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农业部“互联网
生产方面
要深入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按照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理念深入实施国家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推广适宜农业、方便农民的傻瓜技术装备,经营方面加快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利益驱动机制,投入研发农村电子商务创新、统筹。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观光农业电子商务这是农业部具体的有实施计划的重要方面。
管理方面
要抓紧农业大数据工程,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做到数据公开开放,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服务方面
大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入户,扩大12316覆盖范围和使用用户,丰富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的内容。
接下来从农业部的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为大家分享一些数据:
1、每日的点击率是700万到800万人次,甚至于达到一千万。它是覆盖全世界158个国家,英日俄韩四种语言,这些为我们今后做宣传服务。
2、农业部的网站较为权威,各个司局给农业部的网站提供一手信息,想要互动需出权利清单。农业部的网站是一个网站集群,是部省市县农业网的网站集群,现在我们沉淀了516万个关键词,4.2万个来源访问渠道,总的数据量超过10T,我们的数据,能达到五秒钟刷新一次。
3、12316是三省市联动服务平台。目前平台已经覆盖了98%的省市,各个省的实名制用户都是百万级,中央实名用户是22.3万,每天发送的彩信达三千多万条,服务对象是各省平台上的70万农计员,其中有5万管理人员,这都是每天要提供的服务,目前中央平台已经汇聚13个省数据资源。
4、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移动客户端是着力打造掌上农业部,现在已有十多个移动应用产品,它整体体系跟农业部网站是一样的。
具体到农业电商方面,农业部已经做了以下的几项工作:
1、出台指导文件。制定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明确农业部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目标等。
2、培育示范典型。2015年示范基地,认定了电子商务企业12个,希望下次评选新农人也名列其中。
3、做好主体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希望可以与新农商学院有效对接,这个培训连接合作社、有关企业以及新型主体开展。
4、开展县域农业电子商务的地点工作,为电商发展提供规划、咨询、推广和资源对接以及专家服务等。
5、电商服务试点。
6、建设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平台在这个月末上线试运行,到时会下发通知,而且完全是公益服务,为大家提供好平台。将出口和入口变成一个汇聚口,也是农产品品牌宣传权威发布窗口。
7、成立全国农业信息化联盟,建立政产学研沟通交流和协同工作机制,申请加入联盟的单位是2500多家,加盟人数超过6万人。
2016年将继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推进
1、组织千禧对接。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专项行动的通知》,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电商平台对接的专项活动。
2、基于12316平台,进一步集中平台、聚集资源、集约服务、集群商务,开展升级建设探索新应用,目前正在抓试点,一张图、一政通、一网通、一号通、一卡通等等。
3、继续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工程以12316的服务基础为依托。以乡村、村级信息服务农业建设为着力点,现在有十个省市22个县已经开展试点,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在“十三五”期间覆盖55.8万个行政村。
4、落实互联网+三农保险行动计划,是农业部信息中心和中航安盟保险公司的一项战略合作,推动政、保、银、企、社、站六方大协作,同时通过两站合一,两元一体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5、推进农民创业创新系列行动计划。继续加强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和网上平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进一步引导支持新农人创业创新。
“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重大意义在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来看,我国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好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心内容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又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是我国最辽阔的地域但又是最穷的地域,因此,实现工农业全面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从本世纪起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国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然而,从实际看来,至今全国农村还有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有近5000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另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7.7%。“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关键是把农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一个重大创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于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在变化中协调,收入在稳定中提高,生活在发展中改善。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等方面的差距还都比较大,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向城市倾斜、向工业倾斜的政策,是造成今日农村相对落后的一个基本原因。这虽然在一定时期有其必要性,然而到今天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说,新农村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农村,是农村“硬件”、“软件”共同发展的农村,是农村村容村貌与农民精神状态文明进步的农村。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的基础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长效新机制。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公共设施不断完善,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营造农村发展的新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树立文明新风尚,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785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