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开什么厂搞钱
枞阳为农业大县。1949年,全县可耕地有59.46万亩。50年代起,县境大规模围湖造田,1967年可耕地已增到93万亩。后因退田还湖、停垦还林以及建设用地,至1989年末,可耕地减至64.4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74亩。 新中国建立后,县境实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接着,农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兴水利,使防洪防涝能力逐年增强。50年代,开始围湖造田,扩大了耕地面积。60年代,提倡科学种田,不断革新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方式。70年代,区乡建立农机(技)站,形成科技兴农的网络,并提高了作物复种指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农村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中心内容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大为提高。1989年,粮食总产为28349.5万公斤,棉花总产为269.6万公斤,油料总产为86.58万公斤,畜禽总量为50.1万头(只);农业总产值为18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07元,农民储蓄总额为3380.3万元。
林业
林业生产,几起几落。明清之际,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上“无崖不树,无径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民国时期,历经战乱,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新中国建立后,全县林业用地约为56万亩,其中有林地44万亩,立木蓄积量为6万立方米。1958年,因“大炼钢铁”和毁林开荒,树林被滥伐,林地面积急剧减少,至1976年立木蓄积量仅有1.5万立方米。1981年,全县林业实行“三定”,农民植树造林积极性空前高涨,至1983年林地面积已达53万余亩。1989年,森林覆盖率为18.1%,立木蓄积量约20万立方米。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兴旺发达。枞阳县早在50年代就是全国22个淡水渔业重点县之一。新中国建立时有水面61.2万亩;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蓄水面积逐年缩小。1984年,开始退田还湖,水域面积不断扩大,水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主要水产品有各种鱼类和龟、鳖、螃蟹以及莲、藕、菱、芡实等等,其中甲鱼、鳝鱼(黄、白鳝)、银鱼、鳜鱼、螃蟹、莲子、芡实为特种优质产品,每年有大量出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实行了联产计酬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由天然捕鱼转入以养殖为主,水产养殖出现了新的局面。1989年,全县水域面积为37.5万亩,另长江可利用水域13.5万亩;水产品产量为750万公斤,渔业总产值899万元。
水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县境滨江背湖,历史上湖口未建节制闸,湖水随江潮起落,造成“大水大灾,小水小灾,无水旱灾”的局面。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兴建白荡闸、梳妆台闸、湖东闸、永登闸、枞阳闸等;拓宽加高74.5公里的长江大堤;兴修众多的水库和塘坝;疏浚大小河道和沟渠;兴建100余座电力排灌站。1989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56.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为46.6万亩,基本上解决了水旱灾害的失控问题。
编辑本段工业经济
枞阳县属自然农业经济区,县民多以渔耕为业,因此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手工业兴起于明代,私营工业作坊出现于清末,机器碾米和电灯照明,出现于民国年间,集体工业出现于1956年。1989年,县办集体工业企业22个,职工2869人,固定资产1368万元,年产值1757.6万元,利润74.6万元,纳税157.3万元。其生产的元钉、毛巾、牙刷为出口产品,液化石油气钢瓶、香肠和牙刷为省优产品。国营工业企业17个,其中经委系统工业企业8个、工矿企业2个、商业工业企业1个、城建工业企业1个、粮食工业企业5个,计有职工2800余人。乡镇企业24749个,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项目多样化和高技术方向发展,其产品已为人们所喜爱,有的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其中灰包咸蛋出口在安徽省同行业中,独享产品免检信誉。 枞阳街景
县境商业由于水域的优势,自古以来就很发达。集镇多为水码头,货物运输十分方便。其中,枞阳镇古为舒口,为舒、庐、潜、怀、太、岳等县的漕米和货物的集散地;汤沟为桐东首镇;石溪镇在宋代为桐城九镇之一;姚王集为数省耕牛交易场所;义津镇、麒麟集为农牧土特产品的交易中心。新中国建立后,县境大小集镇36个,工商业者2137户。1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商业走上了合作之路。1956年,全县公私合营商业5家、合作商店1196户、合作小组93个、代购代销点19个,转入国营和合作社、农村供销部的252家,私营商业126家。“文化大革命”期间,取缔私人经商,全县国营商业企业独家经营、商品流通渠道单一。1978年后,国营、集体、个体商业一齐上,商业市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89年,全县综合性贸易市场达42个,年贸易额约7382万元;国营商业商品销售总额56606.6万元;个体商业商品零售总额4896万元。 新中国建立后,财税金融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突破2000万元大关,其中税收为1300余万元;金融机构有支行4个,其所属营业部、信用社遍及城乡,另有保险支公司1个;城镇储蓄余额5138万元,农村储蓄余额4115.7万元。 随着农、工、商贸各业的振兴,交通、邮电事业日新月异。至1989年止,县有公路46条,总长度484.7公里。其中省道5条、县道11条、乡道30条。全县除江心洲外,各乡镇均已通车。全县426个行政村全部通邮;有19个局、所可办电报和国际、国内长途电话业务;县城拥有市话500门,磁石总机5台、出局电缆800对;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0门,杆路总长515公里。
安徽的淡水湖叫什么名字
枞阳镇,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地处 长江下游北岸,位于枞阳县境西南,东连?山镇,南邻 桐城 鲟鱼镇,西依 安庆宜秀区,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 枞阳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古老的历史名镇,始建于春秋末年,古称“舒口” 。为舒、相、庐、 怀、潜等县的漕米集散处,旧名城关镇,历史上是重要的港口和商埠为桐城 四大名镇(枞、汤、孔、练)之一。
枞阳镇撤区升乡时,原 城关镇与原黄羹乡、 长河乡 蒲洲村合并,新建枞阳镇,总面积90.58平方千米,辖8个村、9个居委会,总人口97804人(2017)。枞阳镇拥有耕地1.5万亩,山场面积1.2万亩,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 农业资源丰富。县城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沥青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
枞阳镇新建的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严规划建设,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新建、扩建了长江、沿河、光明、凤凰、湖滨、渡江金山7条水泥公路, 全长16.74公里。陆运有桐枞、铜安、通宜路通往各地。市话装机1万门,自来水厂1座,日产自来水2万吨, 普及率92%。液化气供应站2座,供气能力26吨。 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村村通公路。
枞阳镇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农牧渔业为辅, 第三产业迅速兴起的态势持续、稳定以展,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2年,实现 工农业总产值1.5亿, 财政收入占768万元,乡镇企业 营业收入2.5亿元(其中个私企业营业收入占1.8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784万元。工商业方面:镇区共有大小企业百家,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县办工业几十家(县毛巾厂、毛纺厂、压力容器厂、印刷厂等);乡镇企业数十家(玻管厂、灯泡厂、材厂、轮窑厂等)村办企业几十家(石岭城北材料厂、下枞阳建筑安装公司、蒲洲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空心砝厂、高压瓷管厂等);个体私营企业几十家(艺伟家俱有限公司,金庭奶牛厂,城北食品厂等)。农牧渔业方面:依托城效优势,菜篮子工程建设卓有成效。以五七圩为重点的水产养殖业、周边农村的畜禽养殖业等效益显著;第三产业方面:一大批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幼儿教育、健身美容、广告制作等兴服务业悄然兴起。
枞阳镇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 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枞阳镇 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枞阳县枞阳镇党委政府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培育区域 特色农业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枞阳镇不断挖掘农业生产经营的潜力,走农、林、牧、副、渔各业并举和全面发展的路子,坚持以市场为 导向,尊重自然规律和群
特色农业
众的意愿,着力培育优质粮棉,蔬菜、副食品,畜禽、水产品,林果等四大生产区域,发展 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深度拓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枞阳镇智力扶持发展 特色农业。农村“脑贫”现象比较突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不多,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更少。因为缺乏技术,进城难找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大多是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工资低;同样,在家搞种养也难增产增收。因此,枞阳镇注重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下乡,把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农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意识和 就业能力,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枞阳镇在沿湖、沿江建立畜禽、水产品生产区域,以“三元”杂交猪和规模畜禽养殖为重点,着力培植40户个体养鸡、养鸭、养猪、养鹅大户,扩大规模养殖,发挥科技带动作用,带动农民增收。枞阳镇在注重水产品数量增加的同时,更多注重质量,继续抓好 鳝鱼、珍珠等 特种养殖,提高精养化程度。枞阳镇区域范围已扩展到石岭、五一、长河、青龙、古塘、展望等村。
枞阳镇拓宽视野开发新兴农业。农村的农民几乎不订报不看报,看电视一般不看新闻,导致信息闭塞甚至荒疏。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理解、对市场经济的认知程度和驾驭水平都受到制约。枞阳镇采取措施下功夫帮助农民拓宽视野、转变 思维方式,让其适应形势、善谋会干。枞阳镇在后山区建立林果生产区域就是成功的例子。在枞阳镇区域,满山遍野的果树,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山,砾石遍地,杂草丛生,没有人会相信它能给家庭带来收益。村干部动员承包这片荒山,并提供技术扶持。科技人员的精心拾掇下,荒山硬是披上了绿装,并且挂满了果实。村民说这片经果林经济收入非常看好,现就是有人出再高的承包费,大家也不会撒手。村民将以退耕还林为契机,扩大林果生产区域,以郭桥、大青山、古塘等村现有的雷竹、板栗、草莓等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强管理,扩大林果生产,形成规模。
“四招”走活农村发展一盘棋,成为农民增收的“活水之源”。从枞阳镇“做给农民盾,引导农民干”的经验中可以看出走入市场经济以后的农村,政府不能大撒把。一方面围绕着千变万化的市场,提供信息,提供技术,提供服务,当好农民步入市场经济的信息部、参谋部;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一批乡土人才,发挥 示范效应,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兄弟走上 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样广阔的农村就会大有希望。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枞阳镇
枞阳镇是安徽省无公害生猪生产 养殖基地。枞阳镇继续实施畜牧科技技术入户工程,保持了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已出栏 生猪近7万头。
枞阳镇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无公害生猪生产养殖的发展,采取对 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 绩效考核,奖励有功人员,有效地推动了枞阳镇养殖业的发展。枞阳镇加强了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培训科技示范户500户、村干部200人,印发《禽畜疫病防治及标准化养殖》技术资料万余份,举办养殖户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3000多人次,直接到户现场指导2000余人次。在科技的推动下,枞阳镇养猪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建的小花苑生猪养殖小区,养殖50头生猪以上的有73户,养殖100头生猪以上的有22户,养殖1000头生猪以上的1户,年可出栏1万头生猪。
枞阳镇一批养殖小区已建成高标准猪舍“150”模式9栋,其中小花苑村雷光旭建3栋,牛车河村严兵建3栋,横岭铺村王占美建1栋,弯柳树河村徐守兵建2栋。枞阳镇强化“优质三元猪”工程,全面进行了 生猪品种改良,引进和推广了长大 二元母猪,新增养殖大户41户,其中养殖50头生猪以上的23户,养殖100头生猪以上的18户,预计枞阳镇全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 同比增长约12%。
枞阳镇乡镇企业 营业收入2.97亿元, 工业总产值l.77万元、第三营业收入1.2亿元,拥有了乡镇企业828个,其镇办16个,村办58个,职工人数4271人。1999年被县委、 县政府授入“发展了镇企业明星乡镇”。镇村主要企业有玻璃管厂、灯泡厂、 蒲洲营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食品厂、福利厂、轮窑厂、建筑公司等,其主要工业企业简况如下:
安徽省枞阳玻璃管厂:主要生产玻璃管, 固定资产原值1200万元,年产值542万元,年利税190万元。机阳特种灯泡厂:主要生产各种不同类型电珠, 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年产值150万元,年利税8万元。
蒲洲营养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如工速溶苦养麦、南瓜玉米粉等系列产品,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年产值500万元,年 利税20万元。
枞阳镇现有2所高中,1所初中, 2所完小,3所初小,1所就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园标准,教职工380多人。近几年,政府投资575万元, 新建校舍12467平方米,实现了“ 两基”达标。计生方面,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镇村建立了标准服务站。 村村有卫生室,村级卫生保健工作达县颁标准, 城区建造了 水冲式公厕,镇区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社会稳定, 被安庆市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示范乡镇。”城区有黄梅剧团、县医院、中医院、红十字医院、血防站、防疫站、保建站、福利院各一所,所有的村、居委会均设有卫生室,实行合作医疗。
新建了经济开发区(通宜路开发区)和水产开发科技示范园区(五七圩水产科技开发区)。通宜路开发区: 通宜路是县城连接铜安公路一条路段、全长2.6公里,宽40米水泥路面。镇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供电、供水、通讯、排污等 基础设施配套。
湖滨居委会位于 枞阳县枞阳镇渡江路9号,系枞阳县委县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置,具有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莲花畔。 社区居委会辖有7个居民组,896户,3413人,社区党支部有书记1人,委员2人,下设3个 党小组,直管党员29人,社区居委会两委人员5人,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集体企业3家,个体、私营企业400余家,劳动就业达500余人。人杰地灵、和谐安定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外商投资和经商发展的最佳社区。
居委会顾全大局为城区公益事业作出了具大贡献。2008年又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规划安排,将居委会的湖滨旅社和湖滨综合服务楼拆迁后建成湖滨广场,为县城提升级别增加了靓点,给城区居民观光欣赏和健身强体等娱乐活动提供了急需的优良场所,推动了我县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旗山社区因 层峦叠翠的幕 旗山而得名。18个居民组,现辖21个自然村庄,2600人,占地2.7平方公里。社区支委班子由4人组成,下设5个 党小组,共有党员43人,其中男性36人,女性7人。居委会由3人组成,社区“两委”班子有7名成员组成。社区残疾人有38人,五保户17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照顾的有97人。境内有渡江烈士园林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通便利,有银塘路、东湖路、莲城路、旗山路、浮山路纵横其中。旗山居委会以开发区新城建设为依托,以第三产业发展为重点,城区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
该新区人居环境优美,有 阳光国际城、银塘花苑、山水兰亭、和煦丽苑,银塘星城、荷风苑、中海山水城等小区正在建设和完善中,还将有县重点单位陆续迁入。该居委会将新建枞阳镇旗山综合服务中心,集幼儿园、养老院、购物超市、社区医疗、文化娱乐、信息交流办公等公益设施建设于一体,总投资1100万元。 旗山居委会将会成为 枞阳县新城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枞阳镇 老庄社区于2005年7月原枞阳镇老庄村改建成立,位于县城渡江北路两侧,东邻 长安村,南至 旗山社区,西接 石岭社区,北接 沿河村,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社区现有金鼎茗都, 都市华庭、 瑞景花园、 金桂景观园、龙泉山庄、陆岛山庄、天利山庄、锦绣都市华庭、 阳光国际城、丽苑山庄等10个居民小区;有马灯、四庄、冲口、方庄、贾庄、曹庄、金尖、合义、榆丰、高峰、先丰、老庄、沿桥、新庄、宏实、茶元等16个居民组;共有住户698户, 常住人口2102人, 流动人口581人。社区党支部共有两个 党小组,33名正式党员。
辖区内有县 药监局、环保局、太阳能设备厂、枞阳供电所、移动公司、消防大队、技术监督局、残联、气象局、国家粮食储备库等10家办公单位; 宏实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学校等3家办学单位,其中实验中学为全日制、寄宿制从小学到高中的办学模式,宏实中学现改为高中复读班为主的办学模式,个体商业网点500家。社区办公楼座落在渡江北路109号 阳光国际城对面,办公楼内设有社区计生服务室、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警务室、为民服务室、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区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居民的共同参与下,社区各项工作有了长足进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谐文明的新型社区轨道。
石岭社区座落枞阳县城北部,位于渡江路东侧,辖区范围东依金山大道与下枞阳居委会、 旗山居委会毗连;西临连城湖畔;南至渡江路与湖滨、 莲花湖居委会相邻;北与 沿河村、老庄居委会接壤,总面积3.5平方公里。
我社区共有20个居民组,2259户,常住人口18270人,石岭居民区党总支,下设三个社区党支部,10个 党小组,党员79人,含预备党员5人,一所完小 ,一个卫生所,居办集体企业3家,个私企业216家。经县和民政局批准,我会于2000年由村变更为居委会。近年来,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市、县评为先进村党支部(总支)、红旗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村(居)党组织、安徽省村民自治示范村、中国特色经济村、平安村(居委会)、 充分就业社区等荣誉称号。
胜利社区成立于1979年4月,座落在县城的西南面,是老城区。所辖区域至前进街以北,康衢巷以西,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辖区内有2个居民组,现有户籍人口2200多人,641户。社区设有计划生育工作委员会,社区劳动服务站,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胜利居委会两委班子3人,党员13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以社区党建为重点,以社区服务为龙头,强化社区功能,大力开展民心工程、狠抓社区下岗再就业,保障救助,居民医保,现居民医保参保率已达到80%。解决特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至今已为200多户居民办理了居民低保、 胜利社区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促进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对 常住人口上门登记,认真做好 流动人口查验,建档工作。
多年来, 胜利社区居委会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推进社区和谐为目标, 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成效,被上级部门评为“平安社区”、2007年度至2008年度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争创充分先进就业社区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我们团结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在 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中,积极推进科技、文化、法律、卫生进社区,为建设一个平安、和谐的社区不断努力奋斗。
前进社区设立于2000年8月,于2009年9月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有书记兼主任1人,委员2人,共计3人组成。
社区位于县城西部,地处老城区,经济基础薄弱,弱势群体较多。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由望胜街、前进街两小组组成, 常住人口936户, 2952人,其中党员14人, 流动人口35人,辖区内有人大、政协、党校、农委、市容局、残联、能源办、看守所、拘留所等单位,2个居民小区。
前进社区新一届两委班成员齐心协力,发扬过去的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深入贯彻党的 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社区各项服务工作,努力创建文明祥和的前进社区。
安徽省 枞阳县枞阳镇
安徽省内的淡水湖有巢湖、高塘湖、瓦埠湖、白荡湖、女山湖等。
1、巢湖
俗称焦湖。它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岸线周长176公里,平均水深2.89米,面积780平方公里,容积20.7亿立方米。
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巢湖、肥东、肥西、庐江、舒城、无为等两个城市和五个县。沿湖共有河流35条。巢湖主要名优水产有银鱼、秀丽白虾、湖蟹,三者被誉为“巢湖三鲜”。
2、高塘湖
安徽省淮南市东部淮河南岸湖泊。湖盆形状为南北长带,长20公里,宽2.5公里,湖岸长85公里。湖底平坦,底质多为淤泥。正常水位为50平方公里,蓄水量为0.8亿立方米。
3、瓦埠湖
位于寿县城东南,长60公里,水面最宽6000米,最窄处只有300米,水位保持在18.0米时,其相应的湖区水面达156平方公里,蓄水量2.2亿立方米。它是淮河中游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安徽省五大淡水湖之一。瓦埠湖是一个重要的饮用水源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盛产鱼类、蟹虾,尤以银鱼著称。
4、白荡湖
也叫民池,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境内。一般水面面积是57.8平方公里,主要汇入的河流有罗昌河、杨市河,自南部通过白荡闸通长江。它是枞阳人的母亲湖,也是枞阳最大的淡水湖。鱼类水产资源丰富,是枞阳重要的水产渔业基地。白荡湖大闸蟹是安徽南部名产。
5、女山湖
总来水面积4215平方公里,是安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皖苏之间,呈东西狭长分布,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水产丰富,以银鱼、刀鱼、虾、蟹、芡实、鲤鱼著名。沿湖岗地所产的明光绿豆,素负盛名,畅销国内外。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11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