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好的二本大学
1、长江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是“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入选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3、武汉工程大学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湖北省“绿化红旗单位”“生态园林式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本科生深造率在30%以上。学校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
4、湖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覆盖工、文、理、艺、经、管、法、教、医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1984年由原湖北轻工业学院和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
5、三峡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组建。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江大学
百度百科-武汉科技大学
百度百科-武汉工程大学
百度百科-湖北工业大学
百度百科-三峡大学
平原主要有什么资源?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陈新武
2004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注重打基础、管长远,突出强化农业基础,确定以土地整理为抓手,以建设促保护,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扎实开展高产农田建设,在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对基本农田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累计投入25.8亿元,建设高产农田260万亩,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一、充分认识高产农田建设的重大作用
湖北省是国家主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中央提出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迅速组织专题研究,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农业强省出发,作出了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的决策。4年来的实践证明,建设高产农田对于强化农业基础具有重大作用。
(一)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湖北省抓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粮食要增产,必须致力于单产提高。因此,我们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单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从2004年开始,湖北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占到80%左右。
(二)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98年发生长江流域性洪水后,湖北省集中财力、人力,狠抓以长江为重点的堤防建设,筑起了坚固的防洪屏障,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很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有的“带病”运行,效率低下;一些大型排灌设施不配套;末端渠系、田间工程建设尤为滞后,使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逐年减少。同时,农田整体质量不高,全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43%,粮食主产区52.6%的基本农田是中低产田。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实施以田、水为重点的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有利于促进项目区实现抗灾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
(三)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开展高产农田建设,在项目区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彻底改变了过去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投资建设方式,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提高规模效益。现在项目区内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极大地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高产农田建设能激发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稻鸭、稻虾、稻鱼共育”,轻简栽培等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因此,各项目区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来抓,切实放大其带动作用。
二、明确高产农田建设的工作思路
高产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为此,湖北省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渐明确了工作思路。
(一)科学制定规划
2004年以来,湖北省先后出台了《湖北省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湖北省高产农田“十一五”建设规划》、《湖北省高产农田建设实施办法》、《土地整理“兴地灭螺”工程规划》。总体要求是,建设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产农田,形成优化布局、优越环境、优良生态、优质产品、优势产业、优新机制的发展格局。近期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100亿元,建成高产农田1000万亩,项目区农业生产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5%,粮食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围绕这一要求,项目区按流域或水系编制了具体实施规划,按照“流域治理,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环境协调”的原则,扎实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把高产农田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步推进,与通村公路同步设计,与水系整治同步落实,与发展现代农业同步安排,实行规划决定项目,规模决定投入。
(二)着眼于“六个转变”
按照“保护从严,投入从高,建设从精,手段从新,产业从优,富民从实,机制从远”的原则,努力实现“六个转变”,探索建立保护与建设、约束与激励并重的高产农田建设工作新路子。“六个转变”包括:一是在理念上,实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建设的转变。通过高产农田建设,在稳定面积的同时,着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强政府和农民高产农田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以建设促保护。二是在投入上,实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三是在手段上,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通过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对基本农田动态变化信息及时采集和更新,改变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管理方式,实现对高产农田的实时管理。四是在责任上,实现从部门向社会化的转变。通过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改变国土资源部门“单打一”局面,实现全社会整体联动。五是在机制上,实现从责任型向激励型的转变。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鼓励措施,使高产农田建设工作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改变仅靠责任约束、缺乏动力的保护机制,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六是在利用上,实现从分散化向产业化的转变。通过建设高产农田,形成以服务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导向,以订单农业为保障,以延长加粗农业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利用方式,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兴地富农”。
(三)明确建设重点
湖北省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东南低丘地区,耕地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高。在这些区域内,46个县(市、区)耕地面积3544万亩,常年粮食产量187亿kg,分别占全省的74%,85%左右。我们把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作为投入重点,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4年来,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平均投入超过亿元,已建成近100km2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从2008年开始,湖北省将在汉江中下游平原及丘岗地区,以高产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新增50亿kg粮食产能工程,力争5年见成效。
(四)明确资金来源
高产农田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资金归口多个部门。为把这项惠农工程办好,湖北省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力量,齐抓共建。采取“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办法,以高产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国土资源、财政、农业、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将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通村公路、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按照规划集中投向项目区,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4年来,高产农田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省本级土地整理专项资金20亿元。高产农田建设还带动了社会各类主体的大量资金投入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五)明确建设管理办法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湖北各地在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项目公告制、跟踪审计制等五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制定和完善了从项目选址到工程后期管护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在项目后期管护上,各地因地制宜落实管护主体,探索管护方式。比如,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对水利工程建筑等单体工程进行管护;拍卖水利工程建筑等单体工程的承包经营权,由承包经营者进行工程的后期管护;工程建成后交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护等。这些不同的管护主体与管护方式使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得到有效管护,做到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
(六)发挥主体意识
高产农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地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注意尊重农民意愿,顺应民意定规划,依靠民力搞建设,发挥民智抓监管。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把发言权交给群众;在项目实施阶段,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建设和监管;在项目验收阶段,以群众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为首要标准。
三、切实发挥高产农田建设的整体效应
高产农田建设既是国土整治,又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整体发展;既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又是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平台。我们借助这个载体,注重“五个结合”,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一)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
我们坚持把高产农田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扭在一起抓,注重相对集中,统一安排,分片开发,优势互补,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使建成的项目区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农田格局。4年来全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整治共新建高产农田3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45万亩,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亿kg。
(二)与农田水利建设有机结合
农田水利建设是高产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产农田建设的骨干工程。省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水利建设资金,用于高产农田项目区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全省2008年完成的高产农田建设投入近20亿元,有近11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新建或改建灌渠2.1万km,排涝沟渠1.1万km,改造和维修中小型泵站800余座。通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8年全省新增旱涝保收面积97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2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90万亩。
(三)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
各项目区始终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使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基础、可靠的支撑上。各地以高产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其中,湖北全省优质稻面积发展到1800万亩;以高产农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区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20多万户,“订单农业”面积达100多万亩;以高产农田建设为契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要求,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与血吸虫病防控有机结合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区涉及23个县(市、区)。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创新方式,努力控制血吸虫病传染的指示精神,湖北省提出并实施了“兴地灭螺”工程,即将高产农田建设与血吸虫病防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高产农田建设过程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平整与抑螺灭螺工程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既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又达到抑螺灭螺,压缩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减小流行区范围的目的。按照重疫区先行,面上逐步推开的原则,5年来,湖北省共计实施38个“兴地灭螺”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97万亩,投资14.25亿元。通过5年的努力,湖北省“兴地灭螺”工程实施顺利,成效初步显现。与2003年相比,全省血吸虫病人由29.5万人降至22.2万人,下降了24.74%;钉螺面积由8.1亿m2降至7.5亿m2,下降了7.4%,有效地保护了人民健康,推动了疫区经济发展。
(五)与村庄环境治理有机结合
在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中,注意与解决农民关心的人居环境问题衔接起来,把国土整治与迁村腾地、村庄集并、“一建三改”(建沼气、改厕、改厨、改圈)及村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项目对接、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家园,美化了村庄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了乡风文明程度。
高产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给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赋予新任务和内涵。我们建议国家加大高产农田、低丘岗地改造力度,加大土地收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耕地后备资源丰富、耕地改造潜力大的地区广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平原是指陆地上海拔高度相对比较小的地区,也指广阔而平坦的陆地。它的主要特点是地势低平,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50米,坡度在5°以下。它以较低的高度区别于高原,以较小的起伏区别于丘陵(图37、图38)。
图37 华北平原
图38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世界平原总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平原不但广大,而且土地肥沃,水网密布,交通发达,是经济文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方。比如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是发展农业专门化和机械化生产的绝好场所。
与山地相比较,平原的土层比较深厚,土壤比较肥沃,这就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在气候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可以大力发展粮棉油生产,也可以大力发展以粮棉油为原料的加工业。平原的运输成本较低,相同的产品可以运输到较远的地方,也就是它的市场范围要远远大于山地。
由于平原的种种优势,人们较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所以平原也是人们开发较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平原地区的本地城市、商埠较多,流动人口也多,生产者也可以这些城市、商埠和流动人口为对象开创相应的服务型产业。
实例1:荆杨绿色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
荆杨绿色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是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农民生产、经营合作社,它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市李埠镇杨井村。该村地处长江边,距荆州市区距离约20千米。由于是冲积平原,加上当地农民勤劳耕种,土壤十分肥沃,农民形容是“一碗泥土一碗粮”,也是当地蔬菜生产的高产区。虽然蔬菜的产量很高,但当地农民的蔬菜还是常常因为市场的变化,导致蔬菜销售并不顺利。有时候,蔬菜价格十分的低,连肥料钱都卖不出来。蔬菜严重滞销时,当地的菜农不得不将本应上市的蔬菜直接翻耕掉,让其烂在田中,让人看着十分心疼。
为了减轻菜农的损失,一位名叫郭华的当地回乡青年开动了脑筋。他先作了一些调查,把蔬菜的需要方向摸了一下底,也结识了一些商户,包括一些超市。遇到农民的蔬菜滞销时,他便可以帮助销售一些,既减少菜农的经济压力,自己也得到一点回报。像这样前后持续了8年时间,也历练了郭华的能力。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蔬菜的需要量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做法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2009年9月,郭华联合4位乡亲,成立了荆州区荆杨绿色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专门帮当地菜农销售蔬菜。由于他们的蔬菜质量好,服务态度好,供货及时,逐渐打开了销路,销售情况也有了一些变化。原来是合作社拉着蔬菜送货上门找销路,现在已经有几个超市自己派车上门拉菜,这样就省去了一些运费。原来的蔬菜仅仅是供应给荆州市城区几个菜场,市场容量十分有限,现在的蔬菜已经销售到广东、湖南、河南等省,就是在湖北省内也销售到宜昌市、十堰市,加上荆州市的市场,现有的市场年销售量已经达到750万千克。为了满足乡亲们的蔬菜销售,荆杨绿色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职员十分辛苦,一年里只有不到一周的休息时间。一到旺季,还要聘请一些乡亲帮忙。
市场闯出来了,业务量扩大了,以郭华为首的荆杨绿色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员工也有了回报,他们人均年纯收入都达到了十多万元,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的计划。
实例2:罗德早的农机服务
罗德早是荆州市太湖农场新风分场的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早年当过生产队长,又很爱学习、钻研,在多年的生产中总结出一些生产实用技术,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名不在编的土专家,在当地有比较高的声誉。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不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乡村,使农村的劳动力矛盾开始显现出来。罗德早也看见了这个现象,心里十分着急,他觉得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粮食,人们的生活更离不开粮食,农村的土地不能够荒废。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这不也是一个商机么?当地是水稻生产主产区,插秧是一个十分繁重的劳动。针对这个问题,他就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集资购买了三台插秧机,帮乡亲插秧,同时无偿为当地农民进行农业技术服务。
在插秧服务上,他采用了两种方式。对于家中有劳动力的农户,采取以技术指导为主的方式,在选用良种、育秧技术、秧田管理等环节上指导农户,只在完成机械插秧过程中收取服务费用;对于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农户,他就采用全程服务的做法,从良种选择、秧田耕整、肥料使用、播种、水肥管理、病虫防治,一直到秧苗下田。
在平时,罗德早十分注意田间秧苗的生长情况,及时将有关信息无偿提供给生产农户,供其进行管理时参考。如果遇见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他就联系荆州市农业局、荆州区农业局和太湖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有关专家,请他们前来帮忙解决。在生产资料上,他注意一些新良种、新农药、新肥料的信息,联合乡亲们集中购买对路的良种、肥料和农药,将批零差返回给乡亲。
由于罗德早的服务热情及时、价格公道,在当地具有很高的人气指数,人们十分信任他。目前,他和10位志同道合的合作者组织了荆州区金禾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十余台农业机械,从土地耕整、插秧、病虫防治、收割脱粒机械一应俱全,承担着当地2500亩的田间服务工作,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收成。现在,仅罗德早一人的年服务收益就达到10万元以上,此外,他自己还种有40余亩水稻,实现了不离土地的创业。
这两个实例说明,在平原农村,当很多人都在积极挤进城市、远离家乡的时候,乡村里一样有很多可以创业的地方,一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郭华、罗德早两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只不过比其他人更注意观察事物,更注意开动脑筋,便从平常现象中找到商机,在为乡亲们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创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23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