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惠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甘肃惠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2016-08-31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城工业集聚区。
甘肃惠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0621MA73HQD68G,企业法人康佳良,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甘肃惠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推广,新兴农业观光景点建设;农副土特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网站、网页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国内广告,农副产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农业机械设备、化肥、农膜及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甘肃惠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农机人(一)
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我院设立的,以农产品(深)加工成套装备、农产品干燥技术与装备、区域特色农业装备为主要研发方向的研发部门。中心被省科学技术厅批准为“甘肃省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心”重点开发研究特色农业装备、工厂化培育秧及移栽技术和设备、收获机械、节水灌溉系统、农产品干燥与深加工技术及装备等。 近年来研制开发了5PZX-600啤酒花程控自动采摘清选机组、中草药初加工成套设备,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申请国家专利15项。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果蔬绿色干燥和保鲜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和经济类作物移栽系列成套设备、马铃薯全程机械化装备。 中心的宗旨是:利用依托单位现有技术、人才优势和基础条件,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方针,通过产学研结合、东西合作等途径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成果和人才,不断增强“中心”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引领作用。 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对机械装备的需求,以关键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为重点,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使之成为我省农业机械技术成果的辐射源,加速我省农业机械行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是故事中的主人年轻时的像片
刀光剑影的年代已成为过去。战争的硝烟,也渐渐散去。千百年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1950年在中国***的领导下。国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张北县由此拉开了序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1954年到1974年近20年的时间内有这样一个团队在开发和建设张北做出了贡献,用百姓的话说创下了汗马功劳,这个团队的名字叫做老农机。老农机顾名思义应该是老的农业机械,其实这里说的老农机就是在张北县境内最早操作农业机械的人,说白了也就是开拖拉机的人。内行的人都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开始单位的名称叫移民委员会,后改名为张北县国营拖拉机站1963年又变成了张北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因为当时发电厂使用大型柴油机为动力发电,类属农机局管理,就连当时引进的面粉加工机。马拉收割机都是有农机局管理分配。1952年国家在张北境内建立了察北牧场。为适应北京市民用水需要,在怀来境内建设官厅水库,水库周边的居民大部都搬迁到了张北和尚义境内,国家为移民盖了新房解决了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在张北建立了移民委员会,这就是县城东面的新村大队,农机局负责给新村居民开荒种地。张家口地委副书记任察北牧场厂长,专属财政科长白换织任办公室主任。任凯任河北省第三拖拉机站长,沈振涛任省农业厅管理处处长。保定地区农机局局长开荒大队长是父亲刘继英。当时在群众心目中这些领导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国家的工程大员。
1955年三月正式成立了张北县国营拖拉机站,第一任站长是中共张北县委常委副书记刘朝胡。副站长是白换织和张举,后兼河北省张北县委员会区委书记。父亲刘继英任技师,王凯,绿远恒任统计,后二人调任张家口地区农业局,退休在张家口地区农机公司。张北县国营拖拉机站的财政人事统归河北农业机械厅管理。
当时引进的内燃拖拉机也是河北省首创。1954年国家花重金从匈牙利进口拖拉机六台。还有华南垦植局拨给的苏联产斯大林100马力拖拉机,父亲带领站上的人从张家口火车上卸下来运到张北境内。当时国家是一穷二白。重工业基本上是零。只有上海天津出现了纺织机械和面粉加工机械。火车在张家口才能见到。汽车当时用的内燃机是用木头作燃料。产生蒸汽热量推动活塞做功,从而带动汽车行走,早上天不亮从张家口出发,晚上黑夜熄火时才能到达张北县城,中途上坡发动机温度过高,走不动要休息好几次降温,当时百姓都没见过拖拉机,苐一次见到这个铁家伙,当时轰动了整个县城和农村,作业期间四面八方的人都出来观看,走了一波又一波,大家都弄不懂拖拉机的工作原理。一些老年人指着拖拉机说。这个大铁家伙怎么就能走,还跑得挺快。一会儿就把一大片荒草地变成了耕地,还耕的很深不会是神仙造的吧,还有的人说我看就是神仙造的,这开拖拉机的人也是半神仙,大家一阵哈哈大笑,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机械的无知,再后来对农机人的称呼更多。有的称工人老大哥,还有的称呼开拖拉机的人叫油黑子,其实我们农机人正式名字叫拖拉机驾驶员和农机手。
我们把1954年到1957年参加农机工作的人称作第一代农机人。1958年到1964年称为第二代农机人。1965年到1970年统称为第三代农机人。
当时从事农机系统的组成人员大部分是从外地调来的。过去张家口农机校原名叫张家口农业学校。也就是张家口农机学校的前身。隶属河北省农林部管属,原址在张家口得胜堡后移到沙岭镇。在沙岭子期间曾在宁远堡大庙内上课,解放初期学校学的是林木专业。国家缺少农机方面的人才。这批学生后改学农机专业。毕业后大部分配到了察北牧场和张北拖拉机站工作,这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专业人才。同时从朝鲜战场转业分配到地方一批官兵,大都是汽车兵.炮兵.坦克兵。他们懂一点机械知识。这都分人和毕业生融入到这一块,接替了华南垦植队从广东海南分配来的技工师傅,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农机队伍,这就是张北县苐一代农机人。他们思想先进,并具有一定专业水平,觉悟高。互相学习。尤其是他们扛过枪。渡过江,吃过糠,受过伤。有的是从战场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待续。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22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