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大西北的种植

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个省、自治区。 经济作物 棉花(南疆) 甜菜(北疆、内蒙古) 瓜果:西瓜 葡萄 哈密瓜

大西北的种植

粮食作物 小麦 (河套平原) 通过对西北5省农业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发现西北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在逐渐减少,但总产量在增加;经济作物中油料作物和糖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虽变化不大,但总产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分析表明,受政策、市场、科学技术及农民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农业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以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及市场需求为前提,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思路。 我对投资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可以给你推荐一本书。肯定对你有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1、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上的问题较多,主要是:新疆、甘肃河西等干旱区环境的荒漠化演变加剧,湖泊缩小,沙生植被衰败,沙尘暴频发,风沙危害加重,民勤绿洲已岌岌可危;黄土高原地区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模数高居不下,水土大量流失;秦巴山区的滑坡、泥石流和地表石质化日趋严重;青海、甘南高原地区的草场退化严重;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大环境趋于恶化,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困难。

2、建国以来,西北人民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不懈地努力,在兴修水利、建设“三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造林种草、扩大植被、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区域性综合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改善了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局部环境条件,成为支撑目前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但比较起来,西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较差,科技水平不高,农民的素质低,很不适应发展大规模、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和资源的关系日益趋紧,生态环境的人口负载加重。西北地区现有耕地1140.13 万公顷,人均耕地1.92亩,高于全国平均数1.3亩。土地数量相对较多、但质量不高,特别是农业上难以利用的面积较大。1998年,西北地区土地的平均人口承载量为29.3人/km2,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7人/km2的适宜界线。在绿洲、河谷、川道、台塬、山间盆地等水地资源匹配较好的地区,人口高度密集,每平 方公里负载二、三百人。人口稀少的荒漠地区、干旱山区又不适宜于生存。按10‰的人口增长率计算,2030年西北地区人口将达到1.2亿,届时人口压力空前。

3、在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情况下,西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山川秀美”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投资。与此同时,农业不仅要养活大量新增的人口,还要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特别要促进一些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这样,西北农业担负的任务将是极其繁重的。如果还要担当起全国性农业商品基地的重任,大规模地为向外提供粮食等农副产品,显然是力不能及的。

当然,生态建设在耗费财力和人力的同时,也会改善生产条件,有利于增加产出。但在农业开发与治理的过程中,生存与发展、吃饭与建设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为了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需要牺牲一些短期的经济收益。所以我们认为,在生态问题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就要坚决防止大规模的盲目开发活动。最近国家利用粮食供给相对宽松的历史机遇,用以粮代赈的方式在西北地区的陡坡地上退耕种草,就是很好的举措。

二、关于水利建设与节水问题

1、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水土资源不匹配,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最突出的问题。土地广阔的干旱地区,如新疆、青海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北部,降水在200mm以下,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农耕地集中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多在400-500mm,可进行雨养农业,但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水份对农业生产限制大;而陕南、陇南和青南山地,降水虽在500mm以上、但山大沟深耕地少,适宜从事农耕生产的土地十分有限。

2、解决水的限制自然成为西北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①通过修建水库、渠系、泵站、塘坝、机井等基础设施,引水、提水、蓄水,灌溉农田。建国以来,西北五省区共发展灌溉农田面积5700万亩,相继建立起了一大批灌溉农业区,如关中地区、河西走廊、黄河沿岸、天山北坡等,成为西北农业的精华地带。

②通过兴修梯田、条田、坝地,建设雨水集流工程,拦截、保蓄当地的天然降雨,使有限的降水更好地在生产中发挥作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为此做出艰苦的努力,建国以来共建成“三田” 万亩。这种措施在抗旱中发挥了好的作用。

③深耕、横坡耕作、耙耱、地膜覆盖以及选用抗旱作物品种等农业措施也能起到一定的蓄水保墒、提高水份利用效率的作用。除地膜覆盖外,这是旱作农区传统的抗旱经验。

④在天不下雨、长期干旱时,通过飞机播撒氯化银、干冰等物质,作为水气凝结的极核,进行人工增雨、增雪,可缓解持续干旱的影响。近几年青海省在黄河源头地区曾多次实施人工降雨,增加黄河径流,取得了好的成效。

⑤为克服目前缺水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并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近些年节水技术越来越重要。采用特定的技术设备,进行喷灌、滴灌、渗灌、暗管灌溉、软管灌溉等,可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3、比较起来,5种措施各有利弊,

①发展灌溉对提高作物产量是最有效的,能够彻底消除干旱的危害。但进一步大规模地发展灌溉农业存在一些问题:●水资源短缺,除了长江流域以外,西北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都十分缺水。黄河上中游发展灌溉农业大量用水,减少了下游来水,黄河断流的时间提早、期限拉长,给下游造成水荒。下游地区要求上中游地区限制用水或不再增加工农用水的呼声日高。内陆河流域上下游用水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如甘肃河西的石洋河、新疆的塔里木河,上中游过度开垦,大量用水,导致下游湖区沙生植被的枯死,农田的荒芜、沙化,塔里木河比50年代已缩短了300多公里。

●投资成本较高,近年来开发的灌溉农田每亩投资2000元。过去由国家投资兴办水利工程、再由国家养起的做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不通了。同时,一个5口之家耕作5亩灌溉农田,承担10000元的投资债务也力不能及,受益地区的地方财政要负担起建设投资也有困难。工程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由谁承担呢?贷了款由谁偿还呢?近几年提高用水价格、实行以水养水。由于农产品滞销、低价,收益不好,部分农户放弃灌溉。

●工程不配套、措施跟不上会产生土地的盐渍化。

②“三田”建设、集雨节灌和农业措施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也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抗御一般的干旱,增加作物产量。但效果不如灌溉措施,在天不下雨、持续干旱时,会出现无水可蓄、无雨可集的局面,难以抗大旱。且在干旱区起不了作用。而且,“三田”建设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工。

③人工增雨对利用云水资源、增加降水、防旱抗旱具有积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但成功的作业需要一定天气条件,同时需要雷达、气象卫星、飞机以及计算机分析等高技术手段的支持。目前的实际应用还有较多限制。

4、西北农业要大发展,必需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有大的突破。要将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并举,调水、节水双管齐下。

①节水是目前最具现实性的途径。通过渠系防渗处理、小畦灌溉等传统方式,可减少水的损失和浪费;采用暗管、软管等一般性的节水灌溉技术,可节约1/4-1/3的用水量。以上二种措施的技术成本低,是近期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技术。喷灌、滴灌技术可以实现经济、有效的用水,是节水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正在试验示范阶段。由于技术成本高,全面的推广应用还需时日,目前正在试验示范阶段。像以色列采用高新技术节水,水的利用率可达到200%以上。

②从长远来看,即便采取高技术成本的节水措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仍是严重不足的。除了农业用水外,未来工业、城镇、生态建设都要增加用水量。因此,跨流域远距离调水问题颇受国人关注。其中,“南水北调”的西线工程对西北地区是重要的。有关部门也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调水方案。如“朔天运河”、“雅砻江调水”西线工程、“藏水北调”等。虽然工程浩大,投资亿万,但舍此别无更好的选择。

③西北地区的天上水和地下水资源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地下水埋藏深,补给能力有限,而且矿化度较高。利用方向主要是城镇和工业用水,农业上的局部利用,总体上利用的意义不大。天上云水资源虽有好的前景,但能利用到多大程度,尚无定论。

三、粮食生产及其供需平衡

1、西北是一个长期缺粮的地区。1949年粮食总产685万吨,人均229.4公斤,除50年代中期有过短暂的好转外,粮食长期供不应求,直到80年代中期才有所改变。1998年,人口增加了近2倍,粮食总产达到3434.6万吨,人均385.8 公斤,温饱基本解决,虽出现了卖粮难,但仍是个低水平。目前,陕、新、宁三省区略有调出,甘肃基本平衡,青海有调入,整个西北地区大体可实现区域自给。现有的调出调入主要是品种上的调剂。

2、粮食的生产及供需对农业的影响是很大的。过去由于缺粮,农业生产是单一的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占到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制约了其它生产经营,影响了农民收入。近20年来,通过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发展起来,经济作物、饲草作物的面积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充足,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3、建国50年来,西北粮食增长了4倍,平均每年净增55 万吨。其中,近20年的增速较高, 平均每年净增78 万吨。今后按每年净增80万吨计算,到2030年总产5995 万吨,人均500公斤,仍不是很宽松的。因此,笔者认为:

①下世纪前叶,西北地区的粮食应以总量自给为主要目标,逐步解决好区域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要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在保持总量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粮食结构,提高粮食品质,扩大一些专用型和特殊利用价值的粮食品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着重抓好关中、渭北旱塬、沿黄灌区、河西走廊、银川平原、天山北坡等地的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

②国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继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处理好粮食生产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实行粮饲分治,将饲料粮进行专业化生产,形成粮食、经济、饲料三元种植结构。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西北地区不能完全依靠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在粮食储备上要留有余地,安全系数要打高一点。国际上粮食储备的安全系数为当年生产总量的17-18%,西北地区应保持在30%以上。

④西北地区要在2030年人口高峰时对全国的粮食供给有大的贡献,必需在节水、调水上有大的突破,消除或减轻水资源的约束。不顾资源条件约束的盲目开发,非但不能提供出大量的商品粮,而且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⑤在厉行节约、引导粮食消费的基础上,提高粮食加工的档次和效益,促进粮食产品的转化。不能因为怕粮食短缺而过多存粮,影响粮食产品的开发利用。

四、畜牧业发展问题

种草养畜是西北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西北地区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总面积达9.8亿亩。但能否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待再认识。

1、从资源条件上看,草场面积虽大,但质量不高,大部为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场,植被的覆盖程度低。草原草场、草甸草原的面积小,只分布于青藏高原和一些山麓地带。目前牧区牲畜超载、草场严重退化,不宜再增加载畜量。1949年,新疆每头混合畜占有可利用草场73亩,1990年下降为22亩: 青海省在50年代初,每只羊占有32亩草场,目前不到10亩。

2、改革开放20年来,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快速发展,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78年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19.3%,1998年占23.4%。肉、蛋、奶、皮、毛等各畜产品的产出成倍增长。但应当清楚地看到,除青海以外,西北畜牧业的重点在农区,而不在牧区。即重点是农区的养殖业,而不是牧区的放牧业。农区的养殖业主要是伴随着粮食供求形势的好转而发展起来的。

3、“种草养畜”、“草田轮作”的努力对缓解部分地区“饲料、肥料、燃料”三料俱缺的矛盾、恢复自然植被、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和畜产品的产出,起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一批通过种草养畜致富的典型,如定西的申家山。但客观地说,西北农业的发展是在水利、“三田”建设、物质投入增加、农业科技进步等多种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取得的,种草养畜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在局部地区起了主导性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草养畜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也有一些经济上、农事操作上的原因。一是农户的经营分散,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价格上缺乏竞争力。二是种草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在耕地面积少的地区就不好安排饲草地。三是在实际的农事操作和管理上还有一些不便。

4、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是粮食供给较为宽松的国家,因为大规模地提供商品性的畜产品需要更多的粮食来做饲料,这在粮食生产能力不高的西北地区仍有一定约束。当然这不是说,西北发展畜牧业没有优势、没有潜力,通过草场改良、围栏轮牧,建设人工草地,改进饲养技术等手段,还是可以进一步增加畜产品产出的。特别是将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相结合,是可以取得好的成效的。

5、西北地区的畜牧业能不能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们的认识问题,也不在于广阔草场的相对优势上。而在于畜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竞争和生产者的收益上,在于畜产品的加工、储存技术的改进上,在于粮食供求的形势上。近二年,市场上的牛羊肉由每公斤20元掉到10元以下,猪肉、鸡肉、禽蛋的价格都下降了,生产者获利微薄,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内在动力。

所以,我们认为,西北地区的畜牧业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约束畜牧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畜牧业也难以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五、特色农业-西北农业发展的方向

1、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独特,良好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多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棉花、甜菜、果品、瓜菜、药材、啤酒原料、林特产品、畜产品等农副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和性能,还有一些珍贵和稀有的动植物品种资源,开发利用这些生物多样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良好的前景。

2、西北地区发展一般性农业难以形成大气候的原因在于: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人均占有的农产品数量不高,商品率也较低;②农业生产带有浓重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特性,专业化分工程度低,规模优势不明显;③自然条件差、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较高,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④西北地区距国内农产品消费的重心远,除新疆外,其它四省区离对外贸易的口岸也远,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3、西北地区一些独具特色的产品、绿色食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除了资源条件上的优势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多样化,拓宽了这些产品的销路;②一些特色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因为其它地区不适于生产这类产品;③将特色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生产者有积极性。

4、西北地区可以发展的特色农业产品的主要内容有:

①粮食类产品:●高蛋白质含量的硬粒小麦,可以用来加工面包。过去该类产品主要进口,1999年甘肃河西发展30万亩,效益良好。

优质水稻,如陕西汉中的黑米,银川贡米,

小杂粮,各种豆类、攸麦、荞麦(加工麦片)、啤酒大麦等。

马铃薯,将制淀粉的、加工薯条薯片的、做菜的品种专用化。

玉米,将精制淀粉、化工原料、做饲料的和甜玉米(煮熟后吃棒子)的品种专用化。

②经济作物类:●长绒棉,彩色棉,亚麻,啤酒花,甜菜,黑瓜子,烟叶、花卉、百合。

●反季节蔬菜,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技术,反季节生产各种新鲜蔬菜,扩大北菜南运。

●瓜果产品,哈密瓜、黄河密瓜、西瓜和葡萄、苹果、桃、梨、仁用杏、核桃、猕猴桃等产品的开发利用。

●药材,甘肃的当归、黄芪、党参,宁夏的枸杞子,甘草

③林土特产,蚕桑、花椒、油橄榄、蕨菜、薇菜、

④畜产品,牛羊肉,皮毛,从动物骨血中提取生物蛋白、

5、发展特色农业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是:

①处理好资源与市场的关系。产品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应用价值,这种特性是动植物在长期适应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不易被其它产品取代的特点,即资源的比较优势。要防止某种产品旺销时,适宜区、非适宜区都竞相生产,以次充好,良莠不齐,从而对适宜区的名优产品的冲击。资源的优势是相对的,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在市场看好时,要注意防止盲目生产和过度竞争。在市场低迷时,在积极调整结构、改进产品质量的同时,要防止一次“砍光”、在市场好转时难以恢复,造成大起大落的现象。要学会利用市场、适应市场。

②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培育相结合。西北地区部分独特的生物资源有品种、没批量,形不成商品优势。因此,要加强对资源品种的保护、改良、人工培育、繁殖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扩大产品批量,改变有资源、没产品的状况。

③重视产品的加工和外销。一些特色产品仅有初级产品是不够的,要通过发展加工业、特别是深加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加工增值的效益留下来。产品要形成专业化、系列化,把小产品变成大产业,改变过去以出售原料为主的贸易格局。积极开拓外销渠道,以市场来拉动资源的开发。要用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来发展特色农业。

④要相对集中发展,按适宜区的范围,几个乡镇、几个县或一个流域地段、一个走向的山坡等,建设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组织规模经营,形成集中的产区,建立起技术协会、研究会等服务组织,就会形成优势、提高收益。而分散的小而全的生产是没有大的前途的。 -------------------------------------------------------查了半天,给个好评吧--------------------------------------------

北方有哪些农作物(⊙o⊙)?(⊙o⊙)?

“北方”地域广阔,通常包括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其它农作物还有:高粱、棉花、亚麻、向日葵、甘薯、谷子、甜菜、油菜、红小豆、绿豆等等。

东北有哪些宝藏农作物

东北三宝,有“新三宝”和“旧三宝”之分。现在,人们把人参、貂皮、鹿

茸角称作东北三宝,这是所谓“新三宝” 。其实,文化价值更深厚的,还应该是“旧

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因为,“新三宝”把靰鞡草换成了鹿茸角只是单纯的从经济价值上的贵贱来加以

认定;而“旧三宝”则把所谓的穷人之宝靰鞡草放在里面,这就是从人性化考虑,有

人文精神在里面。

其实那个年代,东北也有鹿茸角,但是却没有把它放在里面。当时也还有更多的

好东西可以称作宝,但也没把它们放在里面,而是单单选择靰鞡草,就是因为,这种

神奇的小草,看似平常不起眼,但是却给那个年代的穷苦百姓带来多么大的“温暖”,

庇护了成千上万双穷苦人的双脚,从这个角度讲,靰鞡草的价值无论如何要在鹿茸角

之上。

靰鞡草,又名乌拉草,莎草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灰绿色,细长柔软,紧密丛

生于沼泽地上。其实,所说的靰鞡草并非单单是一种草,具体有塔头草、羊胡子草等几种,

在沼泽地里长靰鞡草的多年的草根子叫塔头墩子。我们这里的通肯河还有呼兰河的溼地里

就有很多的塔头墩子。把塔头墩子弄回来,再经过腐烂腐熟,就是很好的养花的花土。我

家里现在还有呢。话题扯远了,无论是哪种靰鞡草共同的特点都是茎叶细长,干燥后柔软、

韧性强,主要是极其保暖。

我认为是

人参、貂皮、靰鞡草

另一说法

人参是东北“三宝”第一宝,为百草之王。野生的称“野参”,较名贵,栽培的称“园参”。人参含有人参甙、人参酸、芳香油、植物甾醇、维生素配糖体等成分,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糖等作用。祖国传统医学有人参为甘、大补元气之说。是舒筋活血、提神壮力、补脾健胃的名贵药材。人参不但可以入药,还可用于烹饪、制糖、浸酒、制烟及制成营养性高阶化妆品等用途。目前在东北市场已开发的人参系列制品,很受海内外旅游者的喜爱。

貂皮是“东北”三宝之一,素有“裘中之王”之称。貂皮有紫貂皮和水貂皮两种,其中以紫貂皮较为名贵。貂皮属于细皮毛裘皮,皮板优良,轻柔结实,毛绒丰厚,色泽光润。特别是它那黑褐色毛中隐藏着均匀白色针毛,即行家所说的“墨里藏针”。貂皮以其华丽美观、保暖性强而被列为制作高阶皮衣的上品或极品。

“东北三宝”之一的鹿茸,主要有产于大兴安岭的马鹿茸和产于长白山的梅花鹿茸。鹿茸的药用价值很高,可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治疗身体虚弱、耳聋目暗等症。除外,鹿角、鹿肾、鹿胎、鹿尾、鹿筋、鹿骨、鹿血、鹿皮及鹿肉都是珍贵的药材。可以说,鹿的全身都是宝。

衡水有哪些农作物

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红薯为主,兼种芝麻、谷子、绿豆、红小豆、高粱、油菜(籽)、向日葵、草莓、药材等。

蜀国有哪些农作物?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自战国时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来,它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设施的重视。由于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今德阳)、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大西北的农作物有哪些

大西北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 棉花(南疆) 甜菜(北疆、内蒙古) 瓜果:西瓜 葡萄 哈密瓜 粮食作物 小麦 (河套平原)。

农作物的病害有哪些?

你看看玉米吧,别的作物也不少。不要图省事

(三)玉米病害 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圆斑病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干腐病 玉米锈病 玉米青枯病 玉米全蚀病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条纹矮缩病 玉米粗缩病 玉米缺素病 玉米死苗和弱苗 玉米叶片发红病 玉米器官变态病 玉米早衰病 玉米倒伏 玉米空秆病 玉米秃顶与缺粒

近年又有新的病害如 玉米顶腐病等

寮国的农作物有哪些?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薯类、咖啡、菸叶、花生、棉花等。全国耕地面积约74.7万公顷。近几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稻谷 237 253 256 266 271 玉米 14.3 20.3 37.2 44.9 69 薯类 15 17.5 18.1 28.4 35.9 蔬菜 66.2 67 74.4 66.2 73.4 花生 1.60 1.24 2.69 2.76 3.5 菸叶 2.57 3.30 2.81 2.46 4.15 棉花0.18 0.22 0.20 0.23 0.27 咖啡 2.22 2.31 2.50 2.52 3.32

常见的农作物有哪些?

小麦,水稻,玉米,黑麦,大麦

,谷子,高粱玉米的生长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叫做玉米的一生。它经过若干个生育阶段和生育时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

(一)生育阶段 在玉米的一生中,按形态特征、生育特点和生理特性,可分为3个不同的生育阶段,每个阶段有包括不同的生育时期。这些不同的阶段与时期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络。

1.苗期阶段

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该阶段又分播种椚?镀诤腿?镀跅拔节两个时期。

.三叶期——拔节

三叶期是玉米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玉米从自养生活转向异养生活。从三叶期到拔节,由于植株根系和叶片不发达,吸收和制造的营养物质有限,幼苗生长缓慢,主要是进行根、叶的生长和茎节的分化。

玉米苗期怕涝不怕旱,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

2.穗期阶段

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这一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墩实的丰产长相,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

长沙的农作物有哪些?

水稻 玉米不多 农副业 有豆角 莴苣 黄瓜 扁豆 甜瓜 西瓜 白菜薹 ........去郊区 看看 数不清

农作物 抗重茬农药有哪些?

除了大田广泛种植的小麦,玉米,水稻等,基本上所有作物重茬都会出现死棵烂苗现象,现在有好多新型抗重茬产品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你可以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重茬 同一种或同一科作物在同一块地连续种三茬或三年以上在栽培学上称为“重茬”。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3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