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在多年研究中发现,中国农业发展形态中存在以下难以被政府发现的隐性问题:一、产业低价值发展状态产生的问题:1、农民、农企、产区这三个向市场供应农产品的主体(产能)之间,存在生产区域、生产品类、生产数量、生产周期,四个方面无序性的相互复制与竞争。2、产能之间无序性的复制与竞争,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出现区域性、品类性、周期性的农产品滞销现象,最终造成我国农业的低价值发展状态。3、农业产业的低价值发展状态,进一步引发农民贫困、土地撂荒、流失、空心村、留守老人儿童、乡村文化断层,滥用化肥、农药、激素,土地退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三农问题产生。二、造成以上问题的深层次原因:1、截止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利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产区(区位)数据、每个区位的品类结构数据、每个品类的流通量数据、每个品类的流通周期数据(简称:四类数据),可以对农业的生产及市场结构,起到精准调节和优化的指导性作用。2、至关重要的是,农产品市场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影响着中国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变化情况。而中国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表现,又直接决定着中国农业产业价值的高低程度。3、中国政府缺乏“四类数据”的采集方法和工具、无法利用有效数据作为参考,对“什么地区,在什么时候,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结构性调整需求进行有效指导。因此,中国农业目前仍处于由产能间无序性竞争所造成的产业低价值发展状态中。三、总结: 中国政府只要掌握以上“四类数据”,即可对“什么地区、在什么时候、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进行有效调整,从而获得快速调整和优化生产与市场结构的效果。本人现已完成“四类数据”采集工具和应用方式的研究工作,并将该项目命名为“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 附: 什么是“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 以农产品流通数据的系统性采集为目标,通过向特定区域政府提供数据可视化服务的方式,形成“平台+政府”的长效合作机制及项目本身的发展方式,专业协助中央及地方政府构建一套:由政府引导、全产业链参与,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品牌为抓手、以产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对项目覆盖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对产能的生产决策方式进行精准指导,以及对产业结构具有高效调控功能,同时对区域内农业产业价值,具有整体性提升作用的,集数字化、平台化、系统化、智能化及可视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农业全业态高效管理系统(平台)。 “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有什么功能1、为中央及各级政府提供一套“产业结构宏观调控数据可视化指挥决策系统”,可有效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控由于缺乏有效数据指导而导致调控效率低下的问题;2、为中国政府提供一套“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标准化建设系统”,全面实现中国的品牌农业发展需求;简单高效的方式实现中国农业数字化、信息化全面普及的需求;4、利用有效数据引导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5、利用区域性品牌的市场需求导向性,采集市场对各区域农产品的需求数据,在相关数据指导下,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6、以区域性品牌的市场定位为基础,为不同区域的产业,提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指导依据和基础;7、以品牌农业所形成的行业溢价为基础,通过满足农民对农产品的增值需求,使农民无需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色素等有害农资,即可获得有效生存空间的方式,全面缓解中国土地的地力透支、土壤污染、非安全食品大量充斥市场的管理压力,为全面打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供清晰、具体的执行路径、执行标准和执行工具(抓手);8、以区域性品牌标准化建设为基础,通过品牌溢价实现整体性提升中国农业产业价值目标。随着产业价值提升,可有效引导涉农产能回归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源上解决由于农民离开土地到别的区域和领域谋生所产生的,包括农民贫困、土地撂荒、空心村、留守儿童老人等问题在内,中国绝大多数三农问题的产生,等一系列对中国农业发展有着重大和积极影响作用的重要功能。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城镇化与三农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通过城镇化来解决三农问题呢?

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与条件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建城,费孝通来苏南调研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小城镇、大问题》。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中央明确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第三阶段就是现在,叫做“小城镇、大措施”。城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有条件的。以下三个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

第一个问题,从历史长河来看,小城镇是一种过渡形态。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人集中到一个地方就成了小城镇。小城镇是农村向城市迈进的一个跳板。小城镇有三种变化,第一种叫做“握手”,随着城市的扩张,像苏州的木渎镇、娄葑镇,逐渐融入城市;第二种是相对独立的,像昆山的千灯镇,将成为城市周边的中心镇;第三种是扁平化,原来的小城镇通过撤并乡镇、逐步演变成了社区。

第二个问题,城镇化是有条件的。城镇化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产业支撑。而我们现在全国绝大多数的乡镇都是靠行政支撑的。我们通常把产业比作是一把雨伞的柄,伞柄越强大,支撑的伞面就越大,也就是产业越强,小城镇的经济支撑就越强。我们必须看到,没有工业化支撑的城镇化是很难的,在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是凤毛麟角。所以说城镇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产业支撑。

第三个问题,小城镇建设一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也是产生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源。大家想想,强迫征地、拆迁、逼农民上楼、上吊的原因是什么?不就 是胡作妄为的小城镇建设吗?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小城镇搞得好有利于解决三农,相反则会祸害三农,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解决三农和祸害三农的区别在哪里呢?就是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处理的好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处理的不好就是祸害三农,这是问题的核心点。

三农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三农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在我们国家表现的比较突出而已。全世界的三农问题有多种类型,各有特色。三农问题实际上是我们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同时还是产生新三农问题的一个过程。

首先,三农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农业社会主要是吃饭问题,是解决温饱问题。工业化城镇化时期主要是土地问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际上就是一场土地争夺战。第三个阶段就是工业化的后期,也就是发达国家,面临的是农产品的补贴问题。从历史发展的空间来看,一类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他们所面临的三农问题,主要是温饱问题。第二类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三农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第三类是发达国家,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农产品的补贴问题。我们国家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面临的是温饱问题;经济发展中地区,主要矛盾是征地拆迁、工业化如何起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矛盾是怎么样加大三农的扶持力度,但是也有突发事件。因此从共性来说,全世界的三农问题在我们中国都有。

城镇运营面临的三农问题实际上就是面对两个“人”的问题,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三农。对于三农问题,在中国现阶段科赛是处理的最好的。前石塘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但是真正离处理好三农问题还相距甚远。如何真正处理好三农问题,是放在科赛集团领导和干部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

城镇化和城镇运营面临的三农问题核心点是利益的产生和分配。利益问题把它比作是做蛋糕,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利益的产生和分配实际上涉及到三方,第一方是政府,政府内部下级政府和上级政府之间的博弈;第二方是企业;第三方是农民。农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集体一部分是农民个人。因此,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么多利益关系,才能做大蛋糕;只有把这些利益问题处理好了,才能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有一句话,“利益的和谐是一切和谐的基础”,对于城镇运营商、政府,城镇化和城镇运营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角度,从政府的角度讲叫城镇化,从科赛的角度讲叫城镇运营。从政府而言,一手是企业、一手是农民;从企业的角度讲,一手是政府、一手是三农。企业既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科赛在这两方面有独到之处,值得肯定。

让农民参与是根本路径

我国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有三种流派:一种是维权派,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靠维护农民的权益;第二种是反哺派,认为关键靠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第三种是参与派,让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分享现代化进程的成果。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那么怎样让农民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我们有三大合作社。农村有土地、资金、劳力三大生产要素。土地对农民来说,是闲置的,我们原来是靠政府征用征收去搞房地产开发,农民就跟你对抗,现在把农民参与进来,搞股份合作,让农民变成股东,实行按股分红。目前主要有三种合作社。第一,动员农民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土地进行平整,然后出租给农业企业,取得收入再来按股分红;第二个,把四、五十岁的农民动员起来,成立劳务合作社,把劳动力介绍给这些农业企业,既解决了这些农业企业的用工问题,也解决这些农民的就业问题。他们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产业工人。第三是动员农民现金入股,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由合作社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造厂房、门面房出租,取得收入后按股分红。这样做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这样做,标志着我国农村已进入了土地资本化、股份化、分红化的时代。土地有个特点,不入股叫资源,一入股叫资本;不入股是黄土,一入股就是黄金,就能保值增值;不入股叫农民,是一盘散沙,一入股就是股东,可以共同富裕。实际上我们都可以参与进去,参与进去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农民从对立面变成参与者,我们要带领农民奔市场。

现在全国的土地流转都是闲置式的,苏州是投资式的。所谓闲置式,有三个特点:第一,以劳动力转移为前提;第二,以略有收入为目的,几百块就行了;第三,以小农经济为结果,是30岁人的地留给60岁的人去种,流来流去还是小农经济。而苏州是投资式的,也有三个特点:第一,不需要劳动力转移。相反,搞了生态农业以后,农业劳动力还不够;第二,也不是只有几百块收入,而是可以搞到上千元、几千元;第三,不再是小农经济,而在空间形态上,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在经济形态上,可以实现土地的增量与增值。增量,可以增加上千亩的农用地;增值,可以有数千万、上亿元的土地增值。

怎么做?首先,分工。农村不是一个样的,苏州的农村分为三个方向、五个类型。第一种,在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它的发展方向是征地拆迁,融入城市;第二种,是工业规划区以外的经济强村,它的发展方向是就地城镇化;第三种,纯农业地区,其中又分为三类,有生态资源的搞生态旅游农业,有人文资源的搞古村旅游,什么都没有只有大片土地的,搞农业产业园。分类之后,可以看到苏州实际上走了三步:第一步,80年代,搞乡村企业;第二步,90年代,搞开发区发展;现在是第三种,把农村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农民的土地入股以后,一平整,就可以增加20%-30%的土地。

旺山村是成功的典型。该村2003年以前还是个穷村。2003年开始,第一步,通过土地流转搞土地股份合作社,平整土地,建成一个号称5000亩的生态茶园。第二步,把节约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开发区建造标准厂房,取得出租收入。结果三年时间,就挖到了第一桶金。第三步,回过头来,改造旧村庄,把旺山村打造成苏州最美丽的山村。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叫分层招商,市县两级去招商,征地拆迁;镇村两级去招租,把集体建设用地运作起来,去建房出租。在利益分配上,叫五统五分。五个统一:品牌、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五个分,就是分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外贸出口、民营经济等考核指标。当然还有出租房屋的收入,实行按股分红。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政府、村级集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作为城镇运营商,跟农民打交道上我认为主要是五个方面:第一,要科学策划、规划。按照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分别按照三个方向、五种类型来进行规划;第二,叫以地生财。靠土地整合;第三,是股份合作,土地整合关键靠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可以参与,参与进去以后把土地指标异地发展。第四,异地发展,为什么要异地,因为越是有地的地方肯定是地价最低,而越是缺少土地的地方地价越高,因此就必须将地价最低地方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地价最高的地方去使用,这就是:异地发展;大庆人原来有句话,叫“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我把它改成“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的到有条件的地方去上,与有条件的地方联合起来上”;第五,是试点示范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此,建议科赛集团继续在全国率先进行试点,通过推进城镇化解决好三农问题,并通过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让农民参与到城镇化进程中来,让农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做一个带领农民奔小康的城镇运营商,做一个社会企业家。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28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