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为“三农”发展注入金融“养分”
贵州省为“三农”发展注入金融“养分”
暖风微醺,草木繁茂,田间地头一片新绿,处处生机勃发。建行贵州省分行切实增强服务“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下沉服务重心,持续探索服务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千方百计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贵州省“三农”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蔬菜问绿大湾区
“茄子、韭菜、西红柿、大扁豆……”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贵州黔西南州配送中心,一堆堆新鲜的蔬菜排列整齐,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分拣、打包、装车,忙得不亦乐乎。
为服务地方“三农”经济发展,建行贵州省黔西南分行围绕“产业+金融+数字化平台”发展思路,主动融入“公司+蔬菜基地+配送中心+带动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链经营模式,成功为贵州义龙新区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放固定资产贷款2亿元,专项支持地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项目建设,切实用“金融列车”拉动黔货出山。
“感谢建行在关键时刻给予贷款支持,如果资金链断了,‘菜篮子’项目将无法继续推进,基地6000多亩蔬菜种植,还有20万亩坝区农产品销路就成了难题。”该公司负责人感激地说道。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贵州黔西南州配送中心占地148.83亩,以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联结泛珠、辐射内地为定位,是全国建设的16个粤港澳“菜篮子”配送中心之一,也是全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之一。分行聚焦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紧缺痛点,及时组建项目专班,积极跟进、强化沟通,率先在辖内实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储备清单项目落地。
“从望谟搬来的,在这里干活能补贴家用,离家也很近。”搬迁农户说道。
位于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项目,在蔬菜分拣、包装、发货等环节,为周边4万多异地搬迁新市民提供了大量长期就业岗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高粱映红赤水河
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一片片高粱把山野沟壑染成了红色,沉甸甸的高粱穗弯着腰随秋风摇曳,勤劳朴实的农民与火红的高粱相映成一幅色彩明艳的丰收画卷。秋收的喜悦自然离不开春耕夏耘。近日,一场“田间课堂”正在习水县红粱基地举办,农技专家现场为农户们开展红粱幼苗移栽技术指导。
贵州红缨子高粱素有颗粒坚实、粒小皮厚、耐蒸煮的特点,是酿造酱酒的上乘原料。赤水河沿岸酱香白酒产业蓬勃兴起,作为酱香白酒主要原料的红粱产业也欣欣向荣。习水县40万亩有机红粱基地成为当地农户增收的支柱。
“现在种红粱,农资统一供应,成品统一收购,还有技术指导,订单价格也逐年提高,大家的收入有保障,都愿意种。”红粱种植户说。
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当地政府着手打造有机红粱基地建设,包括土地改良、坡改梯、晒坝、田间水利及道路等内容。通过改善和夯实红粱生产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有机高粱生产实现绿色化、品牌化。作为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建行贵州省遵义分行主动作为,积极研判项目金融需求,充分运用“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户”新金融模式,为项目建设方发放固定资产贷款3.2亿元,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红粱基地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开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大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户的生活水平。建行的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更有信心做好项目,政银企携手助推乡村振兴。”红粱基地项目负责人说。
辣椒添彩致富梦
“现在,基地的辣椒苗已经完成第一轮追肥,长势喜人。”作为贵州首个尝鲜“富农产业贷”的农户,资金难题解决后,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镇种植大户喜上眉梢。
作为土生土长的福泉市道坪镇人,他花费了三年心血将自家的辣椒基地从最初的10余亩扩大到如今的120余亩,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获悉他遇到的资金难题后,建行贵州省黔南分行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客户家门口。为其推荐适配的贷款产品,成功办理贵州省首笔“富农产业贷”50万元。该行创建政银合作联合推进机制,省、州、县三级联动攻克业务技术难关,以“裕农快贷(信息建档模式)”为工具,积极部署推进“富农产业贷”在贵州落地生根。
“富农产业贷”以信用贷款发放模式支持农户生产经营,解决农户融资难点堵点,为破解“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提供新的解决方案,高效的信贷体验获得农户的高度认可。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作为衡量乡村振兴重要指标的“三农”再次成为热议“关键词”。乡村振兴已翘首可待,越是这种紧要关头,越要咬紧牙、迎难上,以建设农村、帮扶农业、服务农民为抓手,为“三农”蓄“三力”,打造农村一团朝气、农业一片新气、农民一股精神气,这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
为农村稳定安宁蓄建设力,打造农村一团朝气。 数据调查,中国农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量的94.7%,农村人口占全国53.4%,实现乡村振兴涉及到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千头万绪,真可谓“道阻且难”。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自此,党和国家加大乡村建设力度,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维护良好社会治安、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健全治理工作体系……,“组合拳”层层出击,让“脏乱差”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如获重生。如今,我们正处于“乡村振兴”的爬坡期、登顶时,广大基层领导干部更要凝心聚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嘘声,因地制宜开展乡村软硬件建设工作,为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安宁的大环境蓄积建设力,打造农村一团朝气。
为农业稳产增产蓄帮扶力,打造农业一片新气。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究其根本则是“民以农业为生存之基”,关乎14亿中国人民的“菜篮子”、“饭盆子”甚至“钱袋子”,因此农业发展举足轻重。“乡村振兴”战略应时而生后,科技支撑、人才下乡、组织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扎实稳步推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彻底改变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让农民成为一种新型职业。如今,乡村振兴之路上农业发展已步入正轨,作为基层的领导干部要积极践行一号文件要求,坚持走好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为新农业发展蓄积帮扶力,继续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体察新农民所需所想所求,打造农业发展一片新气。
为农民幸福安康蓄服务力,打造农民一股精神气。 通俗地讲,乡村振兴就是让农村的面貌亮起来、产业壮起来,让农业的规模强起来、质量提起来,最终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精神富起来。过去,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成绩也有目共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服务稳步落实,富民产业发展、创业政策扶持、文娱活动深入,渐进式服务力深刻地改变着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员干部也越来越知晓民情民意民需,坚决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在工作中站在前、冲在前、干在前,既仰头紧跟乡村振兴战略决策,又俯身服务群众生活所需,以强大的服务力做好基层穿针引线之人,打造农民一股精神气。
乡村振兴终点在即,作为基层党员干部的我们都是奋力奔跑的人,必须以忠于党、忠于民的虔诚之心,为“三农”蓄积建设力、帮扶力、服务力,跨越终点时赢得农村的稳定安宁、农业的稳产增收、农民的幸福安康。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1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