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商怎么做?
一旦切入农产品电商这个领域,很多人将不好做、不赚钱,归咎于昂贵的物流和产品质量控制难,这种粗俗、表面的认知害了很多人,即便做了很多年电商,还是弄不明白本质问题。
其实,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合理的产品定价匹配追求原生态的客户群体。
首先讲几个客观因素,第一,农产品不可能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地里的庄稼不可能每个果子都是大小一致的,如果高度一致那就不是自然生长的果实。
第二,自然生长的庄稼需要漫长的周期,和适宜的气候和季节,还有不可控的天气、洪涝等自然因素干扰,所以不可能在二月长出西瓜、九月可摘樱桃、十二月吃到豇豆,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生长出来的,不能称作原生态农产品。
第三,原生态农产品对应的客户人群一定不是天天吃大棚蔬菜、求温饱的客户群体,而是生活品质有追求、财力充沛,并且对原生态农产品的生长过程有深刻了解和宽容的客户群体。
真正高质量的农产品是靠天吃饭的,人为过多干预了,品质也不一定好,也没有原来的味道,真正的农产品价格肯定高于大棚种植产品,也只有少数人能吃到。
所以某些农产品电商经营着天天喊物流价格降不下来,品控难以控制,实际上是为自己找个台阶下。
不值得大力提倡,通过媒体解决滞销只能解决单个地区、单次的滞销,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但《天天向上》节目组的本身的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他们也是在尽媒体力量来尝试解决问题。
农产品滞销的因素非常多,大多数情况下是盲目种植生产导致,一部分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还有一些地区是因为信誉差诈骗频发导致客商不敢来…
对滞销一定要核实后再进行报道、帮扶。如果只是局部的农产品滞销,大肆报道夸大,会让千万级的客商犹豫不敢入手,行情不稳,买家就会越少。最担心的就是片面夸大局部的难卖情况,扩散成大面积的真正滞销。
遇到农产品滞销,可以向当地农业部门求助,借助农超对接像一亩田这样的平台,快速消化库存,尽量减少损失。
从根本上减少大面积的农产品滞销,还需要村委牵头,成立有信誉成规模的合作社,接受农业部门和农业大数据的科学指导,有规划的控制生产规模,提前签署订单,用一部分农业订单,来稳保收入,减少损失。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3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