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资讯 >

大米价格行情走势是怎样的?

近期全国大米均价在2.6-3元/斤左右,不同品种、地区的价格会有差异。

大米价格行情走势是怎样的?

天津市西青区当城蔬菜批发市场均价为2.9元/斤;石家庄桥西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均价为2.5元/斤;河北秦皇岛海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均价为2..45元/斤;

山西晋城绿欣农产品批发市场均价在2.9元/斤;呼和浩特市东瓦窑批发市场均价为3.25元/斤;安徽砀山农产品中心惠丰批发市场均价为2.5元/斤;北京顺鑫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均价为2.45元/斤。

3月份以来,我国大米价格保持稳定,市场供应平稳。另外,我国的粮食供应非常充足,根本不存在粮食短缺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19年稻谷产量达到了2.096亿吨,而老百姓的实际消费总量在1.981亿吨,预计在2020年市场的稻谷供应量为2.113亿吨,不过需求量预计在2.064亿吨,意味着还有0.049亿吨的结余。

而大米的库存量则是为2.0395亿吨,可以说粮食的种植产量比消费量要大,价格是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因为供应非常充足。疫情期间,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粮价的影响也是十分有限的。

当前的菜价比肉价低,原因之一是什么?

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定,比如冬天下雪死了很多菜,菜价立马涨价

这次菜价的大幅度上涨主要是由于气候原因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无论是蔬菜的生产和运输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各类成本也在大幅度增加,因此菜价也在大幅度的上涨,其次就是现在距离过年已经不到一个月了,人们对于各类菜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供应却由于气候变少了一些,因此只能用提高售价来应对,毕竟每到新年各类菜品都是涨价销售的嘛!

种地种菜的人少了,这个社会再这样两极分化严重的话,做低端行业的会越来越少!

菜市场的蔬菜价格并不低,为什么农民却说种菜不赚钱?原因有4点

城里人去市场上买菜的时候,总会抱怨今天的菜价又涨了,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有些蔬菜的价格高的离谱,比卖猪肉吃还贵,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不明真相的城里人会觉得做农民真好,随便种点菜都有不少收入了,但是,真相果真如此吗?其实,在高菜价的背后,农民朋友却有苦难言,说种菜不赚钱。那么,哪些原因导致了菜价的上涨呢?

1、菜贩子赚钱

很多农民都是专门搞蔬菜种植的,对于他们来说,没这个时间和精力去买菜,一般都是有菜贩子上门收购蔬菜的,菜贩子的收购价格普遍偏低,等菜贩子将蔬菜卖到菜市场的时候,蔬菜的价格就高了不少,毕竟菜贩子总要赚钱的。所以,这些蔬菜的价格在农民手里并不高。

2、天灾影响

天有不测风云,所以自然灾害来了,挡都挡不住。不少农民朋友种植的蔬菜会因为天灾的原因而导致产量锐减,蔬菜的量变少了,价格自然会上涨,所以每当有自然灾害的时候,蔬菜的价格都会涨。但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因为天灾而损失惨重。

3、运输成本高

现在的物流运输业很发达,南方的蔬菜可以卖到北方,北方的蔬菜也可以卖到南方,地区跨度越大,运输成本就越高,所以相应的菜价也会高。另外,一些农民种的蔬菜没有来收购,只能自己租辆车运出去卖,即使卖的价格贵一些,可能刨去运输成本,也没剩多少钱了。

4、市场需求量大

当市场对某种蔬菜的需求量比较大时,那么,这种蔬菜的价格会比较高,甚至会随着供给量的减少,价格会一直上涨。很多农民朋友都喜欢跟风,如果这种蔬菜价格卖得好,来年会有很多人种这种蔬菜。

总的来说,导致高菜价的原因有很多,农民朋友不想背黑锅。笔者在此建议农民朋友不要盲目种植某一种蔬菜,当供给量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量时,这种蔬菜的价格会很低,甚至都卖不掉,所以还是不要跟风。

近期,国内多地出现“菜比肉贵”现象。在同一个超市,出现了一斤菠菜的钱可以买两斤猪肉或三斤鸡肉的情况,成为很多网友关注的一个热点。

据报道,本轮涨价最贵时每斤菠菜价格高达17.6元。而在今年4月,一则“农民夫妻一车千斤菠菜卖了15元”的短视频却在网络刷屏。彼时,究其原因,是个别品种农产品滞销关乎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等因素,暂时生产过剩。仅过了半年时间,同一种菜品价格竟有如此大的变化,虽是区域性个例,但依然值得人思考。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天一摄

就事论事,当前的“菜比肉贵”,原因之一是生猪价格周期性下跌遭遇蔬菜供应短暂性不畅。一方面,不良天气对菜价的影响有短暂的滞后性。由于前期连续阴雨,很多主产地发生涝灾,导致产量缩减,采摘不便、运输成本增高,终端价格普涨。另一方面,今年1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回落。10月份第2周集贸市场猪肉均价为每斤10.5元,比1月份下降60.8%,很多地方甚至不到8元。

菜价比肉价低,这是国内很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蔬菜普遍比肉贵。近年来,我国部分蔬菜在特定时段里价格也比肉贵,一些高端品种常年比肉贵。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高度市场化,价格波动频繁,以天计并不夸张。与生猪、肉鸡等规模养殖业相比,蔬菜生产易受季节因素和极端天气影响,因短暂的供应减少造成价格上涨并不奇怪。

生猪和蔬菜各有其价格规律。随着生猪价格的下跌,全国养猪场户亏损面达76.7%。而部分蔬菜价格变高的背后,则是短暂上涨的生产流通成本。对此,也无须过虑,高菜价会促使蔬菜供应增加,低肉价已挤出落后的养殖产能。蔬菜生产周期短、产能恢复特别快,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对区域和品种的引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地方菜价已在下降。有关部门已发布生猪产能过剩预警,鼓励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顺势出栏肥猪,使产能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菜比肉贵”之下,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不同蔬菜的涨幅不同、差距显著。以菠菜为代表的绿叶菜价格能涨数倍,同时,也有很多蔬菜特别是耐储运类的价格几乎原地不动。二是不同城市的涨幅不同,有的城市菠菜一斤15元,有的城市七八元,还有的四五元就能买到。这启示我们,蔬菜保供稳价,要紧盯百姓生活最常见的当家菜,以北方大中城市的冷季时段为重点。

菜价波动的背后,是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曾几何时,北方城市冬季吃菜难、选择少。随着蔬菜大棚的兴起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产业多次转型,种类不断丰富,布局和流通逐步优化。总体看,我国蔬菜供应有充分保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并遥遥领先。相比别的国家,中国人可以用很低的价格吃上种类更丰富的蔬菜。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天一摄

虽然我国蔬菜产业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但近年来自身也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相比粮食,蔬菜生产机械化率依然较低,从种到收比较费工费时。随着城镇化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且薪资上升,土地流转费用上涨,这都是刚性成本。加之消费者需求日益高端化,新奇特优品种比例扩大。所以,近年来蔬菜价格总体呈稳中略升态势。

“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关乎千家万户,让每个老百姓吃得好、吃得放心,不是件容易的事,却是件必须做好的事。总体看,既要考虑市民需求,实现调得进、供得上、不断档,又要关注农民增收,真正实现“囤菜于田”“存肉于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ews/1_65797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