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SARS,我国旅行社如何应对?
摆在旅行社面前的三个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如何度过眼前难关,采取哪些必要的措施降低损失,如何生存下去?
①节约成本,减少开支
“节约成本,减少开支”是大多数旅行社采取的一项基本策略,也是最简单、直接而有效的措施,通过减薪、轮岗、轮休、裁员的办法节约成本,减少水、电费、电话费、办公用品、人员工资支出,有些则干脆歇业。
②利用业务优势,开展单项服务和户外运动,增加创收
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增加收入。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旅行社经营范围比较单一、狭窄,有些本属于旅行社经营范围的订房、租车、订票、会务等业务都被一些网络公司、资讯公司占领,一些旅行社则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了一些零敲碎打的业务,比如帮散客订房、订票、租车等,以期贴补一点收入。南宁市一些旅行社推出的非典时期“户外运动”:滑水、穿越、定向、远足、潜水、滑草、溯溪、拓展、飞行滑索、露营、定向越野、攀岩、溪降、溯溪、探洞等。旅游活动并不以组团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旅行社专业的服务,给一些爱好户外运动的客人提供咨询、指导。
③采用人力资源输出的办法增加员工收入
受“非典”冲击的行业较多,部分企业暂时不招外地打工而面临缺乏劳动力的困难,有些与“抗非”有关的药品、器械生产企业则出现生产高峰人手不足的情况,有些旅行社主动与这些企业联系为他们提供劳动力资源,如常州国旅与当地生产消毒药水的一家气雾剂公司联系,组织员工分批去该公司去灌装消毒药水、贴标签,劳动报酬加上公司的补贴却也不错。
④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其他资源,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来度过难关
旅行社是通过服务和信息来获取利润的,有些旅行社在长期的经营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料,对老年市场、学生市场、白领市场等各个细分市场有着很深的了解,旅行社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和刚进入本地市场的相应商家合作,比如和保健品公司一起开发老年市场,同图书文化公司一起开发青少年市场,同网络婚介礼仪公司合作开发联谊交友婚庆服务、帮助调查公司做调查、甚至做一些产品在本地区的总代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销售网络的作用。苏州一旅行社则同高科技农业企业合作开展网上卖蔬菜。
⑤调整淡旺季工作安排,将时间重新分配
业内人士都知道,每年11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之前都有一个相对的淡季,除了元旦、春节的一小部分团队之外,其他的日常开友主要依赖春、夏、秋和两个黄金周的旺季收入,每年的淡季主要做一些培训、年休、踩线的工作,旅行社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有旅游法规、景点介绍、旅游营销等。
⑥政策扶持,政府部门的救市行为,共度难关
旅游业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旅游业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行业,尤其是我国的旅行社业,面临“非典”损失极为惨重,如果政府不对旅行社业进行行业扶持,我国的旅行社要在短期内恢复到疫前的水平则需要很长的时间。可喜的是5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表示对民航、旅游、餐饮、商贸等爱影响较大的行业实行政策扶持,有些地区则采用减免政府性规费,缓收地方税收、短期贴息贷款和对旅行社的临时补贴。
二、如何采取措施为疫情过后旅游业的复苏做好准备工作?
① 巩固原有市场:“非典”使我们正常的经营不得不停下来,但是我们与客户的联系却不能中断,尽管现在上门拜访不太方便,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我们的客户进行沟通,定期不定期的将本地区乃至全国的“非典”疫情向客人通报,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及时将“非典”防治知识传递给客人,向计划出游而未成行的客人介绍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为疫后出游做好准备。因为,“老顾客”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② 开发旅游产品:一些旅行社主动和景区景点、饭店联系,了解接待情况,开发一些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策划一些新活动,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通过对“非典”疫情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估,分析哪些景点和地区在疫情过后仍然很难恢复人们的旅游信心,本次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则不适宜作为重点产品进行推出,一些自然山水为主的景点要比城市目的地吸引力要大,长时间远距离的线路没有短线近郊游抢手。旅行社在策划线路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规律。
③ 把握宣传时机:什么时间疫情将会全面控制住?旅行社选择什么时机出击?使得旅行社能在“非典”疫情过后最短的时间内启动旅游市场,而不至于下半年的旅游全军覆没。根据目前的局势“非典”必然会影响到今年的暑期,即使在七月份之前控制住,作为暑期限重头戏的师生旅游也很难恢复。笔者以为旅行社宜在疫情完全控制后展开宣传攻势,这个时间应以国家卫生和旅游主管部门取消旅游警戒之日为准。
④ 重树旅游信心:要想恢复旅行社的元气、重振旅游业,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现在整个旅游行业都面临一个唤起人们旅游信心的问题,旅游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宾馆、交通等旅游企业应团结一致,联合促销,策划一些大型的专题活动,营造一个“要健康,去旅游”的氛围,应将有限的宣传经费用在刀口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唤醒人们的旅游意识,调起人们的旅游味口,通过广告轰炸“憋着劲,攥着钱,达到终于可以出门旅游透口气” 的效果。
⑤ 调整企业战略:“非典”打乱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布署,所有的旅行社都有必要立即对下半的的经营战略作出调整,对原有的计划进行重新制定,营销重点应强调“安全”,旅行社将面临一个现实,疫后如果还是靠“价格战”来竞争那么旅行社经营情况必将是雪上加霜,谁都不会占到便宜。目前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出面建立一个价格协调节器机制,旅行社经不起低价折腾了,否则,国内旅游今年真的会彻底完蛋。
三、今后如何应对经营中的风险?
面对“非典”,我们的旅行社业显得芒然,不知所措,因为中国的旅行社从来没有碰到如此行业性的损失。中国旅行社业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给了旅游从业人员太多的顺境,掩盖了旅行社业经营中存在的具大风险,掩盖了旅游业大发展背后所存在的体制上机制上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建立旅游企业应对灾难、灾害、事故及其他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旅游主管部门加强立法,对旅游企业进行规范和指导;
其二,学术界应加快对旅游中存在的灾难、灾害、事故及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提供咨询和帮助;
第三,旅游企业应主动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相关的旅游险种;
第四,旅行社应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包括:
a) 旅行社应根据有关法规和企业经营中的实际情况制定面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程序;
b) 建立对导游、计调、主管及相关人员应付突发事件的培训工作;
c) 与保险公司合作,投保重大突发事件险种,转移风险;
d) 建立企业突发重大事件储备金;
e) 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社可涉足其他旅游业,如餐饮、宾馆、景点开发、交通等领域,甚至其他行业;规模较小的旅行社应在做组团、地接的同时,将订房、租车、票务、会务,开展散客业务,将之发展成独立的业务部门;
f) 建立旅行社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全新的网络技术,建立“一对一”的网上营销平台,这是旅行社最保宝贵的资源;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们相信,中国的旅行社业在经历“非典”考验之后,一定会更加理性地思考勤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特点的解决方案,建立并完善旅游应急保障机制;我们深信,经历市场磨练的中国旅行社一定会在挫折中求发展,认真地反思我们在体制方面的缺陷,锻炼出一批成熟的旅游职业经理人;我们坚信,中国旅游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谁能想到,2020年的开局,是一场蔓延全球的肺炎疫情。为防止疫情进一步爆发,各地人民只能留守家中,不少中小企业因此被迫歇业。而汽车行业也同样大受影响,原有计划被打乱,加上国内车市正处于寒冬期,这场疫情对中国汽车行业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这场疫情或许会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非典”的启示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人们回想起2003年被“非典”支配的恐惧,然而当年的汽车市场却呈现出了“非典型”的一面。
据乘联会数据,2001年至2005年,中国车市每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2003年更是直线飙升,销量同比增幅达到了70%。很显然,“非典”并未对2003年的中国车市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似乎还有促进作用。
那么到了2020年,这样的历史会重演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2003年汽车销量的飙升取决于中国当时的市场环境,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随后几年全国经济走上快车道。而当时的汽车市场,正是一片蓝海,全国汽车保有量仅为2400万辆。同时,当时的汽车市场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销量情况实际取决于产量的多少。反观2020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需求持续走低,车市前景仍然不乐观,因此想要实现03年的汽车销量暴涨显然不太可能。
然而与03年情况相同的是,受疫情影响,人们对公交车、出租车、客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需求大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购买私家车的意向,因此,到了疫情的后半段,国内汽车销量依然有望重回正轨。
汽车新零售成形
2003年非典疫情,最大的机遇可以说是电商行业的崛起,还间接带动了第三方支付、现代物流等行业。而此次的疫情,诸如网购蔬菜、在线问诊、买药送货上门、网课、在线办公等,已开始成为疫情期间的生活日常。
而对于重度依赖线下经营的传统汽车专营店及相关的汽车行业而言,新零售模式或已逐渐成形。新零售模式说到底其实就是线上购车的方式,受疫情影响,线下客流锐减,目前各大汽车品牌都推出了线上营销活动,比如线上展厅、VR看车、直播看车甚至是网上成交、上门试驾等等,让你足不出门就能完成选车到交车的整个过程。
线上卖车其实已并非新鲜事物,此前已有不少汽车零售商有过这方面的尝试,但受传统购车观念等方面的影响,线上卖车并没有多大成效。但此次疫情的爆发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认知、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线上购车将越来越受关注。
对汽车行业而言,从线下零售渠道的营销模式向新的网络经济模式转型,不仅能拓展线上平台和渠道、扩展客源,对于线上成交以及线上服务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线下交易目前看来依然是最保守最稳妥的方式,但随着新零售模式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未来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模式将会成为主流,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无疑更能稳住消费者买车的意欲。
健康需求打开新出路
新冠疫情之下,除了零售模式的转变,中国车企们似乎还在产品方面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吉利近日宣布先期投入3.7亿元人民币,启动具备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车”的研发工作。这款车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级产品。此外,吉利还将研发国内首个真正以“N95型口罩”为过滤标准的车载空调滤芯,打造吉利独有的G-CLEAN:吉利智能生态健康圈。将开发行业领先的IAPS智能空气净化系统,首批产品将率先装备在捐赠疫区的150辆吉利嘉际上。
广汽新能源也已累计投入5亿元进行相关产品功能研发,Aion系列产品配备了“太阳能自循环系统““AQS空气质量管理系统”“负离子绿净系统”“双层流热泵空调”等多项车内空气滤净技术。
WEY品牌也宣传了其配备的?“智能生态森林防护空调”,其中搭载的HEPA滤芯对直径0.3微米及以上的颗粒物过滤效果可达99.97%,堪比N95型口罩。
事实上,车内健康生态一直是汽车研发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空气质量严重下降,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加重视,而这一次疫情则是放大了该层面的重要性。
对于国产车来讲,“同质化”仍然是个难以突破的关口,而此次疫情中更受关注的“健康”话题,无疑成了中国车企们新的出路,这将是中国汽车行业在健康安全产品领域发展的一个新突破。
疫情之下,眼前一片哀鸿,但其实也是危机与契机并存,对于那些积极求变的车企而言,疫情的爆发,只是一剂催化剂而已。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54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