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乡和村的组成
总体来说,国内外学界目前对“乡村”概念的理解主要基于社会文化、行业职业和景观生态三个视角。
(1)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学者把乡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构成,认为低人口密度地区(乡村地区)的居民与高人口密度地区(城市地区)的居民存在价值观、行为和文化上的差异。乡村往往与固守传统的地方性价值观相联系,但是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调查和比较表明,虽然乡村社会行为相对单一,风俗、道德的习惯势力较大,乡村社会生活以大家庭为中心,家庭观念、血缘观念比城市重,但并不存在基于价值基础定义“乡村”所要求的居民态度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2)基于行业职业视角的学者认为,乡村地区以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和林业为主,经济活动较为简单。因此,在日常用语中,人们习惯将“乡村”等同于“农村”。然而,乡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显示,乡村工业迅速崛起,农业份额相对降低,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持续下降,不少乡村地区非农产业产值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已超过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大、中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和小规模的兼业农业并行发展;林业逐步成为保护性产业和娱乐性产业。此外,有学者指出,虽然乡村与农村具有很大的重合性,农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地区的绝大部分是农村地区,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从二者范围看,乡村的范围要比农村的范围大,所谓乡村,是指由乡(镇)与村两种社区构成的社会生活范围;其次从刻画对象看,乡村是与城市相对照而言的,标志着社会活动方式的区域差别;农村是与工商业相对照而言的,标志着产业布局的区域差别。
(3)基于景观生态视角的学者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景观、土地利用特征、相对隔离程度等生态环境与景观差异着手,将乡村界定为土地利用方式粗放,郊外空间开阔,聚居规模较小的地区。这一定义将乡村认为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地域单元,既包括乡村居民点,又包括居民点所管辖的周围地区。该视角下的乡村定义与人们对乡村的现实理解比较接近。
四、“农村”与“乡村”
在我国古代,因“乡”、“村”两词的本意,“乡村”称谓居多,但近代“农村”一词的使用更为普遍。如我国一直重视的“三农”问题,即为“农业、农村、农民”;行政机构的名称为“农业部”、“农业农村部”;表述产业经济时,常称为“农业经济”;地理学研究亦为“农业地理”等等。“乡村”与“农村”两词的混用,一方面是因为“乡村”一词为历史沿用,另一方面是我国为农业大国,农业是乡村地区的主导产业,从而“农村”就是“乡村”。但鉴于农业是产业概念,“农业”无法涵盖“农村”地区农业之外的林牧副渔等,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其产业更呈现多样化;同时我国历史上“乡”的范围为“城外之野”,具有“地域”含义,从词语结构和内涵看,“乡村”一词与“城市”的对应性更好,因此相比“农村”,“乡村”一词更为科学,并与国际上普遍使用的“rural”意义更为接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2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