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农资 >

拜求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地或地理知识

吴国是中国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无锡一带。吴国的开始不明,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建立吴国。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可考证。到春秋时期为止,吴国是中原边上的一个不重要的小国,有可能吴国到春秋时刚刚开始使用从中原引入的君主制度。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也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令伍子胥自杀,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前473年,夫差兵败而逃,被围困在秦馀杭山(今天苏州南阳山),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准,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拜求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地或地理知识

国君

以下是历史上知名的吴国国君:

寿梦

诸樊

馀祭

馀昧

州于(吴王僚)

阖闾(公子光)

夫差

五代十国的吴国的历史是怎样的?起止年代是多久?

1. 文言文的历史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1919年“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是我国的重要文化。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 一字千金 文言文 答案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 文言文的历史

不对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但区别于“白话文”。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次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4. 翻译一个字(文言文)

◎ 备备 bèi〈形〉(1) (形声。

从人,备( 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2) 同本义 [cautious]事戒不虞曰知备。

——《大戴礼记·小辨》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

——《国语·周语》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汉书·史丹传》(3) 又如:傥荡不备(行为无拘无束,不谨慎)(4) 完备;齐备 [plete]备,具也。

——《广雅·释诂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前人之述备矣。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请备述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5) 又如:德才兼备;完备(齐备)(6) 通“惫”。

疲乏;困顿 [dog-tired;very tired]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商君书·靳令》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

——《吕氏春秋·慎人》词性变化◎ 备备 bèi〈动〉(1) 准备;预备 [prepare]宗人举兽尾告备。——《仪礼·特牲馈食礼》备物以将形。

——《庄子·庚桑楚》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2) 又如:备马;备他充饥;备办;备课(3) 防备;戒备 [guard against]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虚实》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4) 又如:守备(防守戒备);备水(防备水患);备灾;备患(防备祸患)(5) 储备 [store]而设法备贮弹药。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6) 又如:备料;备藏(收藏)(7) 提供或装备 [有用的或必需的设施] [be equipped with]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8) 又如:所需各种农业机械无一不备;备榜(张榜;出榜)(9) 凑数;充数 [simply fill the post;make up the number]吾尝备位将相。

——《汉书·萧望之传》(10) 又如: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备员(凑数,充数)(11) 守备 [perform garrison duty]。如:备伍;备守(守备之器用);备边;备卫◎ 备备 bèi〈名〉(1) 设备;设施 [equipment;facilities]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五蠹》(2) 又论世之事,因为之备。(3) 又如:军备;装备◎ 备备 bèi〈副〉全部;完全;尽 [pletely;entirely]农事备收。

——《礼记·月令》诸侯备闻此言。——《左传·成公十三年》备极欢洽。

——《广东军务记》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5. 帮帮忙,找一点汉字的历史的资料~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

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两千个左右。

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

比如出外田猎,设祭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

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

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上古的奴隶青铜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

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止”:■、■、■ (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

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甲骨文■(册),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甲骨文■(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

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

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

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

这样的洋洋大现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

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

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缪篆■(楚)、■(王)。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

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品。

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

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掾,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

“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

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

6. 通篇只有一个字的古文,你造吗

是通篇只有一个读音的古文吧,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 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施氏食狮史》

原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不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去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7. 文言文的发展历史

文言文的发展历史: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8. 一字之师文言文翻译20字

一字之师文言文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于是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原文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902~937)五代时十国之一。淮西(今属安徽)杨行密所建,号杨吴。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吴天祚三年(937)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6年。起初杨吴仅有淮南(江淮之间的地区),后占有江西。

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907~978)中国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自西纪895年立国至978年归宋,共立国84年,三世五王。都杭州(今属浙江)。盛时疆域13州,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钱镠是军阀董昌部将。

唐光启三年(887),董昌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刺史,从此钱镠独据一方。乾宁三年(896),钱镠灭董昌,得越州。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越州军号)两军节度使,仍治杭州。钱镠遂据有浙江东、西二道。天复二年(902),唐封他为越王。开平元年(907)后梁又封他为吴越王。吴越比相邻的吴(后为南唐取代)弱小,故钱镠及其子孙皆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借以牵制吴或南唐。但有时也自立。 后唐长兴三年(932)钱镠卒,子钱元瓘(887~941)继位。后晋天福五年(940),元瓘遣大军入闽,遭到巨大损失。六年,元瓘卒,子钱弘佐(一作钱佐,928~947)立。开运三年(946),吴越再次遣兵入闽,得福州。次年,弘佐卒,弟钱弘倧立,同年十二月三十日(948年2月12日)将校废弘倧,立其弟钱弘俶(即钱俶,929~988)。开宝八年(975),宋灭南唐,吴越面临危机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钱俶入朝。三年,再次入朝,尽献所据土地,全家迁汴京。吴越亡。

吴越自钱镠晚年与吴通和以后,除两度遣兵入闽外,并无重大战争。在十国中,是比较安定的地区。钱镠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主管水利事业,专管治河筑堤,发展了太湖一带的圩田。通过这些措施,使境内农业生产获得发展。吴越境内的手工业丝织、造纸,特别是陶瓷,都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秘色青瓷制作精美,闻名于世。当时,由于陆道交通为战火阻塞,吴越常由海道与中原以及契丹贸易,与大食、日本也有贸易往来。杭州成为两浙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州,是吴越重要的贸易港口。但是钱镠、钱元瓘父子都十分奢侈,营建宫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赋税繁苛,身丁税重。当时封建经济虽有发展,但人民生活仍十分困苦。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17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