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二经济类
一、互联网金融,挤尽泡沫便是春天
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不断曝出的风险事件,更是让大家谈虎色变,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P2P圈钱、跑路”的代称。
监管的不断升级,另一种观点开始出现,即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或将“步入冬天”。持此论者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日子举步维艰,筹钱越来越艰难。然而,这一观点错误理解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政府对这一行业的整治更不是所谓“打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互联网金融,核心词就是“规范发展”。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规范是前提,发展是根本。
事实上,扫描一下行业现状就能看到,一些平台倒掉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融资并未遇冷。平安陆金所、苏宁金服等几家互联网企业先后宣布获得巨额融资。蚂蚁金服也宣布完成B轮融资45亿美元,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可见,互联网金融平台仍被市场认同,并到了发展壮大的阶段,远非有些人所说的“步入冬天”。
与其说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冷,不如说,这一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领域的补充,特点在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网上银行、小微贷款、保险、股权众筹等,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在这些领域内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空间非常大。一些互联网平台恰恰是把住了金融创新的脉搏,才得以准确捕捉市场机遇。未来,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实力薄弱的平台将会出局。不创新、不转型就有被淘汰的风险,而优胜劣汰正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成长的必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提供了可以发挥重要服务的机遇。服务于供给侧改革大局,互联网可以使得金融更好地联通工商领域、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譬如,通过大数据支持,能够帮助生产者进行有效的供给,精准地匹配需求,对消化库存和产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一些小微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往往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互联网金融则可以为这些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实现金融资产和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从而满足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而在支持“三农”投资、精准扶贫等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互联网不会颠覆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补充。政府在监管从严的背景下,不能忽视对互联网金融的扶持。监管从严不意味着增设不必要的门槛,简政放权扶持小微企业成长的政策也不会变。服务大局,助力经济转型,普惠民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正途。行业整治,不意味着寒冬的到来,恰恰意味着属于互联网金融的春天才真正开始。
二、我所理解的“中国制造”
我所理解的“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有形的商品,更应该包括无形的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的商品凭借品质、价格与服务赢得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然而。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大国,却在当前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着明显的逆差。一方面,美剧、韩剧和外国文明与习俗大量外国文化涌入中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年轻一代。比如追看美剧韩剧正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全球化正成为一种现实。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优秀文化却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走向世界。世界对中国,特别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了解依然落后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发展的成果与其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明显不匹配。正像商品有进口和出口一样,单纯的文化进口,而且是逆差巨大的文化进口,不能也不应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是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的。”所以,我认为今天的中国制造,不应该仅仅是有形的商品,更应该包括无形的文化。
当然,在我看来,文化上的“中国制造”应当是一种创造基础上的文明成果展示与文明对话。一方面,作为文化输出的形式,文化上的“中国制造”是将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向世界展示与交流,而非单纯为了输出而输出。中国制造商品的成功,是满足了各国人民的物质需求,中国制造的文化产品,也必须能够符合各国人民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说这种文化输出要体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赴美志愿者汉语教师小琼之所以给她的美国学生乃至美国“街坊邻居”留下深刻印象,获得了“我们觉得她是最好的’中国制造’赞誉,根本原因在于通过个人的民间文化交流,她让普通美国人了解了普通中国人生活,更在价值观念的碰撞中让普通美国人相识到中国人有与其相识的价值观,重视家庭。小琼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普通人,传授了知识,传播了文明,更获得了普通美国人的认可与友谊。她是当之无愧的最好的’中国制造’,这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积极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作为文化输出的形式,文化上的“中国制造”应当是能够全面正确反映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以媚俗媚外的方式对外制造输出。
中国制造的商品是物美价廉的保证,有悠久历史祭奠的文化上的中国制造也应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品质保证。文化的中国制造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展,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避免一种文化沙文主义避免文化交流输出走向极端。各国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都有一个从过蒙昧到文明到过程,普适价值到存在,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所以,文化交流输出要避免走向极端,一方面,避免崇洋媚外,另一方面,避免妄自尊大。求同存异才能实现交流。
其次,开放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原则,要输入与输出并重。交流才能发展,才能取长补短。中国制造的经验就是对外开发,学习国际先进经验,面对真实的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样的思路也适用于文化上的中国制造。
最后,文化产品的输出要依靠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个人是一国最生动的“文化名片”,是有温度是文化产品,作为个人要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企业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力量,正是借助企业的力量广灵剪纸远销海外,传播了中国文化。国家要积极推动文化的中国制造,通过政策的扶持鼓励中国文化输出交流,即鼓励发展,也避免糟粕。
我所理解的“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有形的商品,更应该包括无形的文化。文化的中国制造的价值甚至更为重要,文化输出是一个国家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文明发展阶段的体现,而文化输出的载体正是文化的中国制造。
杭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乡村振兴 贵在法治详细文章在博学教育哪里发?
楼主算问对人了,我就是看着这本书才摆脱了申论套在我头上的紧箍咒,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用,书上不像其他书上那么多废话,都是直奔主题,省时惜墨,看起来也快,你要是把这本书看书了,里面的方法掌握了,你申论至少考60分以上。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乡村振兴战略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让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今年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建设法治乡村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完善立法让法治乡村有法可依。“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立法质量,解决“三农”法律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的难题。目前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两权”抵押、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及农村“三变”改革的推行,应适时实现从宏观政策指导和授权试点上升为法律细则操作和普遍适用。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做好立法调研和充分论证,使立法准确反映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兼顾与协调利益关系,真正做到以良法引领和规范乡村有序发展。
实现惠农让法治乡村掷地有声。法律的有效治理不仅仅追求“定纷止争”的维稳目标,而要以依法维权树立法律权威,获得全民自觉守法的治理状态。“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彻底消除乡村“法律盲区”,让法律在乡村家喻户晓、有效实施。平等对待村民权利,及时清理违背法律的村规民约。积极维护村民权益,依法撤销违反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行为或者决定。优化普法机制,将法律文本“交”给农民转换为将法律知识“教”给农民,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和维权能力。
移风易俗让法治乡村深入人心。法律的有效治理不仅要使社会群体受到约束或者规制,而且要使全社会移风易俗、全民信仰法律,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基础。所以,培育法治文化,是巩固乡村有效治理的必由之路。法治保障人权,剔除神权。人的生命健康靠科学锻炼和医疗保障,不是靠神灵护佑。财富靠合法途径获得,不是神灵所赐。要依法破除乡村封建迷信活动、依法惩处乡村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意见》要求,“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以案释法教育群众,厚植法治文化的群众基础。
法律的良好治理效果是将法律的行为强制转化为社会群体的行为自觉,促使法律规则潜移默化为公序良俗的法治文化。婚姻靠平等、自由、法治建立,不以钱财为成立条件,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贵在法治。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访问:公务员考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5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