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靖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靖西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抢抓农时,多措并举,稳抓粮食作物、蔬菜春耕生产,狠抓生猪生产恢复,常抓耕地整治建设,有序推进农牧业各项生产任务,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第一季度预计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5.16亿元,增长7%,一产增加值24.68亿元,增长7%。
抓好春耕生产,推进产业稳产增收。该市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因地制宜,抢抓农时,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聚焦谋划部署、农资保障、指导服务“三到位”,全力推进春耕备耕工作,打好春耕生产“主动仗”,实现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全市共备有春种玉米种子38.5万公斤、农膜260吨、化肥2.23万吨、农药42吨,力争农资储备“粮草足”,春耕备耕“有底气”,农业收成“有盼头”。
一季度,该市粮食播种面积33.1万亩;玉米播种面积25.5万亩;豆类播种面积5万亩;薯类种植面积2万亩;杂粮播种面积0.6万亩,蔬菜在田面积4万多亩,预计产量7.25万吨,增长7%;养殖业一季度生猪出栏9.1万头,增长6.3%;牛出栏8512头,增长8.2%;山羊出栏1.33万只,增长7.8%;家禽出栏1.6万只,增长5.7%;水产品稳产1771吨。
强化技术指导,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农田耕作效率,解决农户耕作难度大、耕作成本高等问题,该市成立春耕生产服务工作组,多次组织大批农业基层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地开展农业生产指导工作,积极做好农业知识科普、问题解答,现场对作物“问诊把脉”“对症下药”,重点就农业防灾减灾、春季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控、肥水管理等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该市共派出8个春耕生产指导组,开展指导24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助力农业生产。同时,该市争取到第一批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60万元,重点向插秧机、田间作业机械、特色产业机械推广倾斜。组织调运耕整机、拖拉机、插秧机等先进适用农机具2000多台(套)及相关农机配件,为春耕和全年农业生产提供装备保障,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三品一标”品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该市把农业品牌扶持作为产业帮扶的重要措施,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三品一标”农业品牌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农业品牌扶持方面积极探索,坚持把优质农产品认出来、管理好和推出去。市农业农村部门主动作为,抓住“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依托农业公共品牌,壮大企业品牌的培育,扎实推进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同时,坚持稳粮增收、生态优先、质量安全的发展理念,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农产品绿色发展,大香糯、大果山楂、黄金百香果、辣椒酱、桑芽茶、桑叶茶和大麻鸭特色养殖等一批具有靖西特色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该市“三品一标”特色农产品品牌有12个,涵盖农作物、中药材、畜牧养殖等,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8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
税惠“春风”吹农乡吹暖乡村振兴路
盛夏至,瓜果熟。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北寨红杏进入最佳赏味期;在世界休闲大会的主会场所在地金海湖镇,千余亩优质大樱桃热销;在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的“主战场”马坊镇,成熟的葡萄散发出诱人的果香;在王辛庄镇,高 科技 创新型农业设施大棚里种植小西瓜作出生态农业“大文章”……
近年来,平谷区转换经营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和乡村 旅游 深度融合,推进传统 旅游 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采摘园、农家乐、民宿等丰富的农旅资源,通过举办乡村 旅游 采摘节等活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速促进平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味美多汁的北寨红杏享有“中华名果”美誉。
北寨红杏销售季拉开帷幕
又是一年红杏丰收季,又是一年红杏飘香时。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享有“中华名果”美誉的北寨红杏,已陆续成熟,进入最佳赏味期。近日,南独乐河镇第八届休闲文化节暨线上红杏销售季在北寨村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以“桃醉平谷·尚享杏福”为主题,以杏为媒,以节会友,通过线上发布北寨IP形象,传递北寨红杏品牌故事,打响“北寨红杏”特色品牌。独乐好物区、 美食 制作区、文化展示区,向广大市民展示了南独乐河悠久的 历史 、丰美的物产、诱人的 美食 、秀丽的自然风光、峥嵘的红色记忆、浓郁的书画文化以及百姓热爱家乡、 健康 生活、感恩自然的向美、向善、向真的精神追求,全方位、多元化展示南独乐河镇农产品和 旅游 资源,进一步彰显魅力南独乐河美丽乡村和美好田园新风采。
活动现场的独乐好物区有味美多汁的新鲜红杏、酸甜可口的杏干、圆润饱满的新农村西红柿、皮薄多汁的“瓜小皇”小吊瓜、香醇的海鲸花蜂蜜以及来自峨嵋山村的牡丹籽油,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品种多样、品质上乘的农特产品“线上选购大集”。 美食 制作区的杏干窝头、巧拌杏仁都是加入杏原料制作的风味 美食 ,满足了广大市民多样的味蕾需求。文化区有镇农民书法爱好者现场作画,也有来自书画之村峰台村的书画展,多形式展现了南独乐河镇文化底蕴。通过分区分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南独乐河镇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为广大市民描绘了一幅乐享“诗意田园美好生活”的画卷。
据统计,本次直播活动共56.8万人次观看。当天北寨红杏线上销售全部售罄,进一步提高了北寨红杏曝光率,拓宽了红杏销售渠道,增加了北寨红杏品牌影响力。
南独乐河镇也将积极抓住农科创与建设农业中关村的发展机遇,着力培植壮大文化 旅游 产业、生态环境产业、 养生 休闲产业,充分挖掘梳理镇域生态资源优势,形成高品质乡村服务经济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乡村休闲综合体,助力休闲产业发展,为打造世界休闲谷注入新的活力。
六月盛夏到 山乡樱桃俏
近日,熊儿寨乡四座楼农场的樱桃进入采收季。红艳艳的大樱桃掩映在翠绿的枝叶间,满树红果挂枝头,如珍珠、似玛瑙,晶莹剔透,令人垂涎。果农们穿梭在漫山遍野的樱桃园中,采摘、装箱,尽情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四座楼农场负责人介绍,主要种植布鲁克斯、红灯、友谊、美早等品种,面积有100亩。今年的收成挺好,预计产量能达到1万公斤。在坐果的关键时期,政府引进农业 社会 化托管服务,用植保无人机喷洒预防病虫害的药物,节约了人工成本,果品品质非常不错。
受疫情影响,农场的外销渠道遇到了难题,樱桃采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樱桃属于软质水果,极易腐烂,长时间滞销会给农场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熊儿寨乡相关部门了解到此事后,积极对接 社会 化组织,与北京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携手,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连夜销售。通过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共销售樱桃2500公斤,解决了果农的燃眉之急。
金海湖镇临湖优质果品种植带靠山临水,土壤、水质、光照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优质果品种植,种植的樱桃风味极佳,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海湖镇樱桃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余亩,年产量超过11万公斤,采摘期从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7月初。
葡萄飘香 休闲采摘正当时
“甜、脆、香!一点不输动不动就几十元一斤的进口葡萄。采摘放心,吃着更放心,从北京城区到平谷,全程高速,40分钟就到了!”市民李先生在马坊镇河北村的葡萄采摘园说道。
又到了马坊镇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这里种植葡萄的 历史 近30年。品种越来越好,品质越来越佳。凡是市场上热销的葡萄种类,这里都覆盖种植。“乍娜”“香妃”“玫瑰香”“巨峰”“京农一号”“夏黑”,品种多样的葡萄香甜美味。很多老顾客,进入6月就提前预 订,第一时间尝鲜。“我最爱吃的就是香妃葡萄,和水果店里卖的进口‘阳光玫瑰’‘晴王’味道一样,还多出一种独特的香味,关键价格亲民,树熟啊。我爱人爱吃英城村中的玫瑰香,真是有一种玫瑰的香气,一会儿我们去摘一些!”李先生说。
马坊镇拥有近200亩的葡萄采摘园,温室大棚1694栋。这里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培育出的葡萄甜度高、味道好。河北村、英城村为主要种植基地。
又到了马坊镇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葡萄累累叠叠挂满树藤。 见雨童 摄
在马坊镇采摘葡萄,安全又放心。葡萄种植户将温室大棚建设得整洁宽敞,葡萄藤高度适中,老人小孩都可以体验到采摘的乐趣。为最大限度发挥大棚作用,葡萄棚内,还套种草莓、樱桃、鲜桃、生菜、茴香、黄瓜、水果西红柿等蔬菜果品,成为市民一站式休闲采摘的好去处。
平谷区提出“高大尚”发展路径,即农业高 科技 、物流大流量、休闲新 时尚 ,努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马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严把农产品质量关,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马坊镇也是“大流量”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的主战场,这里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会节点,拥有“公铁水航”多式联运的便利条件,主动融入首都“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助力北京市“两区”建设。马坊镇欢迎广大市民和采购商的到来,采摘导航马坊镇河北村、英城村村委会,有专人引导。市民持北京 健康 宝绿码和72小时核酸阴性检测证明,体温正常即可进园。葡萄成熟期从6月持续至9月,中、高考生持准考证采摘还可享受优惠。
夏各庄村玫瑰香葡萄进入最佳采摘期。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的季节,位于夏各庄镇夏各庄村的果蔬基地50多个大棚葡萄已经进入了最佳采摘期,品种有自主培育的大蓝莓葡萄、玫瑰香、巨玫瑰、黑玫瑰、老巨峰等六个品种。一串串黑珍珠一样的葡萄,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最高甜度可达26度,富含大量的花青素,营养极其丰富,深受大家喜爱。采摘时间从6月份一直持续到9月份。
走进马昌营镇天井村葡萄大棚,一串串圆润泛红的葡萄映入眼帘,散发出来的玫瑰清香沁人心脾。
天井村玫瑰香葡萄园共有3个葡萄大棚,占地面积约5.5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无籽玫瑰香,从2016年种植到现在,大约年产量4000公斤左右,可采摘可批发可零售,价格在每公斤60元,采摘期从6月初一直持续到8月底。
据悉,大棚精耕细作,全部采用无公害、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方式,大棚上下通风口安装防虫网,棚内使用粘虫贴,物理防虫不打农药;大棚内放置反光膜,使阳光均匀照射在葡萄上,提升果实颜色;秋后会在距离葡萄根部20厘米开沟处施肥,增加养分供给,提升果实甜度。采摘期过后,大棚的葡萄秧就进入“休 养生 息”的阶段,10月份开始剪枝,只留下主干,“封棚盖被”一个半月,到了12月初才会开棚,更好地促进其茁壮成长。棚内安装有自动温控设备,保证大棚内温度适宜。2月份开始定枝绑枝,3、4月份疏果,精耕细作的种植使得成熟期的葡萄皮薄肉厚、大小均匀紧凑、颗颗饱满,吃起来又清凉又香甜。
小小蓝莓果成了“致富果”
“今年蓝莓长势喜人,果实形象口感俱佳,这段时间,来采摘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鱼子山村蓝莓园负责人何文泉笑着说。走进北京绣锦亿方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蓝莓园,一株株蓝莓树长势喜人,色泽鲜艳、拇指大小的蓝莓果实已挂满枝头。阵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每到蓝莓成熟的季节,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采摘购买蓝莓。
山东庄镇小小蓝莓果变成了“致富果”。
在核验 健康 宝后,游客们陆续进入蓝莓园,边摘边尝,他们或是携家带口,或是三五好友出行,穿梭在果园里,拍照留念,采摘品尝,尽享夏日惬意“莓”好时光。“山间风景好,空气清新,还有又甜又大的蓝莓采摘,我们非常开心。”一位游客尝到多汁醇美的蓝莓后,赞不绝口。
说到种植蓝莓的缘由,何文泉介绍道,2015年去辽宁丹东 旅游 时,了解到蓝莓收益可观,利润空间大、经济效益好,便动了心。回来后,便引进蓝莓苗开始种植。蓝莓对土壤pH值、土壤水分、透气性、排水性、气候条件等要求较为苛刻,为了种好蓝莓,何文泉又从辽宁运来300余吨有机质含量高的草炭土,这让蓝莓苗更容易在本地“扎根”。他还不断向同行请教,反复摸索,多次去丹东考察学习,逐渐掌握了技术要领,种植产量逐步提高,蓝莓品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聘用附近的村民负责蓝莓秧的修剪、施肥等,丰果季来这里务工的村民最多可达30多人,小小蓝莓果变成了大家的“致富果”。
据悉,蓝莓采摘期从现在可持续到7月初,通过现场采摘、微信抖音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步销往全国各地。园内有3万余株蓝莓,年产量在1500公斤以上,年收入可达15万左右。
科技 赋能 小西瓜作出“大文章”
走进王辛庄镇放光村广顺高效农业园区的吊秧瓜温室大棚,一排排绿枝映入眼帘,藤蔓掩映间点缀着一个个小西瓜,煞是可爱。
王辛庄镇精品小西瓜长势良好,等待游客采摘品尝。
近年来,王辛庄镇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立足自身实际,加大 科技 投入,突破温室大棚发展瓶颈,建设现代化创新型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种类,依托城乡 旅游 资源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据了解,王辛庄镇高度重视温室大棚为主的高效农业,以精品小西瓜种植为着力点,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农业园区负责人建设小型西瓜实验棚,通过对土壤改良、水肥管理、温湿度光照等环境调节方面的全程跟踪,规划指导,运用南瓜种子和西瓜苗嫁接,改进栽培技术和品种搭配,成功栽种了超越梦想、炫彩、彩虹等20多个品种的吊秧瓜。这种小西瓜以其外观好、瓤色正、爽口甜、不裂瓜的特点,深受市民喜爱。目前,吊秧瓜长势良好,可供游客采摘品尝。
王辛庄镇以打造农业中国芯为重要发展方向,建设高 科技 创新型农业设施大棚,坚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不仅提高大棚种植的品种多样,也促进温室大棚设施化,种植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提质增效,促进王辛庄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
重振老品牌 “大旺务豆角”回来了
近日,在东高村镇大旺务村豆角种植基地,成片的豆角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采摘新鲜的豆角。
“小时父母种豆角将我养大,供我读书,后来因为年轻劳动力跟不上,大旺务‘专业豆角村’的牌子渐渐消失。在东高村镇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多次提到打造大旺务豆角‘小而精’特色品牌。儿时对大旺务豆角的记忆,是我忘不掉的乡愁。”区政协委员李跃说。他积极响应政府复耕复种的号召,承包6亩地种上了豆角,重新做强大旺务的“专业豆角村”品牌。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大旺务村种植的豆角远近闻名。全村有5464人,几乎每户都种植豆角,种植面积达到6500亩,每年给大旺务人带来的经济收益也非常可观。1994年,大旺务村被北京市政府列为全市10大“蔬菜生产专业村”之一,成了名符其实的“豆角村”。豆角走遍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远销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半山区村,大旺务村土壤以石灰岩质为主,地热资源丰富,春季地温比平原高2摄氏度左右,无霜期长,形成独特小气候,特别适合豆类的种植生产。“以前,我们都是种完小麦后种豆角,前来收购豆角的大车都排到村外去了。”耿大爷一边装盒一边说,“现在李跃要带头在村里重新搞豆角种植,我举双手赞成,大家都说大旺务的豆角又回来了。”
据悉,大旺务村豆角种植基地的豆角,主要以无架豆为主,品种有五月鲜地豆、无架豇豆、无架扁豆、无架油豆等,每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施用农家粪肥,不打农药,纯绿色生长。
“在实现富民增收方面,大旺务村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第一要务,将农户手中荒置地流转到村集体中, 探索 ‘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推动复耕复种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大旺务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刚介绍,“除了新鲜豆角采摘以外,后期将通过加工开发豆角果蔬脆、豆角罐头、豆角咸菜、豆角干等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开发‘豆角宴’带动周边大旺务村耿家院子、桃花元舍等精品民宿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东高村镇加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示范镇,形成崔家庄“脆皮水果西红柿”、赵家务“京东第一葱”、南宅庄户“欧李钙果”等多个“一村一品”品牌及大旺务豆角、克头秋葵、高家庄丝瓜、东高村红提等多种“小而精”特色品牌。近万亩的“菜园子”丰富了广大市民的“菜篮子”,在满足市民 健康 生活、休闲采摘的同时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下一步,东高村镇将成立镇蔬菜产业协会,在三年内加快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产后供应、人才培训、培育主体、产品开发、数据信息等“六位一体”的蔬菜销售流通体系,推动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税惠“春风”吹农乡吹暖乡村振兴路
海南省儋州市以共享农庄为抓手,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嘉禾共享农庄便是其中之一。该农庄在海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中精准定位,探索出了一条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在这期间,国家税务总局儋州市税务局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让税惠春风吹进“田间地头”,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税务力量。
企业的脚步走到哪,税务部门的服务就跟进到哪。能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闯出自己的特色,真是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机会能入选国家级别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助力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国家税务总局儋州市税务局组建“税惠助农”服务团队,把税收课堂开在田间地头,从农家乐开办、农产品销售、发票领用、优惠政策辅导等方面给予“点对点”“一对一”支持,精准回应各类涉税需求,全力助推传统的农村农业转型升级。
在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税务部门及时带来了税收优惠政策,享受了税收减免40.8万元,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热带农产品研发上,挖掘出了富有海南特色的农业高附加值产品,现在推出线上社交新零售+线下生活馆沉浸式体验模式,产品远销江浙沪地区。
下一步,国家税务总局儋州市税务局将继续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聚焦农业企业发展中的涉税需求,打好“税惠+服务”组合拳,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税务色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87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