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三农工作
做好三农工作要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农民素质,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
1、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农民素质:要细分培训群体,分类培训。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才能突出培训实效。培训要更加注重培训成果的转化,培训效果好不好,要看实效;培训方式怎么样,要问农民。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培训成果转化,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引入农业种植企业、销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该村所有农民发展一种产业。
2、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土地和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两大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两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流动,激发要素潜能,实现最大效益。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农村土地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建立完善配套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营造配套的法律政策环境,逐步剥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但是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世界中下水平。人均创造农业产值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究其原因,有粗放发展的问题,有农民科学素质低的问题,有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问题。
不彻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过去小农生产、自给自足、过多依靠劳动力和化肥投入,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发展要取得长足进步非常困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科学统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有方法、有步骤、系统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方式转变,所有制形式改革。
什么是“三农”问题?何时提出?主要是什么内容?
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关系是: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
三农的含义
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这会稳定,解决好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关键。
农业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即农林牧副渔;狭义农业是指单纯的种植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属于第一产业。农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区别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与人口集中的城镇相比,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农民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后,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降低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农业带来的风险。
2、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 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
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
政府措施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7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