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时首登富人榜,13年后身价暴增近百倍,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9年,18岁的深大金融系学生张劲便投身股市,赚得第一桶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他撤离资本市场,转向房地产,其旗下君华集团成为广州知名开发商。2003年新财富首度推出的富人榜中,张劲以3.8亿元列266位。2008年,基于地产供过于求的判断,他驱动旗下雪松控股收缩一般地产业务,探索保障房PPP模式,并布局新产业,致力于将下属大宗商品供应链服务“供通云”、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管家”、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河马云汽”等推向资本市场。在低调潜行13年后,张劲也以332亿元身家重回富人榜。
作者:孙红
来源:《新财富》杂志2016年5月号
原标题:重归富人榜的张劲,过去13年在做什么
在2003年新财富首度推出的富人榜中,张劲便以3.8亿元列266位。要知道,那一年的富人榜入榜门槛仅有2亿元,年仅32岁的张劲能够取得这一成绩,着实不易。
当时张劲是作为第一批本土风投机构的当家人,进入我们视野的。他控制下的君华集团2002年斥资9000万元参与了深圳市国资所有的深圳中科融创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改制,并将其更名为深圳中科融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04年重组后,经深圳市政府特批更名为“深圳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小创投”)。当时,中小创投注册资本1.5亿元,君华集团斥资9000万占了约60%股权,另两家股东分别是深圳市科学技术基金会和PZ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股6%、34%。
此后的张劲,公开信息便为数不多了。2015年7月,一则“股灾亏惨不用上天台‘中国好老板’自掏腰包救员工”的新闻,重新引发了我们对张劲的关注。
此时,张劲实际控制的产业平台—雪松控股逐步浮出水面,其业务则覆盖了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房地产及PPP平台、金融、物业运营、社区O2O平台、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雪松控股旗下的君华集团,则俨然成为粤企的领头企业之一,其2014年营业收入达338亿元,并且同时入选工商联发布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和“2015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两项排名分别为第112位和第28位。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同时入选两大榜单的广东综合类企业仅有2家,其中之一就是君华集团。
于是,在低调潜行13年后,张劲以332亿元的身家重回富人榜。十余年间,张劲经历了怎样的扩张历程?他又有怎样的创业心得?
两度转型
地处广州白云山麓的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山清水秀,君华集团开发的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的江南世家别墅,便坐落于此。张劲挂着油画收藏、摆着美式风格家具的办公室,也在这里。
说起自己的故事,张劲颇为坦率:“我第一桶金来自资本市场。我入市的时候,刚好深金田(000003)挂牌,市场非常火爆。我经历了上证综指从100点左右涨到1000点之上的过程,可以说看着中国资本市场一步步发展起来,也亲身经历了很多次传奇,例如深发展暴涨1000多倍。”被股民称为“老五股”的深金田1989年在深交所上市,为中国最早的四家上市公司之一,1971年出生的张劲当时年仅18岁,还是深大的学生。
“1997年之前,我们主要的业务都在资本市场,但之后就转到了实业领域”,其原因在于,“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对市场有所敬畏,要懂得‘慎思而知止’;同时,经历了资本市场的火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业的重要性,所有的资本运作要以实业作为基础”。如今,尽管张劲感慨于做实业之艰辛,“实业必须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来,先做事,再做势”,但他依然认为“实业做好以后,资本运作才有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这次选择,使得张劲躲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的冲击。资金从资本市场撤离后,张劲瞄准了房地产业务,并利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第一次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机会,成功抄底。伴随1998年中国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他更明确以房地产作为主业,这也使得雪松控股旗下从事房地产业务的君华集团快速发展。1998年以来,君华集团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陆续开发了江南世家、君华香柏广场、中山君华新城等十余个楼盘,开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而且目前几乎所有土地储备都在广州等一线城市。
不过,2008年下半年,基于地产供过于求的判断,张劲决定再次转向:收缩一般地产业务,布局消费、金融等产业,逐步形成目前雪松控股的七大产业板块。他表示,从2009年开始,君华集团就没有购置一块新地,开发的土地都是以往的库存。
经过8年的新布局,目前雪松控股的三大业务板块已经成型:新兴服务业板块,包括人管家(物业运营集团和社区生态服务平台“ 大白管家”)、车管家(汽车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车前车后”及“ 河马云汽”)以及雪松文旅;公共服务业板块,包括一般房地产、保障房和PPP模式政府服务;金融板块,包括打造全牌照的金融集团雪松金融和专注于供应链金融的“供通云”,其下属的雪松金融早在2009年便参与广州农商行的改制,并且是广州农商行、广州银行大股东之一。“目前房地产仅占我们销售收入的20%”。
深耕大宗商品供应链
早年毕业于深圳大学金融系、其后取得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的张劲,虽然坦言雪松控股的基因是金融,是一个生产和创造“企业”的公司,但他又始终认为,企业虽然可以通过不同金融工具的使用,减少生命周期中的磨砺,但中国经济之崛起最终还得依靠实业。因此,和一些金融背景出身的企业家更愿意进行财务投资不同,他喜欢在实业领域开拓。
他甚至认为,“中国很多新兴产业应该说是被风投抹杀掉的,风投往往是从商业目标而不是产业本身的前景来考虑。”张劲希望,以资本的力量为初创企业保驾护航,使其从“微小”演进成“伟大”,甚至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也影响了雪松控股的投资模式,其更追求产融一体,协同发展。对于投资企业,雪松往往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且一旦决定投资,就会从项目概念开始,组织各种资源,将项目孵化壮大,进行全程的管控和培育。用张劲的话说,这样才有可能实现100%的价值创造。
目前,雪松控股旗下的大宗商品供应链管理及金融服务项目“供通云”(供通云供应链有限公司),便是张劲产融一体理念的一项实践。
供通云的前身君华贸易起步于1997年,早期主营铝、锌贸易,后由于竞争激烈,加上2007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影响铝市,重心转向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领域,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销售、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服务。
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供通云已经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供应链服务及供应链金融提供商,占据华南地区流通量的40%,年供应量约30万吨。其与上游大型冶炼厂有长期合作关系,是云南铜业(000878)、昆明铜业、紫金矿业(601899)于华南最大的分销渠道,是紫金矿业于华北地区的包销渠道商。在下游,供通云拥有企业终端客户逾500家,服务华南市场80%的终端客户。据称其2016年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今年保守估计有1.7到2个亿净利润,明年估计要翻到5到8亿。因为供应链金融一旦突破临界点,空间就打开了”。
张劲表示,目前,供通云正将铜业的成熟模式横向复制到铝、油、玻璃等大宗商品领域,“2016年,预计供通云平台会做到500亿元销售额,但其中有200亿元已经不是铜了,因为铜是有天花板的,全中国就只有那么多铜在流通,不可能全部让我们做。在新的领域,我们做的还是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的业务。我们希望未来做到平台销售额2000亿元,但其中60%不会是铜了”。张劲表示,之所以敢提2000亿元的目标,因为大宗商品本身市场规模大,而“供通云在全国已经做通了供应链,当我们成为一个个行业的核心企业之后,市场空间就有了”。
事实上,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金融机构都有涉足供应链金融,但张劲认为,这一业务的关键在于风控,“供通云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做到了银行做不到的风控手段,达到风险闭环,从而赚到银行赚不到的钱”。
从1997年的君华贸易到今天的供通云,张劲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将近20年,“要知道供通云做到今天,花了十几年时间来培育市场,是一个一个市场去敲门的”。而供通云也是张劲最希望尽快对接资本市场的一个项目,因为“供通云上市获得资金支持后,会极大提升竞争力,从而巩固在某些行业的垄断地位”。
探索保障房PPP模式
供通云之外,雪松控股在保障房领域拓展的PPP模式,也被张劲寄予厚望。
说起进入保障房领域的初心,张劲表示,“我参观过很多地方的保障房,因为政府给的造价极低,再加上发展商偷工减料,很多保障房建造得相当低劣。这么多年,实际上政府已经盖了很多套保障房,但入住率非常低”。
能否在政府承受的成本范围内,提升保障房质量?张劲做了很多研究,包括印度的“流沙经济”,用最低的成本来做一些对穷人实用的东西。最终,他把哈耶克“商业才是最大的公益”的主张注入进来。
“我们的构思是,将保障房供应当作一种商业行为,政府或者低收入人群向我们购买服务,我们承诺,出现质量问题是自己的责任。而现在的保障房体制下,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没人敢说,因为政府给你几乎是免费的”。“我们研发了一套保障房标准,可以做到以商品房的标准来建,而且还略略有些盈利。政府给你每平米2900元盖30层,肯定是不够的,但后期可以通过物业管理等别的运作来补充,最后还略有盈利”。
保障房的建造中,还有一大问题是回款,政府通常要分很长时间支付款项,有时是5年、10年甚至15年,对于企业而言,资金成本、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上述计划流产。“但我们可以将这些应收款打包成ABS,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提前收款。这样的产品有政府背书,相对是一个好的金融产品。我们在南宁做出了一些范例,南宁的项目一改以前的政府努力做工作让住户接受保障房的局面,发展成平均5户来抢一套房子,第一次出现保障房推广中供不应求的现象”。
张劲希望,雪松控股能在明年底之前成为中国保障房及非保障房领域最大的PPP提供商。这个看似宏大的目标,张劲认为并非遥不可及,“雪松不是重资产公司,只要和建筑公司合作,做好设计、建筑控制以及金融等几方面的产业协同,完全有理由做到”。
当然,这个模式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需要很长时间磨合,需要不断研发、试验,最大的壁垒就是产业协同的问题,“单独做房地产、建筑或金融的公司都不行,必须要有高度的产业协同,如果自己没形成很好的生态圈,几乎都不可能做成功”。
谋局服务领域
房地产和供应链之外,雪松控股自2008年开始在社区服务、汽车后市场等领域谋篇布局,目前正大力打造的项目包括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管家”、汽车销售和汽车后市场服务平台“河马云汽”以及雪松文旅等。
“我们的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启动2017年在香港上市的计划;最快今年内,我们的大白管家要做到全国社区O2O领域的老大;汽车后市场这一块,我们希望明年底能够达到全国二手车交易10%的市场份额;PPP板块,我们今年的目标是能成为企业投入的PPP行业中最大的民营企业。总而言之,在明年年底,雪松旗下的所有实业必须达到国内某个细分产业的第一。”
这些步子与现在的供给侧改革思路不谋而合。“我们始于资本市场,受惠于地产黄金十年的发展,现在转向‘供给侧改革’相关的产业投资,对于未来10年,我们非常有信心。”
张劲表示,想去做新的产业,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行业的“大咖”,“我们提出了事业合伙人的计划,对于公司的高层员工,我们不是招聘高级职业经理人,我们是招募老板和股东,相对于目前市场的股权激励更多像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博弈,我们采取了赠予的方式,直接让高管成为股东”。基于物业管理业务优势,张劲自2008年开始在社区服务等领域谋篇布局,目前正大力打造社区020服务平台“大白管家”。
张劲表示,自己5年内的工作重心就是培育产业,并将发展较好的板块推向资本市场,力争未来3至5年实现旗下5家公司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的目标。“我们从资本市场起家,20年后,我们回来了”。
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淮安,是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是中国淮扬菜之乡(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食品名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
淮安的烹饪 历史 ,最早可上溯至六、七千年前。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用于饮食的陶器如钵、鼎、杯等文物,以及《尚书·禹贡》“淮夷滨珠暨鱼”的记载,都表明远古时期淮安人的饮食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西汉辞赋大家枚乘在其代表作《七发》中盛赞淮安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 隋唐时期,淮菜已驰誉神州,为中国古典四大菜系之一。 北宋,中国商税超过十万贯的只有杭州、汴京、楚州(淮安)三地,淮安城“绕淮邑屋绵千区,画檐绮栋吹笙竽”,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了淮菜的持续发展。 从明初至清中叶,漕运总督、江南河道总督两位朝廷大员和淮北盐政分司长期驻节淮安,使淮安成为大运河沿线江淮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为“壮丽东南第一州”。这一特殊地位的确立,推动了淮厨技艺的不断创新和饮食业的日益繁荣。明万历年间《淮安府志》记载:“淮安饮食华侈”。清康熙年间《淮安府志》则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天下五大名筵,淮安独居其二。一为全鳝席……一为全羊席……”。据台湾清史专家高阳及中烹协理论专家高成鸢、名厨李耀云等先后考证,满汉全席最初即诞生于淮安的清宴园。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淮安时,对淮菜赞赏有加,其中淮厨专为乾隆而备的“平桥豆腐”,因乾隆的御口称赞而名闻遐迩;淮安蟹黄汤包被道光皇帝夸奖后成为贡品。大文豪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话说扬州的吃》中写到:“北平淮扬馆子出卖的汤包,诚哉是好,在扬州却少见;那实在是淮阴(今淮安)的名产,扬州不该掠美。”
经过 历史 长河的积淀,淮安产生了田树民、郭炳灿、张文显、孙宝仁、屠兆福、朱殿荣、田德俊、吴明千、杜金华等技艺精湛的淮扬菜大师,以及王素华、吴志华、相进军、冯祥文、毛玉平、蔡俊明、杨发明、李永林、李玉成、蔡国兵等中国烹饪大师;创成了以软兜长鱼、平桥豆腐、开洋蒲菜、白袍虾仁以及全羊席、全鳝席、煨脐门、狮子头、大烧马鞍桥、生炒蝴蝶片、清蒸淮白鱼、梨汁淮山、淮山鸭羹、钦工肉圆、 涟水鸡糕、高沟捆蹄、淮安蟹黄汤包、淮安茶馓、朱桥甲鱼羹、码头汤羊肉、蒋坝酸汤鱼圆等为代表的淮菜系;推出了何家楼、清溪馆、宴乐楼、裕乐楼、文楼、玉壶春、新半斋、老半斋、震丰园、宴花楼、淮园、石园兴、胜利饭店、明轩酒楼、醉笑天、翠和园、裕丰园、金蝶苑、新淮大酒店、淮安迎宾馆、淮扬菜品鉴堂、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等淮扬菜名店;形成了以河湖生鲜为主料、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调合众口为追求,刀工精细、风格雅丽、清新味本、鲜活平和以及在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的淮菜风格。
明、清以后,淮菜和扬菜开始互相渗透、逐渐融合,形成了统一的淮扬菜系。期间,经过众多活动于淮、扬、镇一带富甲一方的盐商们的推动,淮扬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淮扬菜中,“淮”即淮菜,以淮安为代表的淮河流域部分地区菜系;“扬”即扬菜,以扬州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菜系。清著名 美食 家杨度在其《都门饮食琐记》载曰:淮扬菜种类甚多,北自清江浦,南至扬、镇。现存资料表明,这是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淮扬菜之名。
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在北京召开,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大会闭幕当晚,毛主席、周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招待晚宴,共6桌,由专程进京的淮阴(今淮安)胜利饭店大师张文显、孙宝仁主厨,为“开国前第一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当晚,北京饭店承办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国宴,共60桌662人。鉴于贵宾来自五湖四海、口味差异大,便决定采用口味适中的淮扬菜作为共和国的“开国第一宴”,由9名淮扬菜大厨烹制,其中,出生于淮厨世家、时年36岁的淮扬菜大师朱殿荣为总厨师长,副主厨王杜堃以及厨师李福连、杨启荣、王斌、李世忠、杨启富、景德旺、面点师孙九富等其他8名厨师也大多是淮安人。
现在,淮安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不断加强淮扬菜的挖掘研究、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成立了振兴淮扬菜文化产业工作委员会、淮扬菜 历史 文化研究会、淮安淮扬菜协会;制定了《淮扬菜通用规范》、《淮扬菜原材料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淮扬菜 美食 文化节,现在又专门兴建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中心举办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建在淮安)设置烹饪专业,深入开展淮扬菜的研究开发;淮安市还组建淮扬菜集团,建立全国第一家淮扬菜 历史 文化博物馆;开发推广了洪泽湖活鱼锅贴、盱眙龙虾、金湖河鲜宴等新品淮扬菜,使淮扬菜在新的 历史 时期持续向前发扬光大!2016年1月,以“淮安全鳝席”为代表的近200道“淮帮菜”传统烹饪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淮安也是全国设区市中申报饮食类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2019年5月11上午,在第二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组委会组织的“淮扬菜名店”评选结果发布会上,15家餐饮企业获评“淮扬菜 美食 名店”、26家餐饮企业获评“淮扬菜特色名店”荣誉称号。
目前所指的淮扬菜是江苏及周边菜系的统称。对于淮扬菜到底发源于淮安还是扬州?两个地方的人争论了多年,互不相让。其实淮安菜和扬州菜属于差距很大的两个淮扬菜的分支、派系, 历史 渊源并不相同。
客观的说,目前扬州菜在国内的影响要大于淮安菜,在很多场合甚至被外行人士认为就是淮扬菜,因为扬州的经济比淮安好,在各大协会、酒店的名厨比淮安的多,这是客观事实。但是扬州菜,或者叫维扬菜,其本质是清代兴起的扬州官府菜,主要来源于清代在扬州做生意的大商人、盐商等,这批人大部分来源于安徽,所以可以在扬州菜中看到徽菜的影子。由于是当时国内顶级富豪家厨的菜,所以做工精细、口味清淡是扬州菜的特点,比较适合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三高人群。但是真正唐宋时期国际大都市的那个扬州,并非现在扬州城,清朝以前的扬州城早已毁于多次战乱,清代以前的扬州菜,也随着因战火逃难迁徙的百姓退居江南,包括从镇江到浙北一带。
与之相反,淮安菜是典型的民间菜!淮安城古代的繁华缘由与扬州不同,扬州是古代的国际化大都市、港口城市,而淮安是古代最大的高速公路(大运河)上全国最大的收费站,漕运总督府所在地,承担着大半的国库税收!淮安菜现存的名菜,全部来源于淮安的各个村镇,好多菜名前都冠以乡镇的名字!比如,钦工肉圆、平桥豆腐、朱桥甲鱼等等,这里的钦工、平桥、朱桥,都是淮安远离城市的乡村的名字!!!淮安菜虽然很有名,但却是地地道道的乡村土菜发源而来,来源于苏北平原农民厨师的代代相传。淮安菜的特点是原料取自乡村鲜活农产品,菜肴精细程度逊于扬州菜,但胜在口味浓郁,以味道取胜,不像扬州菜那么清淡。这也是农家菜的特点决定的。
两个用豆腐制作的扬州和淮安的代表菜可以很好的展示二者的不同特点,理念差异!扬州菜的“文思豆腐”和淮安菜“平桥豆腐”。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两个菜的和介绍。文思豆腐刀工惊艳但是吃起来淡而无味,主要用作一种表演项目。平桥豆腐配料工艺很讲究,香气四溢、味道出众,但是看起来像一碗浆糊,卖相远不如文思豆腐。
总结一下,淮安菜、扬州菜分别代表了淮扬菜的两个主流派系,合起来成为淮扬菜,分开只能叫扬州地方菜(扬州人称之为维扬菜)和淮安地方菜!!!!仅仅只有官府菜的淮扬菜和仅仅只有农家菜的淮扬菜都是不完整的。从 历史 来说,扬州菜代表了昔日徽州盐商在扬州的奢华生活,淮安菜代表了苏中平原农民的民间智慧,手艺传承。未来两地应该抛弃无谓的正统之争,精诚合作,把淮扬菜发扬光大!!
谢谢各位理性发言辩论,请不要使用攻击性语言
观点不同可以自由表达,我完全可以接受,但是请注意语言文明,好好讲话说理才是正道。
首先,先阐述几个常识。
1 淮扬菜在扬州又叫维扬菜。
2 扬州(广陵),自古以来,无论古邗国时期,或汉代广陵国,或是唐宋元明清等诸朝代,都是所在江淮地区的绝对核心。
3 扬州(广陵)最繁盛时期,在唐代。江淮地区在唐代称为淮南道。
4 自古以来,扬州(广陵)和南京(金陵)作为紧邻的名城,一直存在激烈的竞争。
5 古九州的扬州与今日扬州无关。扬州之名固于广陵,始于隋唐。
这要感谢杨广和扬州的一段缘分。
江淮之间,这块富饶的地方自唐代起称淮南道,有淮南左道和右道之分。
广陵 一直是治所所在。
从隋唐起,广陵改名为扬州。
时人借用淮海维扬州这一名句来形容扬州的繁盛。
另外扬州的古称,除了广陵,还有邗,江都,竹西,芜城等。
故扬州还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称。
又因为淮海惟扬州这一名句为世人所熟知,
所以这个地区的代表性菜肴叫做淮扬菜,
此处淮指淮南道这一省级区划单位,
扬指扬州,
淮扬菜又被称为维(惟)扬菜。
维扬菜也是对淮海维扬州的另一种表达,表现出扬州的繁盛。
分割线............................
解放后,江苏省政府定在南京,因为南京的关系一直压制扬州。
同时为了拍某一位周先生的马屁,故意牵强附会,把淮扬菜的故意指为淮安。
对于淮安在淮扬菜系中的地位
有一点我是承认的 漕运衙门在淮安
淮安在明清是相当繁华 对淮扬菜系传播发展
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是请恕我直言
淮安地区在古代的确也被称为淮阴,但是那时候是在隋唐以前
那时候扬州还被称为广陵(隋唐后广陵称为扬州)
请问淮扬菜这一称谓来自何处
到了唐代
广陵改名了扬州
可是淮安地区在唐代分属楚州泗洲,名字已经与淮无关。
请问淮扬菜中的淮到底是淮南道还是淮安呢?
淮安地区到了明清
才又再次称为淮安府,
我承认明清时期淮安的漕运衙门和扬州的盐运使司和盐商
由于财力人力资源的汇集
促进了江淮地区的 美食 融合发展
这个时期淮安和扬州对淮扬菜系传播发展
都起了作用。
但是要是论起菜系发源地
并不能看有没有衙门
还是要看菜系本身的菜品。
解放后,因为国宴的关系
江苏省政府牵头组织了淮扬菜系菜谱整理工作。
所整理出的所谓淮扬菜谱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扬州地区。
世人皆知的淮扬菜系中最有名的经典菜式有
狮子头 大煮干丝 烫干丝 扒烧三头 马鞍桥 扒蹄 三套鸭 文思豆腐 清炒虾仁 等等
其外从白案来看,还有淮扬早茶名点。
它们的菜谱和做法 其菜谱和渊源都是来自扬州。
准确的说这些菜的 历史 典故和做法
都是请教当时的扬州富春,菜根香,冶春等名店和大厨。
只有两道淮扬名菜来自其他城市,
分别是 来自淮安的 软兜(长鱼)和 来自镇江的 肴肉
这些都是有书记载并且有据可查的。
因为这个原因扬州人在外会说淮扬菜,
但是在扬州本地只会说维扬菜,以表达自己的态度。
淮扬菜发源于淮安,后来扬州的盐商从淮安把淮菜带到扬州,结合地方形成了扬菜。后人不知所以,合称淮扬菜,实际上应当称淮菜!现在的淮扬菜,以淮为主,以扬为辅。淮在前,扬在后。
这个问题很简单弄明白,各自查查地方志就清楚了。扬州古称淮扬府的时候淮安叫什么?扬州自元以后就是淮南东路的治所所在地,是淮河以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另外两淮盐场主要指盐城、东台一带吧?跟你的北部沾点边。另外谈盐业中心,非扬州莫属,北上的盐经过你淮安课税倒是真的,那也就相当于如今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吧?扬州因淮扬菜发源地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 美食 之都时有你淮安什么事?老淮安地区因为跟宝应互为属地,受淮扬菜影响比较大,你们北部地区受北方饮食习惯影响更多,跟淮扬菜根本不搭嘎。请你搞清楚了,淮河沿岸十几座城市,从淮南到淮北,从淮东到淮西哪个当不得一个“淮”字? 历史 上谈名气的话,淮河沿岸一是凤阳,因为朱元璋自称淮右布衣,二是扬州,唐朝以后就被诗人称做淮左名都。一个菜系的形成要有深厚的 历史 人文背景,这一点也就扬州能担当。
二零一九年十月三十一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博发布消息,扬州获评“世界 美食 之都”。
从此,扬州 美食 有了官方认证——扬州的,世界的!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中的扬州
祝贺古城扬州,多了一个世界级标签
扬州是一座有着7000年文明史和2500年建城史的 历史 文化名城。 公元8世纪的中国唐代,和平的使者,高僧鉴真从扬州把豆腐制作技术、酱菜腌制技术和制糖法传播至日本,深刻影响了东亚的饮食地图。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第一宴”,李魁南等10位扬州名厨齐聚北京饭店,置办扬州风味,从此扬州菜成为国宴的主要菜品,中国 美食 的代表。目前,扬州一共有52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61名中国烹饪大师。扬州始终致力于扩大 美食 创意国际合作,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愿扬州 美食 进一步走向全世界,为人类的饮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扬州著名的大菜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彩蝶飞舞、扬州五亭桥、琵琶对虾、菊花海螺等。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是扬州菜肴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
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狮子头肥嫩不腻;鲢鱼头口味香醇;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全藕宴是历来被称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的独特筵席。
扬州菜肴除保持原淮扬特色的三头宴、富春包子、烧尾宴外,又创新推出琼花宴、河鲜宴、菊花蟹宴、野味宴、八怪宴、行宫宴、乾隆御宴、全素宴、火锅系列等一系列菜品,其特色菜大煮干丝、将军过桥、醋溜桂鱼、三套鸭等不可不尝
淮扬菜来历:
淮扬菜兴起于唐代,淮字当时并不是淮安的意思,而是淮南道的意思。北起淮安,南至扬泰镇江一带均属淮南道管辖,而扬州是淮南道的首府,故此称淮扬菜。当然随着 历史 的更替,各地特色菜肴的发展,淮安的地方菜肴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了自己的特色,渐渐的也有人认为淮扬菜指的是淮安至扬州一带地方菜系的统称。但是追溯根源及大成者扬州的维扬菜在淮扬菜系中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的。
别说那么多,说那么多也没有用,现在是以淮安为主,国家省里都在大力宣传淮安为主
看到了狭隘和蠢笨。淮扬菜如何而来,真如你们考证的那样?淮安的说是淮安的,扬州的说是扬州的,有意思吗?这样的排他就可以确定自己是地位?其实严格来说淮扬菜应该说是运河菜,邗沟段北起淮安南至扬州,漕运盐政发达。南来北往带来的繁荣,才发展出这一地区的饮食。最特么的讨厌拿我的菜是什么什么时代起源的,特么的,现在的菜有几个在那么遥远的朝代能做出来,原料都找不到吧。大家合力把淮扬菜发扬光大向全国世界推出去多好,现在这样不死不活的,鼠目寸光。
淮扬菜应该是淮安和扬州一带的菜肴统称。主要是源于淮安大运河边的盐业发展,清政府在淮安设立了 漕运总督府,厨子们为了满足官老爷们的口胃,发展做出了好多精美的菜品。扬州应该贸易,所以富商也很多,平时宴请宾客也很多,厨子们也为此创新了很多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淮扬菜的发展。
淮有淮的味道,扬有扬的特点,二者缺一不可。
江南,意为长江以南地区。
狭义上即现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西北部地区、安徽南部长江以南的地区。
又号吴越、江东、江左。江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杭州、南京等古都,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如苏州、绍兴、宁波、无锡、徽州等,历史上长期是东亚乃至世界最庞大的城市群以及经济中心,数次庇佑中华文明正朔。江南作为地理概念与关中和河洛呼应,对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先秦时期,史书中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
扩展资料:
一、历史上的江南
《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即特指淮南之地,即开始泛指大约今江苏、上海、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浙江、福建全部,江西、广东的一部分。
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
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后来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代以后,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非今日扬州市)。
唐代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代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苏南部分地区一带)。
明朝设立南直隶,清初改称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苏皖的江北地区。
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江西省,东部的部分为江南省(今江苏,上海,安徽)。
二、文化上的江南
文化上的江南是江南的重要概念。在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常与吴越文化高度关联。泰伯所建之句吴古都梅里被认为是江南吴文化的源地(无锡)。
最早的都城建立在今无锡市的梅村一带,于春秋时期迁都至姑苏城(今苏州),之后吴文化和越文化、楚文化存在颇多交融,汉末东吴都金陵(南京),囊括了吴、楚、越广大地区,南朝时期,中华文化繁盛,江南文化名扬海外,佛教文化大放异彩。
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首都建康(南京)语言(古代吴语)为基础的“金陵雅言”作为中华正朔,成为中国汉语的源头,更东传日本变作吴音。江南文化也在变迁,如姑苏(苏州)又称吴都,东吴首都建业(南京),金陵(南京)又称吴京,后来的扬吴政权仍建都南京。
自东吴起的六朝时期以至隋唐,江东士族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对江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响。江南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有重要贡献和影响。
自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常被视为古代中原的承替地区,南京常被视为华夏正朔的象征城市,江南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贡献著中华文明的发展。
在华语语音方面,晋代门阀播迁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南播,和建康中古吴音融合而成的金陵雅音,在南北朝分割结束后的隋唐时期,和洛阳邺下语音一起成为修复雅言、确立通语的两大依据。及至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又以南京音作为确立汉语官方标准音的基础,对汉语标准通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孔子家族的大宗因宋廷南迁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位于曲阜,孔氏南宗迁至江南衢州;民国时期“衍圣公”改称“奉祀官”,中央政府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于曲阜,封“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于衢州,此亦可见江南地区在中国政治和文化上的作用。
江南向以文化教育发达著称,不少地方有“邹鲁”之誉,如“江南邹鲁”、“东南邹鲁”、“海滨邹鲁”。江南有许多藏书家、藏书楼,也有许许多多的书香世家。江南以文学、绘画、音乐、戏曲等的繁盛闻名。江南地域特色的戏曲有昆曲、越剧、黄梅戏等。
许多文人墨客和江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郭璞、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骆宾王、王昌龄、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煜、柳永、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陆游、唐伯虎等人。
江南地区有发达的学术、科学和技术,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黄宗羲?、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以及许多杰出科技人物,如祖冲之、葛洪、陶弘景、沈括、毕升、杨辉、宋应星、徐霞客、方以智、黄履庄等人。
江南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江南景观,如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庙、钟山、玄武湖、莫愁湖,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杭州的西湖、雷峰塔,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瘦西湖,无锡的鼋头渚等。
江南的物产,苏州的刺绣,扬州的玉器,南京的云锦,宜兴的陶,景德镇的瓷,宣州的宣纸,徽州的徽墨和歙砚,扬州漆器,杭州的西湖龙井,苏州的碧螺春,徽州的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等,享誉天下。
江南的生活方式与饮食文化也名闻遐迩,崇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文雅生活[3]。淮扬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为新中国第一餐国宴选用。苏帮菜、扬帮菜、杭帮菜、本帮菜等也是经典江南菜风格。
著名菜式有: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蒸鲥鱼、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软兜长鱼、开洋蒲菜、文思豆腐、蟹黄汤包、蜜汁火方、松鼠鳜鱼、碧螺虾仁、白什盘、响油鳝糊、清蒸大闸蟹、姑苏卤鸭、樱桃肉、太湖三白、西湖醋鱼、宋嫂鱼羹、东坡肉、龙井虾仁等。
三、江南经济
江南经济在秦汉以及六朝时期取得很大发展,此后在全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至中唐时,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指以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击扇平原所形成的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以此为中心的经济带,被称为“长三角经济圈”。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苏,浙,皖三省及上海已经占全国税收总和一半以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江南东部一带的十几个城市被人们称为“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与“珠三角”、“环渤海”等并列的一极。
参考资料: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1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