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问于观射父
《楚昭王问于观射父》选自《国语?楚语》,标题是编者加的,记载楚昭王关于祭祀的几段对话,清楚地说明剥削阶级提倡宗教迷信,只是为了麻醉人民,其中也保留了一些社会思想的重要史料。
楚昭王问于观射父
楚昭王问观射父说:“《周书》所说重、黎受颛顼之命隔绝地与天相通的道路,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重、黎没有隔绝天地,那么人民将能上天么?”观射父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古时候司民的官同司神的官不相混杂。那些性情聪慧明达、不怀贰心,而又内心正直、始终如一的人,他的智慧比于天地,通达至于四方;他的目光可以照于四野,他的听力可以通达远方。像这样的人神明就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在男叫做觋,在女叫做巫,让他们来安排祭祀时祭位的尊卑次序,并且献上毛色大小不同的牲口,安排形制不一的祭器,规定四时祭祀应穿的衣服。然后,使古时候圣人的子孙之中有圣明的心灵,并且能够知晓众多山川的名号,宗室的先祖,祭祀的事务,父昭子穆的次序,庄重敬畏的勤勉,祭祀礼节的合宜,威严的法度,修饰整洁的容貌,有忠诚守信的品质,衣着整齐洁净,而又恭敬神明的人,让他们成为主持祭祀的大祝。让那些旧时名族的后裔之中,能够知晓四季中自然的物产,祭祀时所需牛羊的毛色,玉器丝绸的类别,所穿祭服的规范,青铜礼器的大小,能够排列庙主的尊卑、先后、远近之次序,安排祭神的场所,通晓司天与司地的诸神,宗族姓氏的源流,并且内心能够遵守这种旧时法度的人。让他们成为掌祭祀之礼的宗伯。于是便有了分管天地、辨别善恶、利用器物的官,被称为五官,各自掌管事物,互不相扰。人民因此能够对神明忠诚守信,神明也因此能够以圣明的德行降于人民。人神从事不同的事业,兢兢业业而不敢轻慢,因此神明赐予人民丰美的物产,人民可以取用这些物产来祭祀,终年无灾无祸,资物用之不竭。
到了少皞时国家衰落,九黎扰乱德政。民神相混,不能区别名位。人人自为祭享,家家作起巫史,没有诚敬之心,人民因缺乏与祭祀之物而得不到神降之福。祭祀没有法度,人与神混杂于同样的位次。庶民们亵慢了原来庄严的敬神仪式,失去了对神的庄严与敬畏。神逐渐习惯了庶民这种不洁净的行为,因而也不去纠正他们使他们洁净。没有好的收成,就没有东西可以用来祭祀。灾祸不断降临,人民多夭折,无法享尽天授之气而善终。
颛顼承受帝位后,任命南正重掌管天事会合众神,命南正黎掌管地事会合万民。使人神之间恢复旧的秩序,相互不侵犯轻渎。这就是所谓的绝地民与天神相同之路。颛顼之后,三苗重复九黎的乱德,尧,直至夏商。因此,重、黎的家族世代别其位次,分管天地。在周朝,程伯休父就是火正黎的后裔。周宣王时,失去了司地的官职而做了大司马。休父的后世尊崇他们的祖先,用来在人民中树立威严,他们说:“南正重能举上天,火正黎能抑下地”。后来,遭逢幽王、平王之乱世,无法止息叛乱。不然的话,天与地的分别已形成,不复改变,又怎么会天地相互靠近而使庶民得以登天呢?
子期以牛祭祀平王,而以俎祀牛献给昭王。昭王问观射父:“祭祀用的牺牲是怎样的?”观射父回答说:“祭祀要比初一十五供奉时所需的牺牲多一些。天子朔望日供奉时牛羊豕三牲俱备,为大牢,祭祀时要用三大牢。诸侯望朔日供奉时用一只牛,祭祀时用大牢。卿望朔日供奉时用羊豕,祭祀时用一只牛。大夫望朔日供奉时用一豕,祭祀时用羊豕。士用鱼和烤肉供奉,用一豕祭祀。普通人用蔬菜供奉,用鱼来祭祀。上下有秩序,则百姓不敢轻慢。”
昭王问:“所用牺牲的大小是怎样的?”观射父回答说:“祭天只用角粗如茧栗的小牛,秋冬祭祖也只用角长不出一把的小牛。”
昭王问:“为什么这么小?”观射父回答说:“神,是以精诚明净降临于百姓的,因此只求完整精洁的物品,不求体型庞大。因此先王祭祀,用忠诚专一的心,玉器和丝绸这二精,牛羊豕三牲,四时之物,五色的祭服,六种扬声音律,天地民四时这七事,八种乐器之音,九州助祭的物产,并选十位天干,十二位地支中的良辰吉日来招致神灵;让受姓的百官,上千的大臣,上万的官,上亿僚属,亿兆民众献出他们十兆百兆的收入来奉献给神灵;以明德来昭明衷心,用中和之乐音演奏给神明听。这样来让神灵下降,则万物没有不受到神灵赐福的。用牲畜的毛色来告示它的种类,用它的血来表明祭品的新鲜;杀牲后拔毛取血,献上完整洁净的祭品,以表示对神的虔诚,这就是对神的庄重恭敬。这种仪式不可持续太久,否则人民就会不堪重负,所以要用小的牲畜来奉给神灵。
昭王问:“食草的和杂食的牲畜各要饲养多久才可以用来祭祀?”观射父回答说:“牛羊豕三牲养到三个月,鸡鸭之类养到十天,就可以用作祭品。”
昭王问:“祭祀不可以停止吗?”观射父回答说:“祭祀是用来昭示孝道繁衍人口,安抚国家,平定百姓的,不可以停止。如果人民的心性放纵就会生气停止,停止则会滞留不前,如果滞留久了不振作,神就不会降福,则万物都不能繁殖。人民不听从命令,万物不繁殖,则无法封王统治。因此古时候的先王每日祭先父和祖父,每月祭曾、高祖,每季祭远祖,告以事类,每年进行一次大祭,诸侯舍弃日祭,卿和大夫舍弃日祭和月享,士人和百姓则只有岁祀。天子遍祀众神万物,诸侯祭祀天地、日月星三辰及国家的山川,卿大夫依据祭法只祭祀自己的嫡系祖先,士和普通百姓只祭祀祖先。日月汇合于尾宿所在天区,大地之气含聚收敛,地面阳气上升天上,丰收的各种谷物出入储入仓库,众神一起来求祀。国家因而进行秋祭和冬祭,卿大夫也开始进行冬祭。百姓夫妇选择良辰吉日,奉献出自己的牲畜,献上丰盛的谷物,打扫清洁自己的庭院,谨慎地选择祭服,澄清祭神的酒,带上同姓氏的宗族,说出他们恭顺的祭词,用来祭祀他们的先祖;恭恭敬敬,如同他们的先祖真的到来一样。于是与同乡的姻亲朋友相处和睦,和自己的兄弟更加亲近。于是,消弭了暴戾之气,驱走了邪恶之心,大家团结友好,相互亲近,上下安定,来巩固家族姓氏。祭祀时君上用以教育民众虔诚,民众用以昭示自己衷心的仪式。天子对待祭祖祭天这一类事情,必定要亲自射杀牺牲,王后必定要亲自舂好祭祀用的谷物。诸侯祭祀祖先时,必定要亲自射牛、宰羊、杀猪;他的夫人必定要亲自舂好谷物。更何况在他们之下的人的!哪一个敢不战战兢兢,谨慎地侍奉诸神呢!天子亲自舂好祭祀天地的谷物,王后亲自纺织祭祀的衣服;自公卿之下,至于庶人,有谁敢不恭恭敬敬,竭力侍奉神灵!祭祀之礼,就是用来维护国家的巩固的,为什么要舍弃呢?
昭王问:“所谓的一纯、二精、七事指的是什么?”观射父回答说:“圣明的君王穿戴整齐,以他专一心,率领众神奉上精美的祭品,来视察祭祀,对神没有二心,这就是一纯。美玉和丝绸是二精。天、地、民和四时的事为七事。”
昭王问:“三事指的是什么?”观射父回答说:“天象征刚健称为武,地象征柔顺成为文,人民行事忠信。”
昭王问:“所谓百姓、千品、万官、亿丑、兆民、经入、畡数指的是什么?”观射父回答说:“民做官,可以直接对上通名的,有百官。在王公子弟中品性善于言辞,通达神灵的根据事功赐给他们姓,让他们监守官职,这就叫做百姓。百姓有僚属,十倍于王,称之为千品。管理天、地、神、民、类物的五官,他们是百姓的陪属,有万人,称为万官。每官又分为十类,因而有亿类。天子的土地有九畡,用来供养他的子民。君王拿出十兆的收入来供养万官。”
copy自百度知道
楚庄王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汉族,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侣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一飞冲天”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成语,不过有些人纠结的是,这个成语究竟说的是春秋的楚庄王,还是战国的齐威王哪?其实,按照《史记》里的记载,这说的既是楚庄王,又是齐威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这两只鸟是怎么一飞冲天的。
先来说一说第一只鸟,楚庄王。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了,嫡长子熊侣继位,这就是楚庄王。当时的楚国形式比较复杂,外面有几个附属国家不服管教叛乱了,内部大臣们也是勾心斗角争权夺位,楚庄王对局势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就在同一年秋天,令尹成嘉和潘崇带兵出征去平定叛乱,由公子燮与斗克守卫国都郢都。可成嘉他们刚出师不久,公子燮与斗克就翻脸了,他们下令郢都上下戒严,还派人去刺杀成嘉。也亏得成嘉防范意识强,刺客没有得手,成嘉感觉事情不对,就和潘崇带兵返回包围了郢都。那公子燮与斗克估计是干不过成嘉,就从郢都突围了,顺带还挟持了楚庄王做人质。也该着楚庄王命好,在他们经过庐地的时候,庐大夫戢梁假装顺从,然后把公子燮与斗克给干掉了,楚庄王这才重新回到郢都。
这刚继位不久,就受到了这样的惊吓,楚庄王内心的阴影面积咱们可想而知,之后他就更不怎么管事了。
公元前612年,晋国派兵攻打楚国的附属国蔡国,蔡庄侯赶紧向老大求救,可楚庄王就当没听见,结果蔡国被晋国狠狠的欺负了一番。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了饥荒,附近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攻打楚国。东方的夷族和越族也趁机派兵,入侵出国的东南边境。看到楚国没什么反应,那一直向楚国称臣的庸国也造反了。紧接着,前不久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蠢蠢欲动,准备进攻郢都。
国家形势这么危机,可您再看那楚庄王,就在他继位这三年来,每天就干三件事,喝酒、打猎、看歌舞,还在门口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几个大字“进谏者,杀毋赦!
这怕死的人很多,可毕竟还是有忠心的臣子,一天大夫伍举来见楚庄王。楚庄王正端着酒杯醉醺醺的看歌舞,看见伍举就眯缝着眼睛问,大夫是来喝酒还是来听歌的?伍举马上做出一副苦恼的表情,大王,都不是,我得到一个 谜语 猜不出来,想向您请教一下。
楚庄王马上就有了兴致,赶快说来听听。
大王,是这样一个谜语,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落在朝堂之上,足足三年时间,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听完就笑了,哈哈,我猜出来了,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回去吧。
看大王给出了满意的答案,伍举高兴的回家了。
可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还是我行我素,每天老三样,喝酒、打猎、看歌舞。一个叫苏从的大夫受不了拉,也来见楚庄王。苏从一进宫门就嚎啕大哭,楚庄王就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苏从回答,我就要死了,楚国也快要亡国了,我就是因为这个哭的。
楚庄王就问,你这活的好好的,怎么会死,再说楚国怎么会亡国哪?
苏从看楚庄王装糊涂,就干脆把话挑明了,我想劝谏大王,大王肯定会杀我,我要是不劝谏,大王整天这么混日子那楚国能不亡吗?
听到这里楚庄王一拍桌子,我早就说过,哪个劝谏就杀哪个,你这是不要命了吗?
没想到那苏从把腰板一挺,你尽管杀我好了,我死以后还能落一个忠臣的美名,你要是继续这样下去,你早晚要当亡国之君,来吧!
看臣子这样忠心为国,楚庄王再也装不下去了,他站起来激动的说,你说的都对啊,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久以后,楚庄王就开始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了,他开始重用伍举苏从这样一心为国的臣子,裁撤那些阿谀小人。然后他开始亲自出征平定庸国的叛乱,又联合秦国、巴国打败了山戎族,那些对楚国蠢蠢欲动的也都收手不敢干了。而后楚庄王又带兵北上,着实的威风了一番,等到后来他又带兵打败了当时最强大的晋国,楚庄王这只大鸟终于一飞冲天了。
(图)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另一只鸟,齐威王。
公元前356年,齐桓公去世了(这里不是春秋那个齐桓公),他的儿子田因齐继位了,他后来称王叫齐威王,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这里就叫他齐威王好了。
因为是新君继位,所以很多国家都来占齐国的便宜,其中鲁国拿下了齐国的阳关,魏国抢走了齐国的博陵,赵国占领了齐国的甄城,就连卫国也吞下了齐国的薛陵。
齐国这么的挨欺负,可您再看咱们这位齐威王,他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卿大夫,自己每天是饮酒作乐,不知道怎么样回事,还培养出了一个新爱好,就是喜欢 猜谜语 。看着大王天天的这么混日子,手下有一个叫淳于髡的人就想了个主意,那一天,淳于髡来到王宫说要给齐威王猜个谜语。
齐威王一听,马上就来精神了,什么谜语,快讲吧!
淳于髡就开始了,我们国家有一只大鸟,停在大王的院子里,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
齐威王这会已经听懂了他的意思,我来告诉你,这不是普通的鸟,它不飞则已,一飞就能飞上云霄,不鸣则已,一鸣就要天下震惊。
过了几天,齐威王召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进宫,要给他们训话,文武百官也列席旁听。等大家来到宫里惊奇的发现,在大殿前面架起了一口大大的锅,下面柴火烧的很旺,锅里的水已经沸腾了。
齐威王先叫即墨大夫上前,你的名字我很熟悉啊,从你上任以来,我每天都能接到告你的书信,于是我就派人去即墨巡视了一下。你猜怎么着,原来你即墨是百姓丰衣足食,地里的庄稼长势良好,官府也没有待办的公文。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你小子不会溜须拍马,没给我身边的人送好处,所以他们才这么搞你。你是个好人,给你工资加一级。
即墨大夫退下之后,齐威王又把阿城大夫叫上前来,你的名字我也不陌生啊,自从你治理阿城以来,经常有人夸奖你,后来我也派人去阿城视察了,这才知道你是个混蛋。你阿城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饱饭,可田地却荒芜没人种,以前赵国攻打甄城,你不去救援,魏国夺取薛城,你也不管不问。现在我才知道,敢情那些夸奖你的人,都是收了你的好处。来人呀把他给我扔到开水锅里去。看着阿城大夫在锅里挣扎,齐威王的怒气并没有消,他又把曾经夸奖过阿城大夫的一些官吏也一一扔到锅里。
经过这番整治之后,齐国人对这位大王都刮目相看,他说的话没有人不敢听。那齐威王也就开始真正发威了,他先是向西发兵攻打赵国魏国,夺回了甄城和薛城;又攻打魏国困住了魏惠王,让魏惠王割地求和。总之,之前从齐国身上得到好处的国家,现在都加倍还了回去。
从此以后诸侯们都重新认识了齐国,齐国二十多年没有受到其他国家的侵扰。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3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