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普惠金融是在什么条件下
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和主要因素。金融绿色化可以自内而外设定三个目标:实现自身绿色化,要自觉践行节能、减排、低碳的绿色运营要求,倡导低碳办公;实现环境风险下财务或商业可持续性,金融机构要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考量和定价模型,降低环境风险对金融机构经营稳定性的冲击;要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金融机构要优先支持践行绿色发展的企业,鼓励绿色生产方式,提高绿色产品供给的目的。金融普惠化的重点目标是让传统金融排斥的小微经济体能够获得与大中企业平等的金融服务权利。绿色普惠金融体系的目标,既是金融绿色化与普惠化同步实现,是普惠金融实践的绿色化,也是绿色金融实践的普惠化。
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当前,一个相对完善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正在形成。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普惠金融部,城商行、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村镇行、民营行,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小保险、新金融和保理、典当、融资租赁、小贷、担保等金融机构。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要加快推进以上普惠金融机构自身运营的绿色化。
二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技术体系。普惠金融技术体系分为三大类,以贷款为例,第一类是传统抵押担保技术,第二类是抵押担保技术创新,第三类是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贷款技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技术体系,要求上述普惠金融技术将环境风险纳入风险控制和定价模型,更好保证机构商业可持续。
三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绝大多数普惠金融机构规模都不大,很多服务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这些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培训、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外源融资、IT系统建设、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统计制度、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等等。以普惠金融服务小微企业为例,在发放信用贷款时,就需要有可靠的小微企业主信用评级信息,在绿色金融背景下,还需要该小微企业的环境信用评级信息。
四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准入监管、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动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
在准入和监管政策上,要坚持稳定与发展相平衡,对切实践行绿色普惠理念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适度降低监管要求。必须堵住体制机制漏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加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协调机制,努力实现监管部门目标、绩效、激励、资源的一致性,努力做到监管政策、标准、规则和行动严密对接,特别是对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绿色普惠金融活动要有效监管。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强化绿色普惠金融属地风险处置责任。要健全绿色普惠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实现监管信息全面联通共享,努力做到金融监管全覆盖。
在政策支持上,主要是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财税政策包括对绿色普惠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奖励、补贴、贴息、风险分担、减免印花税、增值税、所得税和贷款拨备税前列支等。金融政策主要是对绿色金融业务和普惠金融机构合理运用和搭配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
此外,还要着力促进制定和完善金融绿色化和普惠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政府支持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稳定性和权威性。鉴于我国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尚显不足,可考虑推动在绿色金融试验区和普惠金融试验区制定和完善道义责任、社会责任强而法律责任相对较弱的“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和“普惠金融促进条例”,一来推进试验区建设,二来积累经验,待实践和时机均相对成熟时,再扩大立法范围、提高立法硬度。
1月24日上午9点,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会举行(以下简称会议),省长马兴瑞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2021年工作安排(与深圳相关内容):
1、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强化广州、深圳"双城"联动。
2、深化民生领域合作,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强化制度集成创新和规则衔接示范。
3、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为重点,创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建成佛莞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广清城际延长线,开工深惠城际、穗莞深城际前海至皇岗口岸段、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项目,推进深大城际、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前期工作,构建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4、全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
5、推动广州深圳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战略合作机制,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对接协作,协同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综合交通枢纽,共同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6、抓好交通强国建设广东试点,开工合湛高铁、沈海高速机荷段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广湛、广汕汕、深江、深汕、梅龙等高铁和货运铁路建设,建设赣深高铁、南沙港铁路,推进深南高铁前期工作,谋划提升茂名北向铁路通道功能。加快深中、黄茅海、莲花山、狮子洋等跨江跨海通道建设,推进干线公路瓶颈路段扩容提质和国省道、危桥改造升级。抓好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珠三角枢纽机场等项目建设,建成湛江新机场、韶关新机场。
7、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布局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内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8、深入开展"粤贸全球"计划,推动广交会、高交会、海丝博览会等重点展会提质增效,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中欧投资协定等重大机制,大力开拓东盟、日韩等区域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
9、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做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10、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1、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集群。
12、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广州、深圳:广州、深圳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水平。
佛山、东莞:佛山、东莞要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制造业能级,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惠州:惠州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做大经济规模,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
珠海:珠海要壮大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中山:中山要主动对接珠江东岸,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江门、肇庆:江门、肇庆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抓好大广海湾经济区、肇庆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
汕头、湛江: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立广州与湛江、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机制,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
汕尾、阳江:强化汕尾、阳江重要支点功能,支持茂名滨海新区、揭阳粤东新城、潮州新区等重大平台发展,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区、产业集群配套基地。
13、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等五大现代化都市圈要增强集聚功能,引导常住人口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和城镇有序转移,以常住人口为基准合理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
14、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加快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大力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15、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16、支持广州、深圳开展国家级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
17、推进金融强省建设,提升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金融能级,深化城商行、农商行改革,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抓好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支持深交所完善上市制度、开展"新三板"转板试点。
18、办好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等展会。
19、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学生位、提质量。
二是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三是免费实施出生缺陷筛查。
四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
五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六是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七是全面推动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改造。
八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建设。
九是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十是大力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1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