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为何连续14年关注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指的是中共中央每一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一号文件当中聚焦的主题,往往都是中国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全年工作当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因此,历年的一号文件都受到了各界的关注。
而进入新世纪以来,自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农村、农业和农民,凸显出“三农”问题在中国“重中之重”的地位。
第一是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提升了“三农”工作的位势;另一方面,发一号文件关于“三农”工作,有的人讲啊,也是把一号文件的含金量、成色,用足了,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为什么中央长期地、一如以往地坚持发一号文件,我想考虑可能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经过2004年以来这十几年,我们粮食增产“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十二连快”,粮食大概增产了八千多亿斤,农民收入的话,更是从2千多块钱增加到了1.2万元,这个幅度非常之高。
但是不管怎么讲,总体上我们认为“三农”工作,目前来看,不能认为农业发展是过关了,农村建设是过头了,农民的日子是过好了,我们认为都不能这么评价,所以总体上看,现在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懈地加强“三农”工作。
第二个考虑,就是尽管现在我们农产品供求关系有了很大变化,但是应该说这是一种——我认为是一种低水平、高成本、高投入,也应该说是高代价的这种过剩。在另一面,其实还有很多农产品,优质的、绿色的,大家希望吃到的、消费到的还明显不够。
比如前些时候一直有报道,在境外买洋奶粉,或者买别的国外的奶粉,大家都是注意到这个事实的,这至少就说明,我们很多优质的、绿色的农产品现在还是明显不够。所以我想说的意思是,在这种“多”的背后,其实更多地反映出现在“三农”的发展,面临很多突出的矛盾和困难。
第三个考虑,就是从各地,现在的实践的情况来看,2017年因为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这件事尽管中央已经提出两年,农业已经也实践一年多,但是呢,基层、各地普遍反映,到底内涵、要义是什么,到底工作中该怎么来实际地、有效地推动,感觉心里边还是没底。所以在这个时候,从前面讲的问题导向也好、目标导向,从现实大家感受的实际需要也好,都需要继续发出这么一个一号文件。
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这一精神,各地积极整合资金,结合自身地理特点优势,吸收社会优秀人才,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点带片、一带一路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在经济、文化建设领域得到了空前变化。
所谓 “三农”暨是农村、农业、农民的统称,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主动作为,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助资乡村道路硬化;发展农村医疗设施设备;建设美丽新农村,下重拳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一体化建设,切实解决基层农村行路难、看病难、就业难、办事难等问题。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乡村旅游业;利用闲置土地开展土地流转,以点带片,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然而“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光靠这些扶持是不够的,产业发展与农村老龄化之间的矛盾,不断制约着“三农”建设的步伐。劳动力的缺乏闲置了大部分土地,思想观念陈旧制约了土地经济最大化发展,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对产业发展持观望态度,更有胜者,部分无良商家利用农村老龄化市场信息闭塞,打着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的幌子,欺骗农户或采取低收高卖手段谋取农户利益,农民增产不增收,丧失了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结合这一特点,加强市场监管,时时了解市场动态,做好群众对市场信息的宣传或寻求社会诚信企业共同发展,成立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社,将发展生产和经营销售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增长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奔康,全面解决“三农”问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1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