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蔬菜价格为什么会上涨?

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因素:

蔬菜价格为什么会上涨?

需求增加:随着全球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蔬菜由于富含营养,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食品选择。因此,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蔬菜价格上涨。

1.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蔬菜的生长和收成。如果出现了干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蔬菜生产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供应减少,价格上涨。

2.成本上升:随着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蔬菜生产的成本也会增加。如果生产成本上升,那么农民可能会增加售价,从而使蔬菜价格上涨。

3.政策因素:某些政策可能会影响蔬菜价格。例如,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鼓励生物燃料生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从而间接影响蔬菜价格。

相比之下,肉类价格上涨的原因可能包括:饲料价格上升、养殖成本上升、疾病爆发、气候灾害等因素。

总的来说,蔬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复杂,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自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了持续的高温状态。

多地温度先后突破了历史纪录,像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陕西、山东、江苏等6月份的气温均达到了历史同期最高,即便有些地区下了雨,温度却也不见降低。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截至8月15日,本轮高温天气已经持续了有60多天。

而根据监测评估,自今年6月13日至今,区域性高温事件的综合强度已达到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

8月立秋后,北方部分地区的早晚总算有了一丝丝的秋意,但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是“烧烤模式”,并且近期中央气象台还多次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

持续的高温干旱,使人开始担忧两件事:

一是当前正值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像玉米、大豆、水稻等正是产量的关键形成期,那么持续的高温会不会对农作物长势及产量产生影响呢?

二是高温干旱的天气对蔬菜会有哪些影响,进而是否会引发粮价及菜价的大幅上涨?

首先粮食方面,根据应急管理部消息,截至8月16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6省约有78.3万人次因旱灾需要生活救助,而农作物的受灾面积达到了1764万亩,根据农业农村部此前的数据显示,今年秋粮的种植面积超过13亿亩。

目前南方的水稻进入了成长的关键期,对温度及水分比较敏感,而高温叠加干旱可能会影响后期的结实率,对部分秋粮产量形成威胁。

而大家更为收藏玉米。

南方部分地区因持续的高温干旱,玉米有减产的迹象,不过春玉米总体占比不大,玉米的主要产量还要看东北。

东北玉米产量约占到全国玉米产量的4成以上,与南方的高温干旱不同,东北面临的是湿涝。

6月份以来,东北暴雨不断,辽宁、吉林部分地区的低洼地带内涝比较严重,可能会使玉米减产及上市延迟。

再来看蔬菜方面,我国蔬菜种植主要是两大区域,一个是以河南、湖北、湖南为代表的中南地区,另一个则是以山东为代表的华东地区。

而从产量上来看,山东是我国的蔬菜大省,其蔬菜产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约占到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2%;其次是河南,蔬菜产量约占到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0%左右。

但可以看出,我国蔬菜种植大部分位于南方地区,因此高温干旱的天气对蔬菜生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自小暑后,南方多地气温持续上升,武汉等地区受影响较大。

一方面是影响了叶菜的生长,由于气温过高,蔬菜生长速度变慢;另一方面则影响运输,高温作业下也增加了运输难度,因此菜价也出现了上涨。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8月12日至8月18日这一周,全国286家产销地批发市场19种蔬菜的平均价格为3.96元/公斤,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略有上涨。

那么,随着高温的持续,会引发粮价及菜价的大幅上涨吗?

对于这个担忧,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从整体来看,受灾区域的占比还是比较小的,对于秋粮整体丰收影响有限,蔬菜也影响有限。

一方面,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不仅产量高,而且库存也高,即便有部分地区出现减产,对整体市场影响较小。

而未来玉米的收藏重点则是新玉米延迟上市后,可能会对市场情绪有一些影响,进而产生一些波动。

另一方面,我国蔬菜有着明显的季节性需求,“南菜北运”的需求旺季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距离当前还有一段时间,并且蔬菜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后续随着气温下降,蔬菜生长速度恢复,这个节奏很快就会调整过来。

此外,8月以来,国家针对受灾地区多次部署,下发农业生产救灾资金,以及派出多个工作组及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指导推进抗灾保丰收关键措施落实,以减轻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经过两年多的“保供稳价”,市场的供需平衡已基本恢复,而我国在“保供稳价”方面也有了更多的经验,因此粮价、菜价可能呈现阶段性的小幅波动,但是大涨的几率很小了。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6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