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农资 >

江苏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助力乡村振兴吗?

“我总共领了1620多块呢,那可是我活这么大以来的第一次,破天荒了。”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两个月,但说起领分红款的那次“盛况”,83岁的王素珍老人还是笑得合不拢嘴,连皱纹里也填满了笑意。

江苏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助力乡村振兴吗?

2017年12月4日,江苏睢宁县双沟镇纪湾社区举办了一场名为“集体经济收入年终分红”的村民大会,全村683户几乎全员参加,包括王素珍在内,每户每人都领到了一笔数目不等的“分红”现金,用王素珍的话说,那场面“可是多少年都不见了的热闹。”

在那次分红大会上,支部书记王计工向村民公布了纪湾社区集体2017全年的经营净收入:622692.50元。王计工说,单从数据上看,这点儿钱都比不上苏南地区一个村收入的零头,但与2016年以前还欠有17万余元负债相比,“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巨变了。”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纪湾就从一个负债17万余元的经济薄弱村变成了人人有集体分红收入的农村社区,“照这样看,2018年的收入保守估计能翻倍。”王计工说,发生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要归功于村党支部领导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起的作用。

合作社让经济薄弱村挺直了腰杆儿

走进纪湾社区的村委会大院,国旗下诺大的广场正面是一排十余间装饰一新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办公室,西面是一米多高的“幸福纪湾百姓大舞台”,东侧则是一排八间新盖的彩板房,门口悬挂着“关爱青少年志愿者服务站”等门牌,整个大院整洁中透露着简朴。

“在村里主干道上挂十个大红灯笼,社区服务中心的大门和志愿者服务站也要好好装饰一下。”还有十几天就到2018年春节了,纪湾的村会计贾虎正盘算着怎样营造过节气氛,“这要是在去年以前,咱是连想都不敢想呢。”

贾虎告诉记者,2016年快过年的时候,刚上任不久的支部书记王计工让他去买一付贴在门上的福字,就这么一件小事却让贾虎犯了难,考虑了大半天,他厚着脸皮请村卫生室帮忙,花8块钱买了两个福字贴在了村部仅有的一间办公室的门上。

“两个福字8块钱,可我知道集体账上是连一分钱都没有啊,想自己掏钱垫上吧,一回两回还行,时间长了,村里拿什么还我呀?”贾虎说,以前村里没钱,有些必须得花钱办的事又不得不办,就只能去赊账,甚至买瓶胶水也得打欠条,这样日积月累就欠下了17万多元的债务。有些债主看村里还不上,就把村委会的办公室占了抵债,这样一来二去,原本有着10间屋子的村委会,被“瓜分”的只剩下1间,“‘党支部’、‘村委会’、‘计生办’等,一间屋门前挂了13块牌子,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苦笑着说我们这是全徐州市最小的村委会。”

“包里没钱万事难。”解决村集体没钱的难题,成了担任纪湾村党支部书记不久的王计工的首要工作任务。“贫困的穷根儿在土地上,挖掉穷根儿找到致富之源也应该从土地入手。”

2016年3月,在双沟镇鼓励村干部带头组建农业合作社的背景下,王计工与其他五位村干部讨论了一个多星周后,六人集资30万元,镇里又配套了一笔30万元的农业贷款,购置了六台大型农业机械,在全镇第一个带头成立了取名为“祥润”的粮食种植和农机服务两个专业合作社,又经过两个多月“跑断腿、磨破嘴”的努力说服,动员村民以承包土地入股并获取保低分红收益的形式,将村里的3300多亩零散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连片规模化种植,“当年的秋季,仅一季大豆就收了70多万斤,除去成本还赚了十万多元。”

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但“长”出来的财富却和原来大不相同。王计工告诉记者,2017年纪湾村以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全部3300余亩土地的规模化种植为经营形式,通过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以及农机配套服务,全年总收入达到了167万余元,去掉成本,全年的净收入超过了62万元,这才出现了本文开头村民们喜领分红款的场面。

“腰包鼓了,腰杆子自然也就硬了,上个星期,邻村购买机械缺资金,我们还借出去了15万元。”王计工说,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纪湾村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历史欠债,也还清了成立合作社时几位村干部出资的集资款,和镇里配套的贷款后,村集体的账上还留下了近四十万元的现金,以及近五十万元的农业机械固定资产。

园西村也是较早成立合作社的村子,与纪湾村不同的是,由于村子较大,它成立了四个专业合作社。村干部集资带领150户村民以800亩土地入股,经营一年,村集体的净收入超过了24万元。

合作社式经营实现了土地增值农民增收

“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集体的锅里有饭,我们村民的碗里才会有吃的。”83岁的王素珍这样表达她对入股合作社的真实看法。

王素珍有2亩承包地,女儿嫁往外地,自己因为年事已高,身体又有病,不能从事农田耕作这样的体力劳动,自2010年开始便将土地租给了别人。“说是租给别人种,实际上一季子连200块钱都收不回来,前两年给一位亲戚种,因为收成不好,租金他没给,我也没好意思要,就这样一分钱都没收到。”王素珍说,类似她这种情况的村民在纪湾村不在少数。

2016年5月,王素珍与村合作社签订了协议,约定以800元每亩每年保底分红的形式,她将自己的两亩土地入股农业种植合作社,“每年固定的分红收入是1600元,如果合作社赚多了,我还能再多分点儿,这可比以前好太多了。”王素珍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她还有另外一项收入,就是帮合作社“打工”,农忙或者需要人手的时候,她也会被安排到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上去帮忙,“每天也有20元到50元不等的来钱儿呢。”

睢宁县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大县,仅纪湾村3000口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村民长年在外打工。王计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长年在外务工的村民,虽然家里的土地还都在耕种,但种地对他们来说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每年收获的两季都要回来两趟,每趟少说也要一个多月,影响在外的打工收入不说,还要搭上回来的交通费用,更重要的是,平均每亩500余元的粮食收成,也确实提不起他们种粮的积极性。”

由于合作社实现了机械化和规模化,种植成本大幅降低,土地的投入产出价值在合作社手里是增值的,体现在农户手里就是增收。“加入合作社则不同了,他们非但不必再费心思心挂两地,能安下心来在外打工赚钱,还能保证每年土地上固定的收入,而且这收入比他们自己种还要高出200-300元每亩,你想他们何乐而不为?”王计功说,怎样种地最合算,其实每个村民心里都有一本账,“实事上,这些外出务工村民也是当初入股合作社最积极的那部分村民。”

纪湾村老支部书记纪厚军告诉记者,几天前他和几位村民开玩笑说,合作社想把部分村民的土地还给他们自己种,“有个村民当时就跟我瞪眼了,要找村里理论,他说他自己都不愿意种了,为什么?因为他尝到甜头了,八百块钱一亩呢,比自己种收得还多。”

根据双沟镇的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镇25个村仅农业种植合作社实现的收入就达到了1800万元,净收益359万元,村均收入18万元,同比增长了2.6倍,而人均增收近800元。从睢宁全县来看,农民的收入也因合作社而显著增加,各村合作社在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农忙时节,每镇所有村级合作社可提供临时性用工岗位2500多个,每人可获得近2000元的收入,长期受聘的低收入户300多人,平均每人每年可获得工资收入6000元。这些收入是农民除土地外的另一项“工资性收入”。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和仓储工具向使用机械的转变。它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节约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到目前为止,农业机械化已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收获条件下,我们可以最直观地感觉到收获时间大大缩短,效率大大提高。

农业机械化释放劳动力,节约时间。这些都是机械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但机械化也增加了农民的种植成本。对很多农民来说,无论是租农机还是直接购买,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当然,大型承包商没有问题,但对于普通的小农来说,大型机械不能使用,使用小型机械不如直接人工操作划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一个不懂大字的老农可以随意玩拖拉机。但是现在,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但是,农业有关部门在农机推广使用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还不够深入,农村青年大多不在家,外出打工,无人能用,这是农民使用农机的一大障碍。

如果农业机械用于生产,会出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机维修,但目前我国农村农机维修服务站严重不足,给农民带来麻烦。如果机器坏了,我们该怎么办?在我国,也有机械化生产方式广泛应用的农业地区,如东北平原是人均耕地较多的商品粮基地和便于机械化生产的国有农场。但在南方很难实现,主要是南方土地破碎严重,农田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生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nz/4_65745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