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清明时节,一场春雨过后,走进位于河南省孟州市河阳街道的河南汉永集团,一座座蒸馏塔高高矗立,一辆辆印有“汉永农业”字样的卡车缓缓驶出厂区,生产设备的轰鸣声、汽车的发动机声,让清晨的厂区已经热闹起来。

“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年产60万吨小麦淀粉精深加工项目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提质増效;3万吨的粮仓也在加快建设,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该集团董事长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作为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该集团目前日精深加工粮食8000余吨,年精深加工小麦面粉60万吨、玉米250万吨,其中年产60万吨的小麦淀粉和谷朊粉深加工规模居亚洲第一。

孟州市围绕“农字”做文章,以农业深加工产业为基础,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驶入了提质增效的“快车道”。

龙头企业“引路”。建立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培育清单,大力培育重点行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行业典型示范。广济药业(孟州)有限公司年产2500吨饲料级维生素B2生产线,是世界上最大的核黄素生产基地,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孟州市金玉米有限责任公司与杭州麦克斯公司合作新建的年产20万吨高品质功能性淀粉糖项目,进一步延伸玉米深加工链条,其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疗保健品、制药发酵等行业。

产业协同“联盟”。围绕粮食、种子、畜禽、怀药、蔬菜、花生等优势产业,聚焦农业产业化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小农户广泛参与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打造“产业发展联盟”,实现企业农户“双赢”。目前,已培育孟州华兴玉米深加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焦作康达尔饲料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该市城伯镇城伯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241.5万元打造真空甜糯玉米深加工项目,“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在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还与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合作延伸产业链,开展熟制甜糯玉米、即食脱皮鲜糯玉米粒、熬粥杂粮玉米糁等加工和销售。目前已发展甜糯玉米种植2100亩,年销售100万穗,亩均增收300至500元。

集群规模“推动”。重点培育和规划了高标准粮食示范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区、玉米深加工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等“四区九大基地”,形成了玉米、面品、饲料、生猪、饮品等五大类7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80家,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五星’支部创建‘产业兴旺星’创建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牵头作用,针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强化分类指导,鼓励引导创星村采取股份合作、订单协议、工序衔接、产销对接等方式,建立完善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升级。”孟州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三五”时期,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充分肯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伴随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和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一)总量规模快速扩大。2011-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增长11%,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8%,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从1.8∶1提高到2.2∶1。规模以上企业从6.9万家发展到7.6万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近2万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7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

(二)发展动力持续强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2015年预计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工业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2%。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88.5%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

(四)空间布局更趋合理。2015年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万家),成为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聚集地;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湖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以资金、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加工和流通业,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将农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了农业产业化升级版。“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引入,模糊产业边界,缩短供求距离。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补农建农带农。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比重更大,每亿元加工营收吸纳96人就业,明显高于工业;农业逐步从出售原字号农产品转向加工制品,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可以讲,“十二五”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许多好经验。一是始终把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通过产业发展,引领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努力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二是始终把市场决定和宏观指导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原则。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针对农产品加工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发展产业的合力。三是始终把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来推动,用规划做引领,用标准来衡量,善于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政策,把政策变成项目,为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四是始终把创新和推广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瞄准资源配置、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果推广应用、标准化进程、品牌培育、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支撑。五是始终把职能和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断加强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整合系统资源,汇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进工作的新格局。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6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