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农资 >

乳山的经济

乳山201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1.3亿元。

乳山的经济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4.5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92.1亿元,增长13.7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174.74亿元,增长13.7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4.6亿元,增长13.7%。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7.65%、59.79%、32.5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6026元,增长11.39%。

全年财政总收入25.39亿元,增长16.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29亿元,增长10.1%。

金融机构期末存款余额182.49亿元,增长30.18%;期末贷款余额136亿元,增加38.75%;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21.2亿元,增长17.88%

乳山的基础设施建设在201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190.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其中,城镇以上投资137.28亿元,增长28.9%;城镇以下投资52.85亿元,增长13.9%。

建筑企业完成建筑施工产值34.31亿元,增长37.7%;竣工产值28.86亿元,增长36.8%;实现工程结算收入33.8亿元,增长40.1%;实现利税4.8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3.19亿元。

乳山市种植业主要以粮油、果品、桑蚕生产为主,为山东省重要的粮油、桑蚕生产基地和果品大市。

年粮食产量25万吨左右,花生总产6万多吨;拥有各类果园面积26万亩,年果品总产25万吨,盛产苹果、梨、桃、樱桃、板栗等;桑蚕生产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中国丝绸生产发祥地之一。

乳山2011年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粮食总产量26.97万吨,增长3.4%。

果品总产量35.43万吨,增长36.2%。

蔬菜总产量40.62万吨,增长7.8%。

蚕茧总产量472吨,增长1.5%。

肉类总产量2.65万吨,增长6.6%。

水产品总产量36万吨,增长1.3%。

全年造林180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4.8%。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3.16万千瓦。

农村用电量2.13亿千瓦小时,增长3.2%。

全市化肥使用量(折纯)3.52万吨,增长5.3%。

乳山实施“工业立市”战略。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6.02亿元,同比增长18.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0.64亿元,增长14.4%;主营业务收入720.89亿元,增长15.77%;利税43.31亿元,增长10.44%,利润27.11亿元,增长8.76%。

工业用电量44082万度,增长8.55%。

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36203万度,增长9.7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48.92%,提高33.3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4.09%。

造船公司、恒邦化工、华隆公司、双连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步入发展新阶段,纳税过千万元企业34家。

2011年工业增加值1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8.98亿元,增长23.2%。

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97.22亿元,增长19.5%;实现利税总额27.75亿元,增长11.8%;实现利润总额18.65亿元,增长10.1%;产品销售率99.1%,上升1.5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4.5%。

2011年乳山市各类学校在校生6.22万人,比2010年减少5300人。

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演出场所8处,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

拥有卫生机构105所,床位260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585人。

乳山市2010年中小学在校学生4.51万人,有高等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高级技工学校1所,普通高中6所,初中20所,小学20所。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20万册;档案馆1个,文学馆1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

乳山市劳动领域各项改革,2010年,市场就业保障机制完善,市属以上单位年末从业人员4万人,比上年减少5.66%。

职工工资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835元,增长11.4%。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193元,增长8.76%;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386元,增长10.8%;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8115元,增长9.66%。

乳山市社会福利事业中有敬老院14处,床位3200张,收养老人1050人。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2011年末有67438名企业职工、13003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5998名离退休职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全年为离退休职工发放离退休费4.31亿元。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4万人,城镇大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8.8万人,参合率100%。

乳山市2010年公路通车里程1659.1千米;完成货运量580.6万吨,比上年增长26.72%;完成货运周转量77947万吨千米,增长26.95%;完成客运量700万人,增长25.22%;完成客运周转量53432万人千米,增长27.22%;港口吞吐量完成21万吨,增长11%。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8亿元,增长5.98%。

年末固定电话户数15.95万户,下降4.3%;移动电话27.08万户,增长13.1%;小灵通用户3.57万户,下降37.9%;宽带上网用户4.27万户,增长33.85%。

2010年乳山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电视台1座,乳山市有线电视安装21.2万户,其中,市区安装3.9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控制人口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3.67‰,连续第13年负增长。

卫生保健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各类卫生机构106个,床位2733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00人。

卫生防疫、监督工作加强,各类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和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一、分类目的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科学界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全面准确反映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制定本分类。二、分类范围

本分类规定的农业及相关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以及产品为农林牧渔业所用、直接使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和依托农林牧渔业资源所衍生出来的二三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环节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具体范围确定为农林牧渔业、食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工与制造、非食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工与制造、农林牧渔业生产资料制造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品流通服务、农林牧渔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农林牧渔业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服务、农林牧渔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农林牧渔业休闲观光与农业农村管理服务、其他支持服务等10个大类。三、编制原则

(一)以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为依据。本分类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指导,科学反映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确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基本范围。

(二)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基础。本分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根据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将行业分类中相关的类别重新组合,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农业及相关产业特征相关活动的再分类。

(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本分类立足于现有统计工作基础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统筹考虑行业的全面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涵盖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涉及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全部内容。

(四)以相关国际国内分类为参考。本分类在充分考虑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特点和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借鉴部分发达国家农业及相关产业和国内文化、旅游及林业等派生产业统计分类的原则与方法。四、分类结构和编码

本分类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农业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分别用阿拉伯数字编码表示。第一层为大类,用2位数字表示,共有10个大类;第二层为中类,用3位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共有61个中类;第三层为小类,用4位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共有215个小类。

本分类代码结构:

五、有关说明

(一)本分类01大类“农林牧渔业”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A门类(农、林、牧、渔业)一致,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核心领域,本分类02至10大类为农业及相关产业相关领域。

(二)本分类建立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对应关系。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仅部分活动属于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所对应的行业代码用“*”做标记。

(三)本分类在“说明”栏中,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各小类的范围作了说明。

(四)本分类对应《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具体范围和说明,参见《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六、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表

代码名称说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及名称(2017)大类中类小类01 农林牧渔业 011农业生产 0111谷物种植 指以收获籽实为主的农作物的种植,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作为饲料和工业原料的谷物的种植0111 稻谷种植

0112 小麦种植

0113 玉米种植

0119 其他谷物种植 0112薯类、豆类和油料种植 指对薯类、豆类以及油?

法律分析: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法律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具体要求有: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土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有关规定。

二、水资源有保障,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标准,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三、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

四、具备建设所必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骨干基础设施。

五、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性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20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