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坚持”做“三农”青年干部
立足“三坚持”做“三农”青年干部
“三农”工作是立国之基、治国之本。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要用思想去指导实际行动,让青年干部的热血浇灌出“三农”丰收之花。
坚持学深悟透,做懂农业的青年干部。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具体不可替代性,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根本。青年干部如果想要在广阔的农村舞台上有一番作为,那么学深悟透就是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是懂知识,基础的农业产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了解域内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情况,普通病虫害的防治和防止野生动物的侵袭等;
二是清基础,青年干部要对域内农业产业发展形势和优势产业相关情况有全面的掌握,也要对域内山川河流和人文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农业未来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全产业链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要做到结合各级农业发展目标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三是知政策,青年干部要利用学习能力的优势,不仅要了解国家政策的内容,更要了解出台政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制定符合区域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优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项目,从而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坚持绿色创新,做爱农村的青年干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土地是农民的根本,也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产业发展和绿色环保从来都不是相对的命题,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求青年干部要坚守绿色创新,把“爱农村”放在首位,既要守住农村的绿篮子,也要守住农村群众的钱袋子。
发展新思路,才能解决大难题,不断摸索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将产业发展链条不断拓展,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比如发展“认养农业”等,解决农村因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土地抛荒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做爱农民的青年干部。做基层工作说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农业发展需要群众,农业发展为了群众,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青年干部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宣传党的政策,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走出一条让群众满意、群众认可的致富之路,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康庄之路。
三农“上云”,徐庄镇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三举措”为“三农”工作聚力添能
完善机构设置,凝聚“三农”工作合力
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在浏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浏阳市乡村振兴局,在浏阳市农业农村局挂牌,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机构有效衔接;
抢抓湘赣边区域合作战略机遇,聚合农业产业集群,组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为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建设、产业开发提供服务,通过科技引领、示范带动的虹吸效应,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
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设立农业农村办公室或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等涉农机构,推动“三农”工作组织架构向基层一线无缝覆盖;整合农业、畜牧领域兽医兽药、生猪屠宰等行政处罚及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职能,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实行统一执法,有效解决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的问题。
优化职能体系,增添“三农”发展动力
因地制宜设置事业单位,构建上下贯通、相互支撑、协同耦合的工作新格局。
独立设置农业发展事务中心,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等事务性工作,加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成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加挂畜禽水产品检测中心牌子,在乡镇(街道)涉农机构加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建立全链条、全覆盖、可追溯、协同高效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设立乡村振兴事务中心,并升格为副科级机构,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综合协调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农业环境、农机研发等工作职能,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人才引进,激发“三农”队伍活力
聚焦乡镇(街道)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持续推动编制资源向基层一线下沉。主动下沉100名行政编制、100名事业编制,用于核增镇街编制总数;
周转64名全额事业编制面向社会招聘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专业人才。逐年增加涉农人才招聘计划,下达镇街公务员招录用编计划200余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幼师、乡镇医护人员招聘用编计划2967名;
下达各类公费定向培养用编计划近600名,其中乡村教师520名、农村订单本科医学生31名,基层农技特岗人员10名;开辟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等10条措施,基层医疗卫生系统通过考核选聘入编12名紧缺急需人才、38名成熟型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缓解基层引才难问题。
把乡村治理、农业生产、产品销售搬上“云”端,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今年以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镇引进智能设备,打造“物联网”智慧乡村,同时大力发展网络直播电商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经过多年发展,赵疃村已有3000余亩紫薯种植基地,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以及深加工产品陆续推出,紫薯产业呈现迅猛发展良好态势。要变“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变“口口相传学经验”为“动动手指享丰收”、变“大水漫灌”为“精耕细作”,村党支部通过细致的市场调研,决定率先在耕地上搭建“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温度、湿度、水情、虫情等,实现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去年底在徐庄镇党委副书记带领下,当地与电信服务商开展交流合作,量身打造独具本村特色的智慧乡村平台,接入即时服务、综合管理和助推特色产业发展等功能。他们在田间分散安装了100套检测传感系统,实现耕地网格化管理。在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同时,科学管理和利用土地,从而不断提升土地效益,构建基层治理与资源管理双体系,激发集体经济增收内生动力。
为更好地链接田头和市场,以流量换销量、将优品变名品,赵疃村党支部依托“益农兴”党建联盟的“东风”以及“徐庄味道”品牌效应,加强与联盟单位合作交流,大力发展直播经济,激发干事创业“红色动能”。过去,他们通过在线上开展“书记带货官”“试吃推介”等活动,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也为“长寿村”IP积累了人气,但在品牌推广以及线上销售渠道拓展、销售量提升等方面仍然缺乏持续性,亟需专业化、系统化运作。
“益农兴”党建联盟成立以来,当地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将本村鲜食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通过线上直播间和“徐庄味道”线下门店进行宣传、推广、销售,不断扩大经济收益和村民受益面;与文化传媒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制定适宜村庄发展的宣传路径,预计年增加粉丝量3万至5万;通过视频创作、名角大咖引流和公益直播等方式,全方位运作现有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和网店等线上平台账号,线上线下双向推广、同步销售农产品,帮助村民带货增收。
在“‘薯’你甜”赵疃村“特优产品”网络直播间,当地通过支部推荐、村民自荐、择优举荐的方式,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免费培训有意向参与直播的干部群众;主动与星博汇、公益组织和大型展销会主办方对接,开展共建、共销活动,打磨锤炼直播班组和新进人员,招引更多“新农人”“农创客”“返乡能人”等新型农民或农业经理人,持续壮大直播队伍
通过商家合作、纯佣金、自有店铺销售3种模式结合的运作方式,力争将直播间打造成党员群众积极参与、集体经济不断创收和助农增收切实有效的前沿阵地。
徐庄镇“物联网”智慧乡村建设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在创新服务村民方式的同时,逐步将赵疃村打造成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新农村。在直播间运作方面,当地已累计组织直播培训活动10余场、涉及150余人次,带动数十名新农人从事网络直播行业,帮助他们走上新的致富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06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