全更要保护好耕地。所以在今年下发的一号文件当中,国家再次强调了会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尤其是要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另外在今年会进一步的展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涉及到农地改造方面,今年国家指出要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

未来将制定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造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在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方面,国家还会继续加大治理力度。而且针对田间水利基建方面,国家也将全面加大投入,做好水利资源的供应,缓解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临到的水源问题。

第三件大事:扶贫脱贫战略不动摇,扶贫脱贫迎来政策利好;

对于我们农民来讲,在2023年,国家针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和保障力度还会持续加大。首先国家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的问题。另外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脱贫群众将继续增强扶持,提高他们的收益。比如在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方面,国家就要求要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而且在今年国家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的相关项目,来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

第四件大事:农村产业全产业链升级,农民迎来重大机遇;

在今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国家针对乡村产业升级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重要战略。尤其是涉及到产业链条的全业态升级方面,国家要求将全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行业。这也为我们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各个地方的冷链物流加工业将获得更强力的扶持,产业集群的建设也将纳入日程。

另外,涉及到现代乡村服务业方面,国家要求将进一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所以县域商业基本配套水平将迎来进一步的提升。涉及到文化体育、餐饮购物、养老托幼、信息中介、旅游休闲等各类生活服务行业也将迎来更广泛的扶持。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国家还将继续培育乡村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比如针对互联网加。中央厨房,包括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方面都将迎来更强劲的政策利好。

第五件大事:国家大力治理乡村问题,农村即将“大变样”;

在今年针对乡村治理方面,国家也将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尤其是在今年将全面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涉及到农厕问题改造,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清运处置,包括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化。资源利用方面还会继续全面推进相关举措。而且在今年乡村治理方面也将进一步的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农村的扫黑除恶将进入到常态化状态,而且会严厉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行动,严厉打击那些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财政支持“三农”新机制探索|2018三农政策扶持项目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2、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 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政府措施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农村财政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和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肩负着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山东济宁嘉祥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积极研究和探索财政支持“三农”的新机制、新办法,提出了“加大转移、通力合作、明确标准、封闭运行、政策支持、抓住重点”的六项具体措施。不断提高农村财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

 一、近几年嘉祥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嘉祥县立足经济欠发达的实际,牢牢把握全省“扶持县”、全市“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和水路电医学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修柏油路1400多公里,投运农村客运车辆150多辆,实现了村村通路、通客车;新建农村集中供水站52处,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架设光缆线路800余公里,村村通上了有线电视;2005年在全省30个欠发达县率先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82%。实施了“三进工程”,一是工业进区,规范发展了石雕、石材、木材加工等10个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区;二是农业进园,扶持发展了19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10个,创办农业示范园区53处;三是农民进城,坚持三大板块(旧城、新城、园区)统一整合、梯次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示范引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以“构建产业新格局、打造乡村新面貌、培育造就新农民、建立完善新体制、创建乡村好班子”为总抓手,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力争全县农村总体上达到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所确定的水平,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嘉祥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常规做法

 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部门主要负责组织调度、保障和监督管理县级补助资金,参与制定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按照各项工程项目的进度拨付补助资金等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按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用于农村建设资金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的要求,今年安排“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4811万元,比去年增加了848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为12.02%,高于去年的11.19%;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为382万元,比去年增加了165万元。县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新农村“十项工程”建设资金2514.4万元,占“三农”资金总额的52.26%。

 (二)通过“边争取、边建设,先建设、后争取”的方式,认真实施好重点项目

 近年来,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确定为全省试点后,全县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为了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争取到省、市扶持资金1155万元;同时,还实施了“村村通柏油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项工程。

 (三)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嘉祥县财政经济状况虽然实现了基本好转,但财政支撑能力仍然较弱。为了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们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子”作用,继续实行“通过上级支持一点、本级财政安排一点、社会各界筹集一点”的做法,搞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农村的建设。

 (四)发挥财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在“村村通自来水”项目建设上,制定了“每建一处集中供水站,奖励财政资金3—5万元”的政策,吸纳企业投资1670万元;在“一池三改”工程建设上,制定了“每建成一个沼气池,奖励财政资金900元”的政策,引导农民投入到“一池三改”的建设资金均在1000元以上。通过资金政策引导,有力的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五)发挥财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在今年实施的“十项工程”建设中,财政部门配合组织部承办的“村干部工资统一打卡发放”工作,配合民政部门承办的“五保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事项,也正式运作;配合民政部门承办的 “乡镇敬老院的改造”任务,其维修改造资金247.9万元已全部落实到位。目前,财政部门所承办的各项事项运作良好,受到了定职村干部和五保老人的普遍欢迎。

 (六)发挥财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调节作用,整合更多的财政性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

 将预算内、预算外、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上级专款等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整合一部分,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按照上级的政策,积极筹集资金,落实好财政配套资金,今年用于新农合补助的县级配套资金为538万元,比去年增加481万元。财政部门的调节作用,有力的推进了农村重点项目建设。

 三、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发挥了重大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财政支撑能力较弱

 嘉祥县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县,财政支撑能力不强,尤其是乡镇自身财力严重不足,即使加上上级转移支付补助,就目前的工资标准,也仅仅是吃饭型财政;去年全县财政“三农”投入达到3963万元,在全县总财力的11.32%,如果扣除工资性支出,本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

 (二)扶持政策措施滞后

 一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政策措施,财政支持的重点不明确,难以形成上下结合、配套联动的投入机制。二是已经出台的新农村建设扶持政策还没有正式兑现。

 (三)乡村债务包袱沉重

 村级债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级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债务包袱不卸下来,新农村建设同样难以起步。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04年乡村债务总额达到33813万元,其中乡级债务为27392万元,村级债务为6421万元。由于债务形成的过程是长期的、情况是复杂的,化解乡村债务需要一个过程,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化解难度更大。另外,农业税取消后,村级自有收入不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繁琐,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由于乡村没有经济实力、债务包袱沉重、化解难度大,直接影响了乡村两级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05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