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农资 >

乔魁多是什么职业

乔魁多

乔魁多是什么职业

乔魁多,高粱专家,1911年6月1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育成多个高产高粱品种和杂交种在生产上推广。主持撰写《中国高粱栽培学》、《中国高粱品种志》等专著,为发展我国高粱生产做出了贡献

中文名:乔魁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海城

出生日期:1911年6月16日

职业:高粱专家

毕业院校:奉天农业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高粱品种志》《中国高粱栽培学》

性别:男

简介

乔魁多1911年6月16日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大甘河畔。1924年到海城县第一高小读书,1927年就读于海城县中学。中小学期间,在颇有学识和社会名望的外祖父及大舅父的熏陶下,他系统地接受过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树立起求学问、讲礼仪、图报国的信念。1931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报考了免交学费的营口新制师范学校,回乡作小学教员。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被奉天农业大学录取,并靠公费读完大学。

生平

大学毕业后,他到奉天省立海城农科国民高等学校任教。他边教书边开始初期的高粱品种改良研究。他发动学生广泛搜集高粱地方品种,采用单株选择分系测产、混合留种的办法,在1942年从400多个大白壳高粱的穗行中选得茎杆坚韧、抗倒伏、耐水淹、产量高、食味好的一个新品种,分发给农户种植。直至1948年这个品种在海城沿河地区还有栽培,群众称之为“小白壳高粱”。品种改良的初始成功,使他对高粱的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944年,日满统治者在东北教育界大肆搜捕有反满抗日思想的中国教师,在奉天农业大学岩诚鹿十郎教授的保护下,乔魁多幸免于难,来到奉天省实业厅和辽中县实业厅任技士。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失业了。为谋生计,1946年春他辗转于沈阳、长春担任中学生物教员。1947年他远程徒步回到家乡,此时,他一贫如洗,依靠亲友接济的一间草房和几亩薄地度日。

中国***领导的土地改革,如一声春雷——给中国农村大地恢复了生机,也给乔魁多带来了希望。他被定为贫农成分,分得了土地,参加了农会。1948年初,经农会推荐到辽南行署举办的辽海鞍教师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被调至辽宁省熊岳农业试验站任农业技师,主持高粱研究工作。当时,研究人员奇缺,工作十分劳累,1950年冬终因以往动荡生活的摧残患了严重的心脏病。病疼缠身、妻弱子小,处境极端困难。熊岳试验站党组织立即将乔魁多送到鞍山汤岗子疗养院治疗。1952年夏病愈出院后他怀着报答***大恩大德的激情,又起早贪黑地忙碌于高粱试验地里。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从此,他始终以中共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农业科学研究战线上勤奋耕耘。

1960年,他被调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直到1985年,先后担任过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他一面组织全所的科学研究工作,一面主持高粱育种、栽培和品种资源研究的国家和省重点课题。72岁时,他筹备组建了全国高粱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被任命为名誉所长。他还兼任历届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组成员,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辽宁农业科学》编委会委员等职。

荣誉

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各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简历

1911年6月16日,出生于奉天省海城县大河铺村(现辽宁省海城市东四镇大甘村)。

1926年12月,毕业于海城县第一高等小学。

1931年12月,毕业于海城县中学。

1934年12月,毕业于营口新制师范学校。

1938年12月,毕业于奉天农业大学农学系。

1939年—1944年,任奉天省立海城农科国民高等学校教员。

1944年—1945年,任奉天省实业厅、辽中县实业科技士。

1946年,任沈阳、长春青年复学就业铺导处及中学进修班教员。

1948年5月,结业于中共辽南行署辽海鞍教师研究班。

1948年5月年—1960年3月,任辽宁省熊岳农业科学试验所农业技师、研究室主任。

1960年3月年—1985年,任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作物育种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高粱研究所名誉所长,高级农艺师、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作物学会和沈阳市作物学会副理事长。

1985年,离休。

主要论著

1乔魁多.不同类型高粱开花习性的初步观察.辽宁农业科学,1963,(3):27—28.

2乔魁多.辽宁高粱品种分布情况和因地制宜地选用高粱品种的经验.中国农报,1963,(4):26—30.

3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上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5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6乔魁多,王富德.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91—201.

7乔魁多主编.辽宁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目录·沈阳:新农业杂志出版社,1985.

8乔魁多主编.中国高粱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育成多个高产品种和杂交种

40年代

早在本世纪40年代,他就改良成功称为小白壳的高粱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50年代初

50年代初,他和育种课题组的同志们一起,利用广泛搜集的辽南高粱地方品种作材料进行系统选育。先后从“盖县小黄壳”中经一次单株选择育成“熊岳253”,从“盖县早黑壳”中经连续混合选择育成“熊岳334”。从“辽阳早黑壳”中经混合选择育成“熊岳360”,分别于1957年和1962年由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认为推广品种。其中“熊岳253”比地方品种平均增产20%,推广面积累计达1500万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改良品种,也是杂交高粱推广前辽宁省的主栽品种,在甘肃、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也有广泛种植。“熊岳334”和“熊岳360”也比地方品种增产10%以上。

勤于实践

在品种选育目标上,乔魁多强调生态适应性,主张为不同的生态地区选育不同类型的品种。在性状选择上,他重视综合表现,主张一个品种应兼具丰产、抗病虫、品质优良和经济实用等特点。他勤于实践,反复观察、精心比较,对品种的优劣有着深刻的洞察力。1970年春,他在海南岛山西南繁育种队的试验地里,逐区逐行地观察各种高粱试验材料。当走到一个杂交种小区前时,绕着这两个5米行长的小区转来转去。从穗到叶,从茎到根,边看边测数据,边琢磨,足有半个小时之久,神情异常集中。接着,他询问了该杂交种的父本系谱,并且认真地观察了父本系的表现。他指出该父本系是个很有价值的恢复系,希望在辽宁推广这个杂交种,这便是后来在辽宁西部广泛种植的“晋杂1号”。这个恢复系也是全国最著名的恢复系之一——“晋辐1号”。他从未向别人提起过此事,每当别人谈到时,总是报以淡淡的微笑。为解决辽宁省麦、油下茬夏种粮食的问题,他60余岁时仍亲自去昌图县金家科研基地蹲点,与基地同志一起选育出“金杂3号”早熟高粱杂交种和“117A”雄性不育系,对发展夏播粮食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在选育方法上,他十分注意吸收先进技术和选择新试材,以不断提高育种水平,1965年他赴罗马尼亚考察回国后,撰写出《罗马尼亚的杂交高粱发展概况》一文,建议我国重视高粱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得到农业部领导的赞同和支持,从而推动了我国杂交高粱的迅速发展。1979年,他引进美国新育成的高粱雄性不育系“T×622A”等,果断地决定引种鉴定和直接利用同步进行,亲自去海南岛主持组配杂交种和产量鉴定。同时,将不育系的种子分发给全省各高粱育种单位,开展协作攻关。经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他指出“T×622A”是一个优良不育系,可以取代应用多年的“T×3197A”,作为春播晚熟高粱区的主栽不育系使用。在他的指导下,辽宁省各高粱选育单位相继育成“辽宁1号”、“沈杂3号”、“铁杂7号”“锦杂4号”等一批新杂交种。他适时地领导并主持了这批新杂交种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中间试验,使它们以每年扩种几十万亩的速度在辽宁及邻近省份推广,并很快取代了原用杂交种,致使辽宁省高粱单产和制种单产提高到全国第一位。

栽培研究和推广

总结丰产栽培经验

早在50年代中期,他便积极总结劳动模范的丰产栽培经验,并将之整理成系统的技术资料,既可指导当时的高粱生产,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技术文献。60年代前期,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在辽南平原开展以创高产为中心的高粱样板田科学实验,由乔魁多主持技术工作。他亲临第一线,与作物栽培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专业人员一起,通过丰产田、试验田和种子田的实践把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1964年,1615万亩高粱样板田平均亩产261.5公斤,首创了我国高粱大面积丰产的纪录。紧接着又将他们系统积累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以“精耕细作保全苗,因地制宜定密度,增施底粪巧追肥,加强测板防病虫,根据地力用良种”为中心内容的一整套高粱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把理论性、系统性、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用以指导以后的生产实践。为此,受到了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接见和表扬。

主持编写《中国高粱栽培学》

80年代初期,乔魁多主持编写《中国高粱栽培学》。他强调应将传统栽培技术置于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将群众的生产经验与科学家的试验成果结合起来,将外国的先进技术与本国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以提高该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他除亲笔撰写有关章节外,还对全书的主要观点、内容和论据进行审定、修改和补充,力求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表述清楚,文字简炼。这本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它系统总结了40年来我国高粱栽培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不同生态地区种植高粱的技术经验与规程。也揭示出获得高额产量的生物学基础与规律。这是我国科学家编著的有关高粱栽培科学的第一本理论性专著,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编写两部专著

长期和富有成效的育种实践使乔魁多对高粱品种资源研究倍加重视。他一直认为品种资源研究是育种工作的基础。搞好品种资源研究不仅能加速当前新品种的育成,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种质财富。60年代初期,他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内成立了品种资源研究室。这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专门从事品种资源研究的少数机构之一。他还专门抓高粱品种资源的研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育种工作的支柱学科。文化大革命前他就着手编写东北高粱品种志,后来加以充实撰写成《中国高粱品种志》。1974年,他在全国高粱杂种伏势利用协作网的会议上正式提出“围绕高粱育种工作,全面制定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协作”的品种资源研究工作方针,接着组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首先编写出《中国高粱品种志》(上册),重点介绍东北三省的代表性品种384份。1976年该书脱稿时,又组织关内18个省、市、区编写《中国高粱品种志》(下册),介绍除上述3省外的21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性高粱品种664份。他在编写高粱品种志过程中,认真核对处理省内省间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等问题,保持多样性,避免重复性。《中国高粱品种志》(上、下册)分别于1980年和1983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共130万字。该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粱栽培做出了区划,阐述各栽培区内的高粱品种类型、栽培特点和品种更替的历史发展。该书被评为1983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随后他又组织协作网的同志编写《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这本工具书专供农业工作者查证和参考,此书于1984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计80万字。

抗性鉴定是品种资源研究面向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乔魁多于1984年底主持全国有代表性的高粱品种资源进行抗病虫、抗逆境特性鉴定及籽粒营养品质分析的课题,并发现一些特殊种源,以供高粱育种使用。1984年他发表题为《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一文,这是对我国高粱品种资源研究工作的初步总结。鉴于他对高粱品种资源研究做出的贡献,1988年国家成立中国作物遗传资源研究会时,他被推选为名誉委员。

善于组织协作

1969年,58岁的乔魁多与辽宁去海南岛繁殖“两杂”种子的青年人一起,白天顶着烈日在制种田上干活,晚上点着油灯给繁种队传授制种技术。为躲避可能发生的地震,当地群众纷纷撤离村庄,他却将生死置之度外,留下守护试验地和制种田。1978年他67岁高龄,为搞清新疆高粱品种资源分布情况,不顾高血压和心脏病突发的危险,亲自前往实地考察。唐山大地震的余震未停,他却只身一人在北京一间招待所的地下室里挥笔修定《中国高粱品种志》书稿。

他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为查清“大青米”(赤蜂)和“大青粮”(宁城)两个高粱品种的异同,他冒着34℃的高温徒步20余里到其中一个品种的原产地做实地调查,终于将它们鉴别清楚。主编《中国高粱品种志》时,他对每篇样稿都进行逐字逐句的审定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出版标准为止。在指导高粱同工酶研究时,他对每块胶版逐一审视,凡有一点异常的都要重做,直到合格为止。他一贯强调进行作物研究只有多设试验点,经过反复研究,才能依靠大量而准确的数据取得较为可靠的结论。

他重视并善于组织合作研究。他认为农业科研成果大都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只有充分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才能取得新突破。他通过各种渠道熟悉各方面的高粱研究人才,有机会便组织他们进行合作研究。他们的许多科研任务都是在合作中完成的,多数论著也是集体编著的。他对每个同事都诚恳相待,不管其年龄、资历、经历如何,都十分谦虚,尽量听取并尊重他们的意见,通过商量研究达到共识。他平易近人、和善可亲,不仅关心他人工作、学习、晋职情况,也时时谈家常,关心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等等,给人以值得信任和依赖之感。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常常将荣誉和奖励归于合作者,使得与他合作的人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应有的地位。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社会评价

1985年离休以后,虽然心脏病年年复发,又遭痛失夫人之苦,但他仍然心系高粱研究事业,参加力所能及的所内外技术指导工作。1986年以来,他仍在认真指导编写《中国高粱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书,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他就象矗立在秋天田野里的红高粱,顶着颗颗耀眼的肥硕饱满的丰收果实,与晚霞余晖交相辉映。

这周花时间看完了豆瓣评分9.6的Amazon英剧纪录片 《Clarkson's Farm》 ,说实话感到非常惊喜。

这部剧是2021年6月上映的,讲的是从2019-2020年Jeremy从纯小白开始经营一家6000英亩地的农场的故事,期间发生了非常多幽默风趣的事,也能体会到经营一家现代化农场的不宜,甚至从小白开始,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困难和艰辛。

这个老爷子叫Jeremy Clarkson,是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1960年出生。他其实早就是百万富翁,并且有着多年的电视主持的经验。在豆瓣上可以查到他从2002年开始主持一档汽车类的节目,并常年保持9.4以上的评分,在英国也算得上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

而在2019年,他却决定开始经营自己的农场,我们的故事也从此开始。

由于他自己常年在汽车测评领域深耕,所以自认为自己是非常资深的汽车专家,转而认为对于农场所需要的各种工具车也是驾轻就熟,非常自信。

于是一上来就需要选择购入一台拖拉车,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车型:

Jeremy看了一圈,找二手店主要了最大马力的车试驾了一圈后。

做了一个决定,买下这辆价值4万英镑的巨兽“兰博基尼R8”拖拉车(而一辆普通拖拉机只需要7500英镑左右),大家感受下这车的“霸气侧漏”:

果然有“钞能力”的玩家,初始装备就不一样,把一路平民玩家远远甩在了身后。当然马上Jeremy迎来了“幸福的烦恼”:这车什么都很大,大到居然连自家的仓库都进不去,于是只好把车停在外面。

当然故事到这还没结束,因为这车是德国进口的,所以所需要的配件都需要德国进口,这意味着成本的急剧上升。另外,因为车子极其高端所以里面的按键也就极其复杂,而Jeremy马上就发现自己过去十几年的汽车领域的专业积累,在拖车面前就是个弟弟,完全不适用嘛。而这车的指令和说明都是德文,于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但车子就是原地不动,让他毫无头绪。于是又得不断呼叫外援,甚至请来了专业的售后服务人员来指导自己如何操作这车,时间又被耽搁,让他深深付出了“装X”的代价。

看的时候真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Jeremy因为自己做事风格的怪张,扎扎实实的吃了一个大亏,但别以为他经历过这次就会收敛。

随后我们将看到Jeremy不断的上演:“我有个绝佳的点子,我真是个商业奇才”与“我真的太愚蠢了”的疯狂打脸游戏。画面通常是上一秒Jeremy夸赞自己是个天才,下一面就痛骂自己是个傻叉。哈哈,真的太有趣了~

而这时,故事中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Charlie,他是农场的经纪人,当然他的身份远不如此,他同时还是法律专家、经济学家、农学家、植物学家、财务专家,可以说在Jeremy各种作妖和手足无措的时候,就是因为他才让这家农场没有彻底破产。他的智慧几乎无所不包,令人深深的佩服。

而Jeremy在买完兰博基尼拖拉车后,听取了Charlie的控制成本的农业机械装备采购意见后,虽然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差错,但总算购齐了所需要的设备和种子,开始了为期2周耕完2641亩地的任务。

本来一切都按照交代的耕地方式,三点转弯式正常推行着,但Jeremy没多久又开动了自己奇思妙想,对这个方式做了“改良”,改成了180度大转弯,自认为这样做可以提高效率。但殊不知他的“改良”再次证明了他的无知,结果又浪费了燃料,还导致进度远远落后于原定计划。

Jeremy虽然在耕地上受挫,但倒是永不气馁,很快他又有了新点子——做牧羊人。

于是聪明的Jeremy突然想到:与其花钱用设备除草,为什么不养羊来吃草呢?

这简直是一箭三雕:省下除草钱,除了草,还养羊给农场创收。这件简直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创新。

想到这里的他,又开始为自己敏锐的商业头脑而沾沾自喜,并立马采取了行动,花了1.1w英镑购置了78支绵羊。

并在额外花费2700英镑购置了防止羊跳出栅栏的电网和成功被电了一次后,喜提“牧羊人”的新角色。

然而没过不多久,我们的Jeremy就意识到这次的牧羊人计划, 很可能又是一次糟糕的商业计划,因为后面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

牧羊犬2万,买不起于是只要用无人机录制狗声来替代,但第二次就对羊群无效,只得在花钱雇佣牧羊犬服务;

绵羊生病,找兽医要花钱;

绵羊需要喝水,于是只好重修水管需要花钱;

绵羊要吃新鲜草不够,需要花钱买干草;

新冠疫情爆发, 一只羊崽从100英镑暴跌成52英镑,卖羊崽的收入还抵不上牧羊人的工资;

于是,算下来这笔买卖亏的有点离谱。。。

身心俱疲的他,决定开一个农产品商店来弥补一下目前巨额亏损的现状,但又是一堆意想不到的事情和麻烦需要处理;

后面又异想天开的想要建造一片湿地来还原生态,却遭遇了自己的小车被困在泥潭,而请来的救援车——兰博基尼拖车,不仅没救出它来,反而自己也被困的境遇。以至于最后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前后接龙了四辆车才最终解救出来。

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极端暴雨、极端干旱、害虫灾害、绵羊集体生仔、新冠疫情、农产品销路开拓等等挑战,这些都使得Jeremy经营这座农场的难度直线上升,而他每天也是5点天还没亮就起床开始干活,一直忙到深夜才得以结束。

这一年也绝不是人们以为那样,可以亲近自然,悠闲自得的渡过。而是常常都忙的手足无措,顾此失彼和不停犯错中过来的,可以说毫不轻松但又充满乐趣。

再说下我很喜欢的Kaleb,一个21岁的英国农村小伙,致力于在自己变秃顶之前要尝试遍所有的发型。

光这个想法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有趣和直率的人。

然后Kaleb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对于田间的知识非常丰富,能够如数家珍把每一块土地的名字都说出来。当然也少不了一直给我们的Jeremy擦屁股,虽然也有任性的时刻,但总体能够看出来他的善良、正直,以及对田间生活的无限热爱。

剧集里有很多他和Jeremy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农场最主力的干将,可以说没有他的出现,Jeremy的农场生活不会这么顺利进行下去。而且那么多大型的机械设备,Kaleb都能够非常熟练的使用,真的很厉害。

最后,当看到第八集,Charlie计算了一年下来的收成时。看到这么大手笔的投入和整个团队一整年的辛苦劳作后,结果仅仅盈利了144英镑的时候,也替这位60岁的老爷子心疼了一把。

当然也如Jeremy最后表达的一样,他还是十分热爱这一年在田间的生活和耕作,另外也确实也是因为第一年耕作以及遭遇很多极端天气和新冠的原因,才导致最后营收很低。希望老爷子明年能够继续,让我们看到第二季的上映。

把这部剧推荐给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拿来看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202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