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彭士禄院士骨灰撒入大海,他终其一生都是为了什么

在2021年的三月三十日,我们在渤海湾的海域上送别了将其一生都贡献给我们国家核潜艇研究的核潜艇首任设计师——彭士禄以及他妻子,将他们的骨灰撒到海上,实现彭老生前的愿望“永远守护祖国的海洋”!彭老一生历经很多磨难,他以及他的整个家庭都为了我们国家贡献了很多,是一个很值得敬佩的人!

彭士禄院士骨灰撒入大海,他终其一生都是为了什么

彭士禄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当中,他的父亲是“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母亲是中共苏维埃妇女主席。他们家可谓是满门都是忠烈,为了革命,他们家牺牲了好多位英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年少时候就在不断躲避国民党的通缉,经历了很多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彭士禄说过:“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砺了我不怕困难艰苦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么努力,到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彭士禄院士他的一生,前期虽然坎坷艰难,但是他依旧对国家保持热爱,努力继承父亲遗志,一辈子都在对其坚信的“愿将此生长报国”的理念而努力!

进行核相关知识的学习

彭士禄通过努力的学习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去往苏联留学的机会。1951年的时候,美国制造出来的“鹦鹉螺”号让全世界开始进入“潜水时代”。我们的国家也迫切需要一批可以在未来研发这种“核潜艇”的专业人士,彭士禄在1956年的时候开始从化工机械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在此之后,他的一生都在跟核潜艇在打交道!

核潜艇研究

在刚刚开始研究核潜艇的时候,我们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两张模糊不清的核潜艇以及一个儿童潜艇模型。最开始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的资料却是全英文的,团队里面会英文的人不多,所以为了让大家可以读懂资料的内容,彭士禄组织大家早晚学英语。终于在两年之后实现所有成员在阅读上面无障碍,不仅仅是这样,那时候的他们还摸索到了核电站以及核动力的基本情况!

读懂资料也只是第一步,越到后面对核潜艇的研究靠的更多是自己的钻研。彭士禄秉承着“用实验数据说话”的原则,一步一步带领团队摸索对核潜艇的装配工作。在核潜艇上面一步步实现从没有任何知识来源的门外汉到团队每个人都对核潜艇了解据悉,从无到有,最后在1970年,我们国家就突破了核动力装置的最后瓶颈,在核潜艇的研究上又近了一步!同年年底,我们国家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在核潜艇下水后的四年时间里,我国的核潜艇发展就已经到了可以加入海军战斗的序列当中核潜艇的成功下水离不开彭士禄的付出,在核潜艇的最后调试工作进行时,彭士禄就因为过度的操劳而患上急性胃穿孔!

核电站建设 在核潜艇问题上的突破并没有让彭士禄结束他在核动力方面的研究,于是他将视野投向到核电站的建设。正是因为有他,我们国家的第一座核电站;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别核电站;第一座商用大型核电站才能够顺利建成,紧跟世界的步伐!

彭士禄院士用其一生来证明自己的信念“愿将此生长报国也用他的事迹来让我们学习。对像彭士禄这样的老英雄,科学家致敬!彭士禄院士,国家栋梁,我辈榜样~

推进渔业科技援藏工作,会有哪些好处?

特聘院士2人,双聘院士1人,一共三人。

广东海洋大学(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坐落于海滨城市——广东省湛江市,是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粤港澳高校联盟成员 ,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她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几经迁徙之后升格发展成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1997年1月,由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39年办学历史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实质性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官网

开展渔业科技援藏是落实院士专家工作站和《2018年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方案》要求的具体行动之一,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总体部署,依据西藏渔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渔业系统的科技优势,支持和帮助西藏不断夯实渔业发展基础,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构建以保护土著鱼类为主的繁育保护体系,以国际河流和大型湖泊为主的水生态与渔业资源保护体系,以冷水鱼养殖为主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现代渔业发展道路。

活动期间,与会专家就渔业科技援藏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签订了渔业科技援藏五年规划书、渔业科技援藏专家三方协议书,举行了西藏农口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签订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西藏农牧科学院共建水生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协议。与会代表还考察了西藏自治区土著鱼类繁育基地、国家农业生态园区和拉萨渔场。

西藏江河众多,湖泊星罗棋布,水域辽阔,资源丰富,发展渔业具有良好的水资源基础。裂腹鱼类、黑斑原鮡、亚东鲑等有较好的研究开发价值。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渔业发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管理以及渔政执法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也得到藏区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特别是通过成立西藏农牧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及相关研究所的合作,不但填补了西藏渔业科研空白,开展了土著鱼类繁育基础研究、高原特有鱼类保护研究和水产养殖试验示范,还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农业农村部成立了渔业科技援藏工作组,启动了“西藏重点水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加大了对西藏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并积极选派优秀干部挂职,推进科研、推广、教学单位与西藏的渔业合作交流,取得显著成效。

崔利锋院长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科技援藏工作情况,表示将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共建西藏水生生物资源研究中心,以渔业水域生态保护和资源养护为重点,开展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西藏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西藏特色珍稀鱼类繁育技术和生态补偿机制方面研究,提出要加快西藏渔业科研与资源调查项目执行力度,充分利用科研与调查成果,加快西藏科技人才培养,全力助推西藏渔业发展。

李书民副局长在讲话中分析了渔业援藏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强调要充分发挥渔业科技援藏工作组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深入开展研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193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