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对温度有何要求?
传统葡萄保护地栽培主要是促成栽培,以便葡萄早上市,满足早春季节葡萄供应淡季,追求较高经济效益。因此,设施栽培环境控制重要措施之一是增温。增温措施得当,有利于植株生长,否则,对葡萄有伤害。葡萄属的栽培种起源于温带和亚热带,属喜温性果树。温度影响着葡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直接决定产量和品质。
葡萄对低温的反应因种类和品种而异。在冬季休眠期间,欧亚种群品种的充实芽眼可忍受短时间-20~-18℃的低温,充分充实的1年生枝可忍受短时间的-22℃的低温,多年生蔓在-20℃左右即受冻害。葡萄的根系不耐低温,欧亚种群品种的根系在-4℃时即受冻害,在-6℃时经两天左右即可冻死。欧美杂交种的一些品种的根系在-7~-6℃时受冻害,在-10~-9℃时可冻死。因此,在北方栽培葡萄时,要特别注意对枝蔓和根系的越冬保护工作。尽管有的地方冬季绝对低温并不低于-17℃,但埋土植株果枝多,因此常常把埋土越冬作为丰产措施之一。但有些年份尽管植株埋土了,而根仍然受冻,常有幼龄植株埋土越冬后仍发生死亡的问题,主要是埋土厚度不足使根系受冻致死。树势衰弱、植株健壮程度不够,往往导致植株抗寒性低。
葡萄在不同生长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1)休眠期
秋季日平均空气温度降到8℃以下时,叶片逐渐黄萎脱落,植株进入休眠期。春季土壤温度为7~10℃时根系开始活动,一般早春空气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葡萄开始萌芽。
一般认为,冬季-17℃的绝对最低温等温线、海拔高度700米是我国葡萄冬季埋土防寒与不埋土防寒露地越冬的分界线;海拔高度600~700米、冬季绝对最低温-17~-10℃的地区为可埋可不埋土防寒的地区;如遇极端天气,或低温时间较长,或伴随冬季干旱与多风,往往导致葡萄园遭受冻害。因此,建议露地栽培在理论上可埋可不埋土防寒的地区,冬季必须采取埋土防寒的技术措施。设施栽培葡萄虽然不采取埋土防寒措施,其通过棚膜与保温被的覆盖调节温度、冬季需保持空气温度在-5.0~7.2℃条件下一段时期,以便葡萄通过休眠。
设施葡萄栽培需要在0~7.2℃条件下经过800~1200小时才能通过自然休眠,翌年结果才有保障。因此,设施栽培葡萄必须先满足其低温需求后再进行增温作业。实际生产中常在11月中旬,白天加膜盖草帘,关闭通风口;夜间将草帘揭开,并打开通风口,使温室内温度降至7.2℃以下、-5℃以上。这样既增加了低温量,又使葡萄植株不致遭受冻害。满足需冷量后,12月中旬始用20%的石灰氮涂抹结果母枝的冬芽,促使其打破休眠。
(2)萌芽至开花前
此期主要为营养生长阶段,最低温度应在5~6℃,最高温度28℃。正常情况下,白天应保持在20℃左右,夜间10~15℃,新梢生长加快,花芽分化也快;如果此期内温度过高,升温过快,花器官分化发育太快而发生畸形变态,花器官发育受阻,坐果能力降低。
(3)开花至浆果采收期
开花期前后白天保持20~28℃,夜间16~18℃,最低不低于15℃。幼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8~20℃;最低不低于15℃,但也不要超过20℃。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除去薄膜覆盖,使之变为露地形式。
着色成熟期白天28~30℃、夜间16~18℃或更低些,昼夜温差大于10℃时,果品质量才能达到优良。昼夜温差小,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浆果的成熟和含糖量与有效积温有很大的关系。有效积温不足,浆果含糖量低,含酸量高,着色差,品质下降。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304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