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属于哪个市
属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
乐山市市中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麓,古称嘉州,是一座历经三千多年的古城,为全国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举世闻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坐落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交汇之处,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三江环抱着美丽的城市,绿心、绿岛、生态林点缀于江水与秀城之间,使这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城市与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素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的美誉,并获得联合国在中国的第一个优良人居环境城市合作项目。
市中区幅员面积825平方公里,辖10个乡16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52个行政村、59个社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3万人,非农人口26.7万人。市中区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基础设施完备,水陆交通便捷,拥有乐山港和500吨大件码头,可直达长江沿岸各大港口,距成昆铁路二类口岸30公里;125公里的成乐高速公路直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市中区地处乐山市打造“增长极、次枢纽、南中心、目的地”的中心,正在实施的以“两航、四铁、八高速”为重点的全市“千亿交通工程”线路均在区境内交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市中区通达市域内各县(市、区)的“半小时核心圈”、“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可通达重庆市和周边市州,4小时通达西南其他省会城市。
目前,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依市兴区、率先发展,打造枢纽、实现跨越”的发展战略,突出工业经济主线,着力抓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生产总值完成113.5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47.6:4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2元。
市中区始终围绕“工业强区”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境内已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的重点企业110户,一个以电子和硅材料、医药化工、丝绸纺织、机械制造为优势产业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集中区主园区和土主纺织分园区、杨湾铸造分园区初见雏形。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之中,新光硅业多晶硅还原炉技改项目已竣工投运,乐电天威3000吨多晶硅即将进入试生产;成发纸机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九长药、艾丽碧丝等7户医药企业及瑞和祥兽药企业取得GMP认证;乐山无线电、吉象木业、艾丽碧丝、明星电缆、成发纸机、锡成、嘉州丝绸等支柱企业正积极扩大规模,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
市中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是乐山市唯一的统筹城乡改革示范区,是四川省粮食、蚕茧、蔬菜、瘦肉型猪和速丰生产林基地,拥有全国26个、四川唯一的一个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坚持城郊型农村发展战略,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方向,全力推进畜牧、水产、蔬菜、林业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出栏生猪24.08万头、家禽522.34万只,肉类总产量2.88万吨,新增蔬菜栽培面积2万亩,培育速丰生产林13万亩、竹笋基地1.2万亩,水产品产量0.9万吨。24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基地区县整体认证。
现代服务业成逐步为市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环城市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和商贸业,为乐山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紧紧围绕乐山大旅游,发展环城市乡村旅游,幽思怀古的平羌三峡等景点使人情趣盎然,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金鹰山庄、乌木博物苑等景点已成为我区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商贸流通业不断壮大,中心城区大型商场、商业街区、批发市场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有新突破,烟草物流中心和乐山国家粮食储备仓库一、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已投入使用,西南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蓝雁食品物流工业园、沿森化工配送调运中心和棉竹物流园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力争到2012年,初步形成四川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市中区位列第341名。
2021年1月,市中区被认定为第三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市中区榜上有名。
2017年2月,市中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生产饲料得上市公司都有哪些?
一、中药产品出口现状
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 1996 - 1999 年 , 中药产品出口连续 4 年下降 ,1996 年 , 中药产品出口总额 6.85 亿美元 ,1999 年则下降为 5.06 亿美元 , 下降了 26.1% 。 2000 年中药产品出口出现转机 , 全年出口额为 5.5 亿美元
, 同比增长 9.5%, 结束了中药产品出口连续 4 年的下降局面。但是 ,2001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再次下降 , 金额为 4.47 亿美元 , 比上年下降了 18.7% 。与 1996 年 相比 , 下降幅度更大 , 达 34.7%, 出口形势严峻。进入 2002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出现可喜变化 ,1 - 6 月 , 中药产品出口 4.1 亿美元 , 接近去年全年的出口水平 。
(一)中药材出口
2002 年之前 , 中药材在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最大 , 一直占 2/3 以上 ,
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占 1/3 。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中成药出口没有实现根本的突破 , 所占比例在中药产品出口中位居最后。进入 2002 年 , 中药产品出口出现了较大变化 , 中药材所占比例下降为中药出口总额的 1/3, 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出口出现很大增长 , 所占比例占 2/3。
中药材出口所占比例下降之势明显 ,1996 年中药材出口额为 5.04 亿美元 , 占当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73.6%, 到 2001 年 , 中药材出口总额为 2.75 亿美元 , 所占比例为 61.4%, 下降了 12.2 个百分点。 2002 年 1 - 6 月 , 中药材出口金额为 1.42 亿美元 , 所占整个中药产品比重为 34.8%, 与 2001 年全年所占比重相比 , 下降了
26.6% 。 近年来 , 中药材出口持续下降的原因是 : 非正常出口增加 , 企业无序竞争 , 互相压价 , 影响了中药材出口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中药材进口需求不旺等。
2000 年 , 中药材出口略有回升 , 得益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对中药材的需求回升 , 尤其韩国市场的强劲恢复 , 是中国中药材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 , 同时, 部分中药材出口价格的提高对出口额的增加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中成药出口
中成药出口在经过连续四年下降后 , 从 2000 年开始 , 出口持续增长 ,1996 年出口总额为 1.15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16.8%, 2000 年 , 中成药出口出现回升 , 全年出口 0.91 亿美元 , 比上年增长 15.2%, 但仍比 1996 年下降 0.24 亿美元。2001 年 , 中成药出口额为 0.96 亿美元 , 同比增长了 5.5%, 2002 年 1 - 6月 , 中成药出口 1.82 亿美元 , 几乎相当于上年全年出口额的 2 倍。
中成药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1996 年为 16.7%,2002 年 1 - 6月为 44.7%, 提高了 28 个百分点。这表明中成药正逐渐成为我国中药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6 - 1999 年 , 中成药出口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进口大幅度减少。 2000 年以后 , 中成药出口得以回升的原因是中成药中的清凉油、片仔癀的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以及东南亚及日本、韩国需求量上升带来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三)植物提取物出口
1996 - 2000 年 , 植物提取物的出口始终呈小幅增长之势 ,1996 年出口额为 0.67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9.8%,2000 年出口额为 1.14 亿美元 , 所占出口比重上升为 20.6%, 比 1996 年上升了 10.9 个百分点。 2001 年 , 出口又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 出口额为 0.78 亿美元。 2002 年 1 - 6 月出口额出现很大幅度增长 ,金额为 0.84 亿美元 , 超过上年全年的出口额 , 所占比例为 20.6%,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植物提取物保持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对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的植物提取物的生产成本较低 , 质量提高 , 竞争力增强。
二、中药产品出口的特点
(一)中药产品出口数量上升 , 单位价格下降
在中药产品出口数量逐年上升的同时 , 另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即中药产品出口价格总体呈下跌之势 , 尽管个别年份的中成药和植物提取物的单位价格有所上升 ,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药产品出口价格下降趋势。
1、中药材出口数量增加 , 价格下降
1996 年 , 中药材出口数量为 213327 吨 , 单位价格为 2361 美元/吨。2001 年出口 283140 吨 , 比 1996 年增加了 69813 吨 , 增长了 32.73%, 但是 , 出口总值却下降了 54.51%, 单位价格仅为 970 美元/吨 , 比 1996 年下降了 58.92%。2002 年
1 - 6 月 , 出口单价进一步下降 , 为 929 美元/吨 , 比上年又下降了 4.23%。
2、植物提取物的出口价格始终不稳定 , 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6 年 , 植物提取物的单位出口价格为 8799 美元/吨 , 全年共出口5584 吨。2001 年单位出口价格为 8663 美元/吨 , 全年出口 8932 吨 , 单位价格比 1996 年下降了 1.55%。 2002 年 1 - 6 月 , 单位出口价格为 8222 美元/吨 , 比上年又下降了
5.09%, 显示植物提取物的出口竞争非常激烈。
3、中成药产品出口数量及出口价格多数年份都呈下降趋势
1996 年中成药产品出口数量为 18708 吨 , 单位产品出口价格为 7561 美元/吨 ,2001 年出口数量为 12395 吨 , 但是 , 单位产品出口价格为 7705 美元/吨 , 分别比
1996 年下降了 33.75% 和 19.05% 。 2002 年 1 - 6 月 , 中成药出口量大幅度增长
, 为 79260 吨 , 但 单位出口价格仅为 2295 美元/吨 , 比上年下降了 70.25%。 (二)中药产品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单个品种出口金额不大
通过分析 1996 年至 2002 年 1 ? 6 月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原料药(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在中药产品出口总额中一直占 80% 以上,而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成药仅占整个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1/5 左右。 1996 年,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83.2%, 中成药出口仅占 16.8% 。 2002 年 1 ? 6 月,提取物和中药材出口占中药产品出口额的 79.4% ,中成药出口仅为 20.6%。
中药产品出口品种有上千种之多 , 但单个品种出口金额都不大 , 据海关统计 ,1996 至 2002 年 1 - 6 月 , 超过 1000 万美元的商品仅有 5 个, 并且一些品种的个别年份低于 1000 万美元。 1996 年以来 , 中药产品出口品种金额较大的有人参、鲜蜂王浆及制品、西洋参、甘草及制品、姜、肉桂、未列名药材、冬虫夏草、其他植物提取物、苦杏仁、片仔癀、清凉油、其他中成药 , 在这些品种中 , 真正连续多年单个品种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只有人参和清凉油 2 种产品。
(三)中药产品出口市场集中于亚洲
中药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以亚洲为主 , 所占市场出口份额一直占 60% 以上。 对欧洲市场出口 1997 年超过 1 亿美元 , 达 1.25 亿美元 , 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为18.9%, 但 1998 年对其出口出现大幅度下滑 , 仅为 0.32 亿美元 , 下降了 74.3%。 1999 年和 2000 又有很大回升 ,2001 年出口又重新下降,2002 年 1 - 6 月 , 出口额又有增加 , 金额接近上年全年的出口额。但是 , 占整个中药产品出口的比例始终呈下降趋势 ,2002 年 1 - 6 月仅为 11.05%, 比 1997 年所占中药产品出口比例下降了 7.84
个百分点。 对美国市场的中药产品出口 1997 年为 0.75 亿美元 ,1998 年达 0.91亿美元 , 此后连续 3 年下降 ,2001 年为 0.52 亿美元 , 所占出口比例 1997 年为 11.3%,2001 年 , 所占比例为 11.68% 。 2002 年 1 - 6 月 , 对美国出口额达 0.61亿美元 , 超过上年全年对美国出口额 , 所占比例提高为 15%。
对美国市场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是 , 西药的副作用日渐明显 , 世界回归自然的热潮不断升温 , 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增多 , 因此 , 对美国出口的植物提取物不断增加。
1、中药产品对亚洲市场出口的特点
对亚洲出口中药产品中 , 以中药材和中成药为主。 1997 年 , 对亚洲出口中药材
3.25 亿美元 , 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 69.3%; 出口中成药 0.95 亿美元 , 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 77.3% 。对欧美的中药材出口为 1.30 亿美元 , 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 28.3%, 出口中成药 0.13 亿美元 , 占中成药出口总额的 11.5% 。 2001 年 , 中药材对亚洲出口进一步上升 , 占中药材出口的 79.36%, 上升了 9.98 个百分点 , 中成药出口则为75.83% , 较 1999 年下降了 3.97 个百分点。 2002 年 1 - 6 月 , 中药材对亚洲出口占整个中药材出口的 81.91%, 所占比例为 81.91% 。
2、植物提取物出口以欧美市场为主
植物提取物主要出口市场是欧洲和美国。1996 年 , 对欧洲出口为 0.12 亿美元 ,
对美国出口为 0.27 亿美元 , 分别占提取物出口总额的 18.1% 和 40.6%, 两者合计为0.39 亿美元 , 占 58.9%, 对亚洲出口 0.26 亿美元 , 占 38.7%。 2001 年 , 植物提取物对欧美的出口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 对欧洲出口为 0.15 亿美元 , 占当年提取物对外出口的 19.85%, 比 1996 年增加了 0.03 亿美元。对美国出口基本持平。 2002年 1 - 6 月 , 对欧洲、美国出口略有增长 , 对亚洲出口有较大增长。
3、日本、香港、美国在中药产品出口市场位居前列
近几年 , 日本、香港、美国在中药产品出口市场中依次分列前三名。如 1997 年对日本出口 1.76 亿美元 ,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 26.6%, 对香港出口 1.58 亿美元 , 占
23.9%, 对美国出口 0.75 亿美元 , 占 11.3%, 三者合计 4.08 亿美元 , 占当年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61.0% 。 2002 年 1 - 6 月对日本出口 0.97 亿美元 , 占 2002 年上半年出口总额的 23.8%, 对香港出口 0.96 亿美元 , 占 23.6%, 对美国出口 0.61亿美元 , 占 15.0%, 三者合计占 62.4%, 日本、香港、美国市场的进口占中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的 2/3 以上 , 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
[1]、ST康达尔(000048):
公司确立了三大产业基本布局,即以公用事业为主业,以房地产业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塑造康达尔运输、供水、房地产、物业管理、饲料、养殖六大品牌的产业发展战略。养殖行业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合理地增加投入,保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饲料行业将通过东莞公司新厂建设及高陵公司现有设备改造来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2]、大江股份(600695):
公司长期致力于饲料生产、良种繁育、畜禽饲养、食品加工等众多领域,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农牧企业集团之一,是上海重要的饲料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近几年公司对食品业务的不断整合,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量比重不断扩大,经营业绩实现稳步增长。通过非公开发行成为中国鸡肉深加工行业新龙头。
[3]、通威股份(600438):
公司是国内三大饲料生产商之一,年饲料生产能力达500万吨,其中水产饲料占50%以上,拥有上百个水产饲料品种,其产销量连续11年位居行业前列。公司近年在北京、广州、武汉、上海四大区域建成数十万亩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养殖基地,产能快速扩大,有望受益于水产饲料市场需求的扩大。公司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公司水产料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到国内市场需求总量的25%以上,销售总量突破4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4]、正邦科技(002157):
公司主要收入主要来自于饲料及养殖,公司饲料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96%以上,是国内同行业中唯一的“饲料+养殖”企业,公司拥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规模经营优势。在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设立分、子公司共26家,全国市场占有率0.4%,居第八位,公司饲料在江西省局部地区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某些特定饲料品种,如江西崇仁麻鸡饲料、江西泰和乌骨鸡饲料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正邦牌”猪饲料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5]、天康生物(002100):
主要从事饲料及以兽用生物制品为主的兽药的生产与销售,是新疆地区饲料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通过国家农业部GMP认证的全国57家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之一。2009年业绩明确增长来自于饲料产能扩张和景气恢复。2009年公司饲料产能扩张,将推动该业务盈利增长100%以上:1)合并新子公司2009年全年利润。2008年,公司本部饲料产量约为29万吨,而新购并的宏展实业和郑州开创饲料子公司销量约35万吨,净利约2300-2400万元。公司在08年11月中完成100%股权并购。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当年仅合并其12月份单月净利,而2009年将合并其全年净利润,公司同比增加盈利2千万元以上;2)公司喀什年产6万吨饲料项目预计2009年8月投产,预计09年可能增加净利润100万元左右;3)随着豆粕鱼粉等饲料原料价格下跌,饲料行业景气恢复,公司饲料业务毛利水平有望提高。
[6]、天邦股份(002124):
公司是专业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以特种水产饲料见长,2007年公司再次通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评审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复审。目前,公司的特种水产饲料有五大系列150多个品种,其中甲鱼料、鳗鱼料系列产品产销量长期居于全国前列。建成投产了内蒙古草原天邦、盐城天邦,全资收购兰州博亚,合营建设越南天邦特驱等公司,横向扩大了饲料主业规模、品种和市场区域;增资控股湖南金德意,建成投产盐城邦尼等公司,纵向延伸了饲料相关产业上下游,公司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
[7]、新希望(000876):
公司是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是我国农牧业企业的领军者之一,拥有饲料、屠宰及肉制品和乳制品等主营业务。近期国内猪价进入上升周期,公司屠宰业务和饲料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望快速提升。
[8]、正虹科技(000702):
公司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中国饲料驰名商标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饲料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饲料第一股”。公司在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16个省市区设有33家全资、控股、参股企业,拥有42条微机控制生产线,主要生产正虹牌猪鸡鸭鱼牛羊六大系列120多个品种的饲料产品,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将使公司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行业内的科技领先水平,产业前景值得期待。
[9]、荣华实业(600311):
公司为一家粮食与饲料加工企业,主营玉米淀粉及其副产品胚芽、蛋白粉等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公司还积极向矿业领域进军,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利润增长点。公司出资收购浙商矿业股权,这使其具有了黄金概念。公司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农业企业,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主营是以玉米为主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以玉米杂交种为主的农产品种子的技术研究和生产经营,地处中国黄金制种基地甘肃,具备强大的地域发展优势。
[10]、*ST深泰(000034):
公司属于综合型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通讯开发生产与销售业务;禽类饲养业务和饲料生产;公司的通讯产品取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饲料产品取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公司将坚持技术领先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公司产品品牌效应,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1]、莲花味精(600186):
作为国内和世界上味精生产的优势企业,该股的知名度可谓是家喻户晓。相关资料显示,莲花味精是国务院确定的520家重点企业之一,曾被农业部等8部委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自上市以来,紧紧围绕粮食深加工做文章,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味精和谷朊粉生产与出口基地,主导产品开发了年产30万吨味精、4万吨谷朊粉、5万吨葡萄糖、20万吨饲料、20万吨复合肥生产能力,年转化小麦近100万吨。
[12]、海大集团(002311):
海大集团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水产预混料、水产配合饲料和畜禽配合饲料的服务型技术型公司,目前已跻身于中国饲料企业前五强。公司是水产预混料领域的技术龙头和市场龙头,海大集团的水产预混料目前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10%,销售量居全国第一,较大份额地领先于行业第二名。公司的水产配合饲料的销售规模居行业第二;公司的畜禽配合饲料销售近年快速增长,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销售增长率分别达到了80.24%和70.47%,目前在广东地区商品鸡料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鸭料排名第二。
[13]、丰原生化(000930):
公司主营业务为生物工程的科研开发;有机酸及其饲料级赖氨酸盐酸盐、淀粉糖、味精、氨基酸、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品)、饲料、酵母产品及酵母抽提物和酶制剂产品、复混肥料、有机肥料生产、销售;燃料乙醇、食用酒精生产、销售、储存等。
[14]、大北农(002385):
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预混合饲料企业,主营饲料产品和种子业务,生产各种规格的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为畜、禽以及水产养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并生产销售动物保健产品,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6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