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为什么叫四川
四川为什么叫四川
四川,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四川以益梓利夔四路得名。宋初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合称“川峡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分峡西路为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骸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定省会为成都市。
为什么叫四川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曾按不同方位,设立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1954年撤销大行政区。 现在的西南地区泛指云、贵、川、渝,大西南主要包括云、贵、川、渝和藏、桂
四川为什么简称蜀,而又为什么叫做四川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蜀”与“川”都可以作为四川的简称,但现在以“川”字为主,主要是车牌号码上面“川”字的笔画少,所以大家都说川了,又因为“四川”里面含有“川”字,所以大家常说的就是“川”了。小学或者中学教材中明确写了四川的简称是“川或蜀”。其实说“川”而不说是“蜀”主要是大多数人的习惯造成的!
四川为什么叫四川啊?
四川有四个川:达川,青川,汶川,乐山沐川 谢谢采纳
四川为什么叫天府之国?
成语:天府之国
注音:tiān fǔ zhī guó
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触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四川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316年,秦来巴蜀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各朝代所管辖地区。而直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川陕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川地在西。古时候叫西川,现在为什么叫四川。“四”字何解
末三国时为蜀国地。秦代置蜀郡。汉属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原位于四川一带的川峡路一分为四,设立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另一说是四川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四条大江,古称江为川,由此得名四川。四川疆域轮廓形似一位纵马骑士,在重庆直辖之前更像。
为什么四川叫四川?
历史 200多万年前,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文明,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很广,目前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汉三星堆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 约4~5千年前,四川地区进入上古传说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同中原的夏、商、周时期相当。此时的古史传说内容主要关于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动,较著名的有大禹导江、杜宇化鹃、长苰化碧等。尽管没有史料记载,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桥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口头传说证明,最迟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商周时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大约在夏商之际,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战国至三国 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起初国力强盛,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开明九世开始仿效华夏礼乐制度,并把都城从广都迁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国为统一天下做准备,从石牛道讨伐蜀国。 秦攻占蜀国后,设蜀、汉中两郡。四川地区逐步实行秦国的制度,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秦昭襄王至秦庄襄王年间(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担任蜀郡太守,采取了许多开发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检、郫二江(今南河、锦江),使成都平原日渐富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西汉以后四川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繁华程度超过关中地区而被誉为“天府之国”,美称相沿至今。汉景帝年间,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国首个官办学堂“文翁石室”,从此蜀地学风大盛,可与齐鲁地区相媲美。西汉末,公孙述占据益州,国号“成家”,建都成都。 东汉末,益州又被刘焉刘璋父子割据(189年~214年)。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221年~263年)。蜀汉疆域包括今重庆、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和甘肃小部。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蜀汉丞相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国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两晋至隋唐 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不久,司马炎建立晋朝。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至隋开皇元年(581年)四川并入隋朝版图,四川地区先后受东晋,前秦,樵纵,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个政权的统治。由于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灭,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后蜀前期......
四川省名称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316年,秦来巴蜀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各朝代所管辖地区。而直至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川陕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成都为什么叫天府之国,天府又是什么意思呢?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国“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盯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 *** *** 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 *** ”,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
四川盆地终年温暖,霜雪少见,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雨量充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盆地内多为肥沃的紫色土壤,加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一向发达,是我国小麦,水稻,油菜籽,柑橘,柚子及蚕丝及蚕丝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古代称成都平原为"天府之国",后来又引伸把整个四川称为"天府之国".?(或者这样回答: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横穿盆地南部并有众多支流汇入。气候温暖,雨量丰沛,土壤肥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古代就兴建了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灌溉便利,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一向发达,物产丰富,所产水稻、小麦、油菜、柑桔、甘蔗、蚕丝等农产品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故一向称之为“天府之国”。)
潼南位于重庆市西北部,东与合川市接壤,南与铜梁县、大足县交界,西与遂宁市为邻,北与蓬溪县毗连,距重庆93公里,成都193公里,是重庆西北的重要门户和成渝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全县辖两个街道办事处、20个乡镇(县人民政府驻桂林街道办事处),总人口95万,99%以上为汉族。全县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80万亩。潼南境内地貌属盆地浅丘,冲击平坝较多,海拨为200-450米。潼南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均降雨量997毫米。潼南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任书记杨闇公同志的故乡,道教至尊陈抟老祖也诞生于此,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潼南历史悠久,早在东晋孝武帝时就开始建县设治,其后于民国元年(1912年)新置东安,治所梓潼镇。民国3年,因地处潼川府之南,遂更名为潼南县。解放后,潼南县归属川北行政署遂专区,1958年隶绵阳专区,1976年1月归江津区(1981年更名永川地区),1993年4月潼南划归重庆市领属至今。潼南交通四通八达,渝遂高速公路、渝遂快速铁路穿境而过,国道319线、省道205横贯东西,王兴公路、中塘公路纵贯南北,县内镇乡公路均实现1小时通达县城,拥有年吞吐34万吨的铁路货站和年吞吐18万吨的化危品专线,同时涪、琼两江横全境,随着富金坝航电枢纽工程全面建成,500吨级船舶可从潼南直达重庆朝天门码头,全县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潼南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具有企业投资的优越条件:一是水源富足,境内有大小溪河75条,涪江、琼江横贯194公里,县城有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12万吨,企业也可就近设生产用取水点;二是电力充沛,现有自建电站7座,水电装机3.3万千瓦时,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有20千伏输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235千伏变电站8座,是全国首批电气化县;三是燃气充裕,县境内天然气储量370亿立方米,年开采量3.7亿立方米,有日输气30万立方米专用管道2条、配送气站2座;四是劳力富足,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0万多人,能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用工保障。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本届政府以来,潼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了民丰农化、万利来化工、新华化工、康河食品等6家亿元级企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了无公害蔬菜、生猪、优质粮油、笋竹等特色产业,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建设已初具规模,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县、产粮大县和优质商品瘦肉猪基地县;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商贸、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县地区内生产总值达到86.31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3.8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7.74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240元和4509元,城镇化率达到34.6%。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5.4:34.2:40.4,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县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到既重经济体量、又重结构变化,既有发展速度、又有运行质量的良性发展轨道。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5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