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着装讲究及名称
古服装
最早的服装应该是在劳动中起源的。相传,古时炎帝神农氏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着绑腿,头戴鸟羽帽,足踏皮制鞋,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而传说中老百姓民头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圆筒高帽。传说中的形象描绘可能是出自对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无记录,确实难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黄帝、尧舜时期开始有了衣裳,结束了史前那种围披状态。人们穿着这种式样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们从经验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时,天空是黑色(称"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下裳如地,服色即用**,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远古时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连的"深衣制",这种深衣形式在那时男女没区别。
魏晋服装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这与当时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创作思路有密切关系,其风格的同一性比较明显。
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魏晋时期规定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百姓服色。这时的服式仍以襦、裙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妇女装饰比较考究,有金环、银约指和绕腕的跳脱等。在质地上宫中与宫外仍有很大区别。
魏晋的铠甲最普遍的形式是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圆护。因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所以这样称呼。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 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南北朝服装
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是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 "、"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由于战乱和国度的频繁更替,反映在着装方面也有变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当时却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风气,有时将一只袖分成两只,一条裙截成两裙,有的款式大领大带,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长曳地,有的衣长蔽脚。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饰用料有规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杂色绮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绮,不可使用罗绡。南朝的艺术品与服饰风格一脉相承,许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们展示了细腰圆脸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点更突出,这与服饰的拖地长裙和宽衣披带均十分协调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穿着朱色单衣,便服和军服以 为主。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这与南朝并无两样。北朝时期着装衣料中绫锦最为华贵。
南北朝的卷草花纹是在汉代的云纹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西周服装
西周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发展和提高了,物质明显丰富起来,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服饰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玉 (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在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西周的服式除宽衣长带的特有风格以外,还吸收了北方鲜卑族(今锡伯族)以带钩束腰的服饰花色(在丝带的接头处,以金、银、铜或铁等金属制成的精细的勾或扣)。
秦代服装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政当上始皇帝之后,立即着手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秦代铠甲战服我们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见。在陕西临潼出土的陶俑所着铠甲应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下摆一般多为圆形。
汉代服装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 、红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
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宽为一尺二寸;
衫无袖;
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春秋战国服装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商代服装
中国古代的殷商时期开始有了文字,那时的文字绝大多数是象形字,甚至是图画。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见到衣、履、黄裳、带、袂等反映服饰着装的字样。从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环、耳坠、项饰、笄、梳,以及丝绸、麻布和铜饰,分辨出精美的饰物和考究的衣物,但这些均为贵族所有。说明服装与服饰体系正进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袜等服饰形制的不断出现,表明人们对服装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向装饰点缀方向发展,从而使古代服饰趋向完整和统一。
唐代服装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代服装
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 、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
"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 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 的男人长衫。
"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 丝和皮。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元代服装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灭西夏、金之后,民族组成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大臣在内宫大宴中可以穿着,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上、下级的区别体现在质地粗细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 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
明代服装
到明代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 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
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清代服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可以说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传统民族服装 — 旗袍马褂
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饰。现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服装。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满人初进关时,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间,才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发展成单、夹、纱、皮、棉等服装,成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着。之后更逐渐演变为一种礼仪性的服装,不论身份,都以马褂套在长袍之外,显得文雅大方。
马褂的样式有琵琶襟、大襟、对襟三种。琵琶襟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马褂,穿上它可以行动自如,常用作出行装。大襟马褂,则将衣襟开在右边,四周用异色作为缘边,一般作常服使用。对襟马褂,其服色在各个时期有多种变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绛色(人称“福色”),到了嘉庆年间,则流行泥金及浅灰色。大袖对襟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为礼服使用,颜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员在谒客时常穿此服,因其身长袖窄,也称作“长袖马褂”。
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1. 关于万州流杯池的诗句
关于万州流杯池的诗句 1. 流杯池的万州流杯池
位于万州高笋塘旁的“流杯池”,因北宋黄庭坚曾在“流杯池”宴饮并书写了传世名作“西山碑”而闻名天下,为古万州的一大人文胜景,万州古八景之一,为曲水流觞。流杯池,系一石上凿沟,引水环注其间,而流杯饮酒之处。古时文人墨客围池边,将斟满酒的杯从泉头放下浮于池中,任其漂流,酒杯停于谁的面前,即该谁赋词饮酒。
该池凿于宋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又称“曲池”,亦称“曲水流觞”。流杯池畔有黄庭坚撰写的《西山题记》石刻,后俗称“西山碑”,属历史艺术珍品。西山碑高1米,宽2.6米,以天然山石一块刻成,碑文173字,字体行书,字径10厘米左右,系黄庭坚挥毫撰写。据史书记载: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黄庭坚顺江东归,道经南浦(现万州),应郡守高仲本之邀,到西山游览。当时诗人见西山山麓(现万州高笋塘一带)鲁池浩瀚、竹柏丰茂、亭榭环绕、僧舍点缀、即兴写成《西山题记》刻于碑上。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万县知县冯卓怀,将“西山碑”拓本送给他的老师曾国藩,曾国藩称道:“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2. 能不能介绍下万州流碑池
万州简介 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新城―万州 万州概貌重庆市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重庆市东北边缘。
自东汉设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北周设万川郡。
唐、宋改郡设万州。明洪武六年改称万县。
1935年设万县地区。1992年设四川省万县市,辖8县3区,1998年改设重庆市万州区。
现辖龙宝、天城、五桥3个移民开发区,14个街道办事处、32个镇、45个乡。幅员面积3457平方公里。
城市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2000年末总人口168万。
素有“川东门户”之称的万州,自古就是川东、渝东、鄂西、陕南、黔东北的物资集散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千百年的沧桑变幻和劳动人民的艰苦 奋斗,使万州发展成为长江沿岸的十大港口城市之一、长江上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设立重庆直辖市后万州成为重庆市内仅次于重庆主城区的中心城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经济带的形成,特别是三峡工程库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和开发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市场、物资市场和消费市场,给万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万州成为中外瞩目的投资热点地区,为古老而年轻的万州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物资基础,将有利于万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168万州人民将高扬发展主旋律,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把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心,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最优的科教文卫金融信息中心,功能最完善的旅游服务中心,重庆市新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重庆市第二大城市。
自然资源万州物华天宝,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岩盐远景储量2860亿吨,天然气控制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煤、铁、石灰石、石膏矿也十分丰富。
境内全部水资源总量20.5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2.36万千瓦,可开发量15.88万千瓦。桐油、柑橘、蚕茧、茶叶、烟叶、榨菜、生猪、山羊板皮质优量大,在全市、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林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旅游资源万州区地处全国 11 条主要旅游线之一的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中部,为巴蜀四大旅游城市之一。
现有旅游资源单位 130 余个,旅游小区 13 个,其中市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2 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处,市级森林公园 4 处。主要人文景观有:西山碑、鲁池流杯(曲水流觞)、天子城(天城倚空)、驸马坟、甘宁墓遗址、虬溪书院(演易台)遗址、西山公园、太白公园(西山夕照)、新宝塔、旧宝塔、木枥观等。
主要自然景观有:甘宁青龙瀑布、盐井龙洞、岑公洞(岑洞水帘)、龙泉洞、白水溪、潭獐峡、天仙桥(仙桥虹济、又名石琴响雪)、蛾眉碛(蛾眉碛月)、千斤石(金岛印浮,又名玉印中浮),都历山(都历摩天),大垭口、乌龙池森林公园、戴家岩、泉活、贝壳山避暑山庄。全区有三星级旅游饭店 1 家,二星级旅游饭店 6 家,涉外旅游船和国内旅游船 15 艘,旅行社 7 家。
1999 年接待海内外游客 94 . 65 万人。 基础设施水运:长江横贯境内83公里。
万州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200多万吨,是国家二类水运口岸。万州正在建设长江上游最大的深水港,年吞吐量1500万吨以上,可常年通行万吨级船队。
三峡工程建成后,其港口地位更为重要,必将成为长江上游水运枢纽之一。 公路:境内公路密集,以318国道和省道万忠(县)、万云(阳)、万开(县)线为主干,与10多条乡镇公路形成路网,通车里程1319公里,年货运量900万吨,客运量4000万人次。
正在兴建的重庆至万州高速公路将在2003年前全线通车。“十五”期间还将建设沿库区高等级公路。
铁路:由四川达川至万州的达万铁路已铺轨通车,成为西北、西南部分地区进入长江到东南沿海的最佳捷径。同时国家已经正式确定建设万州至湖北宜昌的万宜铁路,并将在“十五”期间动工建设,届时万州铁路将与全国铁路形成联网。
空运:距城区中心10公里的4C级万州民用机场正在加紧建设,2002年建成通航后,可全天候起降波音737、757飞机。 能源:全区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7.9万千瓦。
还有一批电力项目正在兴建。地方电力和三峡工程强大的电力将满足万州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相互协调的三级输变点网络和城乡供电网络已经形成。
通讯:通讯实现了程控化、数字化、光缆化。全区现有市话容量27.6万门,城乡电话普及率8.9%,移动电话用户12.24万户。
供水供气:自来水日供应能力12.7万吨,年供水量达到2000万吨,天然气年供应量2100万立方米,用气普及率在60%以上。 海关:万州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1917年正式设立海关,建国初期撤消。
1998年恢复万县海关,并建立了商检及动、植物检疫机构。
3. 能不能介绍下万州流碑池
白岩仙迹 明朝万历年间,四川按察史曹学铨来万县考察,在他的倡导下,万县知县方登在太白岩山腰修建了“太白祠”,塑李白像祀之。
鲁池流杯宋代以前,此地曾是一片低洼的沼泽地。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南浦(现万州)太守鲁友开主持开凿聚水,凿出了一个“池广百亩”的池塘,并在水池中种莲。
尚绕塘“建亭三,名高亭、鉴亭和集胜亭,三亭之前列射棚,植花木。”后成为州人游览之胜地。
人们为纪念他凿池之功,命名为“鲁池”。 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冬,员外郎束庄续任南浦太守,又扩建了鲁池。
据《万县志》记载,束庄首先在池南岸修建一亭,曰:“碧照亭”,取“水之碧波荡漾”之意,又在此亭数步之遥处建一“土地祠”,以“安神灵”;祠之北,柳荫翳茂处又建一亭名“柳荫亭”;亭之西有一块丈余见方的青石,形如席,束庄令其凿成石沟,引水环注其间(即流杯池),并在此旁盖茅亭一个,名“玉亭”。之后,又先后在鲁池上修建了“西山亭”和“飞云楼”。
至此,西山下鲁池旁已是亭榭林立,为川中和渝东少见之胜景。 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万州郡守赵善赣,在鲁池四周“广其封植之意,增海棠、桃、李、荔枝、梅、竹及花木五百株”。
以后由于战乱等多种原因,鲁池四周“松干交摧荆棘满地”,一派荒芜之状。清时野茭笋长于池中,故人们称为“茭笋塘”。
当时万县人常念“茭”为“高”,故遂俗称“高笋塘”。1924年杨森驻军万县,为扩建城区道路,于1927年对高笋塘也稍加修饰,四周种柳,池内植荷,池围道路,命名为环塘路。
流杯即流杯池。和鲁池相距不足三十米,系一石上凿沟,引水环注其间,而流杯饮酒之处。
当时文人墨客围池边,将斟满酒的杯从泉头放下浮于池中,任其漂流,酒杯停于谁的面前,即该谁赋词饮酒。该池凿于宋嘉祜八年(公元1063年),又称“曲池”,亦称“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据《字源》记载,出自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书,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湍激,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泳,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一段以“流觞曲水”为中心的园林景致描写,其后被广为传诵。流杯池占地二千平方米有余,有名人石刻多处。
流杯池与鲁池为邻,故称“鲁池流杯”,为古万州的一大人文胜景。 流杯池畔有北宋黄庭坚撰写的《西山题记》石刻,后俗称“西山碑”,属历史艺术珍品。
西山碑高一米,宽二点六米,以天然山石一块刻成,碑文173字,字体行书,字径十厘米左右,系北宋黄庭坚挥毫撰写。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他顺江东归,道经南浦(现万州)应郡守高仲本之邀,到西山游览。
当时诗人见西山山麓(现万州高笋塘一带)鲁池浩瀚,竹柏丰茂,亭榭环绕,僧舍点缀,即兴写成《西山题记》刻于碑上。清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万县知县冯卓怀,将《西山碑》拓本送给他的老师曾国藩,称此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石琴响雪在万州旧城区苎溪河上,有一块天然巨石横跨东西两岸,形成一座天生的石桥。它像一把平放的石琴,淙淙的流水声便是琴音,故得名“石琴”。
桥下溪水平稳的流淌,但一出桥洞便吼声高歌直奔崖下,形成一道飞瀑,激起层层水花如雾似雪,故得名“响雪”。清朝壅正年间,杨木源在桥东西头题名“响雪”及“石琴”。
故有“石琴响雪”之誉。 峨眉碛月长江南岸翠屏南山下岑公洞以下沿长江有一湾碛坝,冬春水落碛出,细石斑斑,积累成碛,形如秀眉,故称峨眉碛,也称红沙碛 岑洞水帘陆游、王士桢等均到此游过,并题诗传世,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宋朝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冒雨畅游岑公洞,曾留诗两首。
其一:“肩舆欲到岑公洞,正怯冲泥傍险行。应是岑公闭清境,春江一夜雨连明”;其二:“蓬窗夜静雨如渑,好似糟床压酒声。
此时岑公不能饮,吾侪强健可频频”。洞口上方有行书横写“岑公洞”三字。
翠屏双塔 翠屏双塔洄澜塔及文峰塔,洄澜塔位于今万州城长江南岸,翠屏南山下,与长江北岸钟鼓楼对峙,建造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迄今保存完好。塔身为六边形的九层楼亭阁式,砖石结构,刹顶高一点五米,塔体通高三十二米,别具风格。
塔底层开门,其侧有雕刻,门向南偏东。塔门左侧有一碑,题有“清乾隆庚戌”字样。
4. 有关流水的诗句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秦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柳永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
落花坛上拂,流水洞中闻。--李易
无限春愁莫相问,落花流水洞房深。--赵嘏
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刘长卿
黄卷清琴总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李嘉祜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钱起
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司空曙
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欧阳修
酒到强寻欢日路,坐来谁为温存。落花流水不堪论。--李之仪
钱塘江上客归迟,落花流水青春暮。--向滈
流水落花都莫问,等取,榆林沙月静边尘。--王质
桃溪近、幽香远远,谩凝望、落花流水。--黄裳
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王雱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黄庭坚
门外落花流水。日暖杜鹃声碎。--谢逸
落花流水两关情。恨无凭。梦难成。--张继先
暮雨朝云相见少,落花流水别离多。--赵鼎
欢心未已。流水落花愁又起。--向子諲
玉楼依旧暗垂杨。楼下落花流水、自斜阳。--邓肃
歌声里。落花流水。明日人千里。--冯时行
一瞬光阴,霎时蜂蝶,还付落花流水。--史浩
问伊今夜在谁行。遗恨落花流水、误刘郎。--赵善
括烟雨楼台,晓来独上无滋味。落花流水。--陈亮
此情苦,问落花流水,何时重见。--高观国
流水落花去路,画象棠阴陈迹,霄观傍楼台。--魏了翁
记年年、曾来几度,落花流水。--陈以庄
流水落花芳草渡。明年好记归时落。--陈德武
流水落花,夕阳芳草,此恨年年相触。--周端臣
碧草烟淡,落花流水,不堪回伫。--赵以夫
宿粉残香随梦冷,落花流水和天远。--汤恢
恍出山、红尘吹断,落花流水。--刘辰翁
斜阳落花流水,吹紫宇、澹成林。--赵文
夕阳芳草,落花流水,依然南浦。--詹玉
春来春去。人在落花流水处。--吕岩
流水断桥芳草路,淡烟疏雨落花天。--牟融
利及生人无更为,落花流水旧城池。--熊孺登
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琴。--李群玉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高骈
百年流水尽,万事落花空。--韦庄
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谭用之
古岩寒柏对,流水落花随。--修睦
落花徒绕枝,流水无返期。--张生妻
愁以碧溪南岸。流水落花无限。--侯善渊
去去天荒地老,流水无情,落花狼籍。--白朴
流水落花何处路,绿阴幽草可怜生。--程文海
5. 万州八景的八景由来
景观位置位于现在万州长江以北,竺溪河(天仙湖)以南的北山。
“都历摩天”,指的是都历山高插入云。明;沈巨儒诗《都历摩天》是这样描写的:天际孤峰一柱擎,诸峦罗列仙潮尊。
大江倒影虹跨涧,明月当空玉满昆。何用仙人九节鞭,直探素女洗头盆。
巫峰十二参差立,共仰此山公领孙。苎溪河东岸的北山脚下,是唐宋故城,明清时县城也只限于环城路一带,都历山在县城后面,被认为是县城的主山,因位置在原县城之北,故之名北山。
从县城仰望都历山,山势陡峻,高插入云,称作“都历摩天”,以形容其高。实际上都历山只是比太白岩、天城山略高一些,由于地处县城背面,一向为人所看重。
都历山山顶地势平坦,居高临下,俯瞰县城,是县城之屏障,在古代战争中,双方都要先占此山,以控制县城。北山的半山,曾建道观,故名“北山观”。
北山踞县城之顶,俯压县城,先踞为胜。明代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就在北山山半建了石城,是军事性的防御建筑。
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午)进行了扩建,石城高6公尺左右,城上有两公尺高的石碟146个,周围通长400公尺,石城前后均有炮台。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政府为保护县城,曾屯兵石城。
同治年间,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县里又屯兵结营于此。清末民初,石城建了庙宇“昭明宫”。
现已改建为“弥陀院”。从长江下行在江上远望万州,都历山浮若圆珠,这种景观平时不见,而常出现于雨中。
由于烟雨,都历山腰云雾缭绕,都历山顶圆珠似的浮于云雾之中,呈现出“浑若圆珠”的景象。清李鼎元有诗云:“路入巴东好处好,万州廓外最清奇。
南山云接北山雨,正是寒江欲暮时。”这后两句的景色,就是都历山“浑若圆珠”的时候。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旧城环城路一带已经拆迁,都历山虽然仍在,失去了下面旧县城的衬托,随移民迁建原县城之上的枇杷坪又形成新区,但摩天的感觉就不如原来了。注:竺溪河为三峡库区蓄水前的叫法,如今三峡库区蓄水后,竺溪河水面宽广,万州政府在竺溪河口内侧狭窄处修建了一处堤坝,这样,竺溪河变成了现今的天仙湖了。
景观位于长江以南的南山。秋屏列画是指对江的翠屏山,古时绿化很好,郁郁葱葱,叠翠如屏,极目远眺,恰如屏障,直如一幅图画。
如孙本卓《南浦八景 秋屏列画》写道:爽挹西山景,屏开玉器浮。茂林迷古诗,小港杂渔舟。
翠列千岩晓,红深万树秋。天然图画好,清宓与营丘。
南山正对着旧县城的南门,县衙门座北朝南,翠屏山恰似一面绿色屏墙对着县署,长江河段到了这里转流向东北。根据这一地形,宋 范成大有诗:前山如屏墙,得得正当户。
西江朝宗来,循屏复东去。此景随着旧县城城址的消失,而南山已农耕开发殆尽,秋屏列画就名不符实了。
峨眉碛月在南山脚下,水落时出现一弯大碛坝,形如娥眉,细石斑斑,极为可爱,峨眉碛成为八景之一,与当地民俗有关。据记载,万州人每年在正月初七日(人日):“乡市土女渡江南峨眉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歌。”
所以人们对峨眉碛十分钟爱。清李鼎元诗《峨眉碛》:仲春暖似夏初时,万县桐花开满枝。
夜半山岈残月吐,一痕沙碛画娥眉。三峡工程二期蓄水水位上升后,峨眉碛已在水下了,岑洞水帘在南山江边一个岩嵌,是一个溶洞,《方舆胜览》记载:“洞广六十余丈,深四十余丈,石岩盘结如华盖,左右方池泉涌出岩际,松竹藤萝,真神仙窟也。”
隋末时有名岑道愿者因避乱由江陵溯江而上至南浦,爱石龛幽静,遂隐居此洞,遂名岑公洞。岑道愿“爱石龛幽静,遂居其下,片衣粒食,悉无所营,时已百余岁,肌肤若冰霜,宴坐二十年兀然化去。”
活了120多岁。《四川省志》记:“唐(隋末)岑公曾居于此,有石状如芝,名石芝。
又有泉曰:灌芝泉。”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南浦大早,地方官员到岑公洞里求雨后即得了雨。
地方衙门禀报朝廷,朝廷封岑道愿为冲妙大师虚鉴真人,并迁妙庭观于洞旁,一时香火鼎盛,岑公洞遂成名区。宋黄庭坚、陆游,清王渔洋均有游岑公洞之诗。
现洞内尚存宋以来石刻多幅。清代丁凤皋万县八景涛《岑洞水帘》:石室藏真地,丹还不计年。
层岩仙瀑泻,半壁水帘悬。钩转蟾光老,珠跳鹤泪圆。
胜游消永日,回首白云眠。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岑公洞口略高于水,洞门尚存,三期水位蓄水后亦将没于水下。
景观位于长江以北的西山。有“西山夕照”和“曲水流觞”两景,如西山列为西山夕照”和“白岩仙迹”两景,则共为三景。
“西山夕照”有的称为“白岩仙迹”前者按自然景观命名,后者指诗仙李白曾在此读书一事。清丁风皋万县八景诗《西山夕照》:西山迎爽气,霁景夕阳殷。
散绮收前壑,余霞浸一湾。脚垂新雨歇,舍返片云闲。
明月招邀上,诗仙映醉颜。清万县知县陆玑登太白岩有诗刻壁,文如下:丙辰既望独游太白岩题壁树梢高处露瑶宫,梯石层岩曲折通。
一道红阑新补景,春游宛在画屏中。岩谷云多石气凉,在山养性出山忙。
问谁不爱烟霞痼,随处安心别有乡。咸丰六年仲春陆玑题子承绳侍曲水指高笋塘边的流杯池,“曲水流觞”指古代一种风俗,称“修禊事”,即每年三月上巳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7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