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多点发力抓“三农”助推乡村振兴
吕梁市多点发力抓“三农”助推乡村振兴
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一排排农家院落宽敞整洁,美丽如画的现代农村正现雏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三农”工作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推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科学谋划,改善基础设施。我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做好民生工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破除城乡分割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有序推进城乡统一编制规划,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路、水、暖、气、电、数、链”等重点,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回村覆盖往户延伸,促进农村、城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动小学向乡镇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强化农村医疗卫生室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村级幸福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建设。
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全市聚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与“三支”队伍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市不断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维护承包农户使用、流转、抵押、退出承包地等各项权能,探索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二是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单位(第四批),我市已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并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建立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整市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托管面积达到110万亩,农户土地生产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探索推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托管主体+农户”等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
人才振兴,引领发展。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重点实施培育造就人才和汇聚吸引人才行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依法有序开展了乡镇、村“两委”换届,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印发《关于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工作的通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派各机关单位干部到乡镇挂职帮扶,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认真落实“技能社会、人人持证”要求,围绕八大产业集群,扎实开展以“吕梁山护工”“吕梁技工”为龙头的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年内预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以上,推动形成以技能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群众自治参与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大力推广交口“十户联体”、石楼“党建+合作社”、汾阳“联村共建”等新时代乡村治理好做法,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
胸怀两个大局做好“三农”工作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在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交汇点,刚刚在京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明确信号:“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看“三农”工作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党务必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明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扎实做好“三农”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6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