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什么时候结果?
问题一:柿子树大约几月结果 柿子树一般六月份开花,7月份结果,在国庆节前后成熟,长得非常快的,我家小区有几十颗呢,每年还不等成熟都被扫荡完了,哎!!
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鼓励鼓励热心人,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啊~~~?
问题二:柿子树什么时候结果 你需要到真正结果的树上折一段树枝,再嫁接到你的树上!
问题三:柿子树什么季节结果子 柿子树5月中下旬开花,花期一周左右,谢花后就露出小柿子,9月中旬-10月中下旬,柿子成熟。
问题四:柿子树开花和结果的时间 鲁南地区(兰陵县),柿子树的盛花期在5月中旬,谢花后进入果实发育期,果实成熟期在9月底-10月上中旬(品种较多)。
问题五:柿子树几年结果 一般嫁接后3~4年开始结果,15年后达盛果期场经济寿命长达百年,有“一年种植,百年收益”之说,是开发山区治穷致富的重要树种,也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优良树种。柿树对土质选择不严,无论山地、丘陵、平原、河滩;肥地、瘠地;粘土、沙土均能得到相当产量。因此发展柿子生产,对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地面覆盖率,改善气候,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有其重要作用。柿树树冠开张,叶大光洁绿树浓影,夏可遮荫纳凉;入秋碧叶丹果,鲜丽悦目,晚秋红叶可与枫叶比美,也是一种优良的观赏树木。
问题六:柿子树 什么时候落叶 叶子还没有黄就落叶了,估计是急病吧,看看根和皮下是不是有虫子作怪,平时有没有打药呢?柿子树落叶很晚,起码穿上棉袄以前是不会落叶的,因为那时候柿子才刚刚熟,我小时候就是穿上棉袄不久就开始摘柿子了,那时候叶子黑绿黑绿的啊
问题七:柿子树为什么不结果 你需要到真正结果的树上折一段树枝,再嫁接到你的树上!
问题八:柿子树是什么时候结果子的。是春天呢,还是秋天呢。 柿子树是落叶乔木,品种很多。叶子是椭圆形或倒卵形,背面有绒毛,花是黄白色。结浆果,扁圆形或圆锥形,橙**或**,可以吃。木材可以制器具。
柿子开花期依品种、地区不同大约在每年的5-6月份,花落开始结果,柿果成熟于九、十月间。
问题九:柿子树什么时候剪枝? 现在柿子树已经长叶子了。。再剪就不好了!
建议 刚开春的时候,还没有发芽的时候。。。
问题十:柿子树大约几月结果 柿子树一般六月份开花,7月份结果,在国庆节前后成熟,长得非常快的,我家小区有几十颗呢,每年还不等成熟都被扫荡完了,哎!!
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鼓励鼓励热心人,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啊~~~?
种植柿子前先平整土地,并施足基肥,栽植后及时浇水,并根据树龄追施农家肥,整个生长期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柿子种植栽培技术1、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山地、丘陵、平原、河滩、粘土、沙地都能生长。但最好在土层深厚1米以上的地方建立柿园为宜。尤以土层深厚、保水能力强的壤土和粘壤土上栽植最理想。土壤PH值6~7.5生长最好。2、繁殖:柿树用君迁子或野柿作砧木,于萌芽时枝接或夏秋间芽接。实践证明,春梢萌发时采用芽接成活率也很高。3、秋植距离:定植距离6×8米,瘠薄山地可缩小4×4米。南方以秋植为宜。起苗时少伤根系,严防细根干燥,栽时务必使根系舒展,踩实,浇足水。柿子树种植后期管理1、增肥增水。肥水供给是柿树结果的基础,也是稳产增产的物质保障。首先施足基肥,每年10月采果后按树龄大小每株施农家肥、过磷酸钙、草本灰各15-150千克、0.5-5千克、1.5-15千克,在花前新梢停止生长后及8月果实膨大前各追施一次速效肥,以满足树体旺盛生长所需的养分,防止落蕾、落果,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追肥按树大小每次每株追尿素0.1-0.5千克,在施肥的同时,及时浇水,满足柿树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提高产量。2、耕翻土壤。每年春夏各进行一次耕翻灭草,增强根部通气性,熟化土壤,拦截雨水,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多雨季节及时深耕,保持土壤疏松,增加雨季蓄水性能,深耕有利根系生长,增强根系吸收功能,提高吸收肥、水能力,促进产量提高。柿子树巧施追肥1、柿树每年追肥2次。第一次在春季3月份,结全树盘覆草进行。第二次在7月下旬果实迅速膨大期进行。追肥以速效肥为主,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以钾肥为主。并配以适量磷肥。有灌溉条件的按时追肥,无灌溉条件的可以根据天气趁雨追肥。一般按树冠大小,每株挖若干小穴,施入化肥后用土填平即可。2、追肥数量应根据树冠大小和负载量具体确定,一般成龄树株施氮肥0.5—1.5公斤,钾肥0.5—1公斤,磷肥0.25—0.75公斤。生长季节结合喷药用0.5%尿素、200倍磷酸二氢钾或光合微肥等进行叶面喷肥3—4次。柿子种植栽培技术柿子防虫害法柿树主要虫害是介壳虫、柿蒂虫、柿毛虫等。病害主要有角斑病和圆斑病,综合防治措施:1、初冬季节彻底清理果园,摘除残留树上的柿蒂,清扫柿树周围的落叶、病虫果、病虫枝干等,可把圆斑病、角斑病、柿蒂蛾等病虫越冬场所除掉,减少来年危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09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