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温室大棚养殖小龙虾

1、养殖塘口建设与改造。考虑到大棚装置的稳定性和方便性,养殖塘口尽可能为条沟状长方形。新开挖的塘口按条沟状长方形开挖即可,老塘口改造可筑埂设坡,创造有利于设置大棚装置的条件。塘口的规格和要求是:宽度(即跨度)5~8 米,长30~50 米,深50~70 厘米,池坡比1:1.2~1.5。有条件的,在池塘固定1~2 道微孔增氧管,用于增氧。塘口建设与改造后清塘施肥,过滤进水,移栽或放养水葫芦、水花生、伊乐藻等水草。

温室大棚养殖小龙虾

2、大棚装置。首先准备好毛竹或竹片,削光竹节或竹片上的节刺,将毛竹或竹片沿塘口两侧等 距离埋入*中(毛竹、竹片间距一般1.5~2.5 米,具体视材料强度而定),在塘口中将两侧毛竹或 竹片相对折弯用胶带扎牢,形成拱形。拱形毛竹或竹片上架横梁,用胶带扎牢,横梁密度视拱架 强度而定。在塘口中间打桩铺毛竹跨板到塘口两头,便于在棚内投饵和,桩高出水面 10 厘 米即可。最后在棚架上铺上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一般铺两层,以保证保温效果,塘口两头用塑料 薄膜围好后,留小门,便于管理者进出。装微孔增氧管道的塘口在棚外靠近电原处装一台气泵接 上增氧管道即可随时增氧。大棚框架材料也可选用厂家定做好的廉价硬质材料,养殖者可以自选。

3、苗种放养。淡水小龙虾大棚养殖苗种放养有两种。一种是放养虾苗,下游地区放苗时间 一般在10 月上旬左右;一种是放商品淡水小龙虾暂养,放养时间一般在11 月底前后,暂养周期 按市场情况决定。苗种放养密度:规格为60~100 尾/公斤的苗种每亩放25 公斤左右;规格为 30~50 尾/公斤的每亩放50 公斤左右。放养方法:将要投放的苗种用虾蟹类消毒剂或3%~5% 食盐水消毒后,均匀投放于池边水草上。

4、投喂管理。淡水小龙虾大棚养殖的投喂视水体温度而定,水温在20~25℃范围,可每天在中 午前后投喂1 次,投饵率3%~4%;水温15~20℃,可两天投喂1 次,投喂时间也在中午温度较 高时。管理上除了同正常季节养殖的管理外,还要注意:一是水体的溶氧量。装有微孔增氧的, 要适时开机增氧,没有机械增氧装置的,水体缺氧时,要及时使用化学增氧剂。平时白天中午将 大棚两头小门打开通风,对棚内增氧也有效果。二是大棚内温度。特别是夜间没有光照时,可在 棚面上盖草帘,以保证棚内温度。三是要关注水质的变化,有条件的可施用微生物制剂保持水质。

养殖业发展前景

蝗虫,就是人们常说的蚂蚱,它虽然是害虫,但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投资很少,但回报却是多年的,养殖成本低,利润是最高的,可以说投入一分回报一万.养殖蝗虫投资不会很大。因为蝗虫本身繁殖能力强,一个蝗虫产卵量在50-80粒左右,而且没有病害。成本低,它的饲料是草,只需要做一个棚,用纱窗把它罩住就行,成长期50天,北方三代,南方可以不停的生长和繁殖. 在我国,食用蝗虫历史悠久。人们习惯将蝗虫洗净用油炸,撒上盐、花椒粉等后食用;一些饭店、宾馆对蝗虫进行煎炒烹炸,做出“飞蝗腾达”、“陆地飞虾”等美味佳肴;对蝗虫深加工还可制成罐头食品、脱水干制品、冷冻食品、腌渍食品等各种风味食品。 下面是有关蝗虫的养殖技术,供参考: 养蝗虫的前期准备:养蝗虫要建养殖棚。地点选择通风向阳的地方为宜,房前屋后,闲置的院落、地块等都可以。养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围地面10厘米~15厘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纱布做一个如温室大棚一样的棚罩,底边埋于地下,留下一个门口,门口安上拉锁或者用粘连布条对粘。棚的高度为1.5米~2米,4月底必须建好。棚的面积根据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600只~800只成虫,起初养1万只蝗虫有15平方米即可。每只雌蝗可产卵50粒~80粒,随着蝗虫量的加大,再继续扩建大棚。建好养殖大棚后,在棚内地面上种上密密麻麻的小麦,准备让幼蝗食用。 蝗虫的管理:先准备无毒土壤,新锯末和土按2:1拌匀,含水量为20%~30%,在器具或木板上铺3厘米~5厘米厚,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经过10天~15天孵化,到“五一”前后,蝗虫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后,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为一龄,共脱5次皮后变为成虫,再过50天,成虫就可以销售(每公斤蝗虫在500个~700个)或留种产卵了。在1龄~3龄期间,幼虫的采食量很小,经过35天变为成虫后,采食量倍增,除了采集部分野杂草喂养外,还可以采割人工种植的墨西哥玉米草饲喂。 但是飞蝗的危害最重,尤其是东亚飞蝗,所以平时谈论的都是它。别看蝗虫个头不大,但虫多力量大,最大的蝗群可达2500亿只,飞行时声震数里,地动山摇,所过之处片绿皆无。蝗虫的食性极杂,几乎绿色植被皆可作为它们的食物,其取食不仅为了获得营养,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水分。贪婪取食和长途迁飞是蝗虫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在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缺乏时,它们甚至可以去吃羊背上的毛、房屋顶上的草及有汗味或油味的农具木柄。当没有东西可吃时,它们便自相残杀,吃自己的同类。蝗虫的外壳极硬,撞中疾驰的汽车照样安然无恙。饱餐之后的蝗虫可在短短的30分钟内将食物消化一空,而在食物缺少时又可6天不吃不喝继续前进。 蝗虫可利用:蝗虫虽然害处多,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它是食用昆虫的主要资源之一。有资料显示,蝗虫体内粗蛋白含量高,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ATP、辅酶Q等。民间早就有把蝗虫当做美味佳肴的习俗,将其油炸或烧烤,风味独特。在泰国,“油炸飞虾”(油炸蝗虫)的大名无人不知。浪漫的法国人还用蝗虫生产出了高蛋白食品。蝗虫还具有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把夏、秋季捕捉的蝗虫烫死后晒干入药,有止咳平喘、定惊止搐、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疾病。另外,蝗虫还有降压、减肥、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目前国际市场上蝗虫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出口潜力很大,每年都有上百万吨速冻蝗虫出口日本。但取食蝗虫的时候,也要注意自身的体质,有些对动物蛋白过敏的人会在食用蝗虫后出现偏头痛等过敏反应。 控制蝗害方法:近几年,曾报道过在我国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新疆和天津等11个省市数百万公顷的庄稼和草场被蝗虫摧毁,严重的地方每平方米虫量多达2000~4000头,有人形容说,一脚下去竟踩死了24头蝗虫。磺害不仅给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给农民和我国的经济都造成了极大损失。因此,我们应加强对蝗害的控制。 常规的防除蝗虫的方法主要还是依赖飞机喷洒化学农药,尤其是在蝗虫大量发生的时候,这是惟一有效的办法了。如果虫量发生少或是蝗蝻(蝗虫的幼虫)未起飞时,还可以利用生物防除的方法,如招引粉红椋鸟取食蝗虫或是喷洒可使蝗虫致病的微生物,如蝗虫微孢子虫、黄绿绿僵菌等,都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声音灭蝗,有人用录音机收录蝗虫雌雄交尾时的鸣声,而后在蝗虫盛发季节播送,雌蝗虫以为“情人”在哼浪漫的“小夜曲”,会纷至沓来“幽会”,结果成群蝗虫误入人们事先布置好的天罗地网。但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归根结底的治蝗措施是要从根本上改造蝗虫滋生繁衍的栖息地,也就是常说的蝗区,这样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住蝗虫对人类的危害。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更好地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各种资源,人类不能只依靠化学农药的作用控制蝗虫,而要以生物防治为主,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同时,加强对蝗虫资源的有利开发,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地消除蝗灾给人类带来的困扰。 蝗虫是2000年以来发展最迅速的昆虫养殖种类之一,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建议您多关注本网市场行情样栏目。由于特种养殖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需谨慎投资。建议您在查找多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再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当地市场状况来进行养殖分析 到处都有的抓,农村最多

——预见2022:《中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产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

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我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上市公司有福成股份(600965),此外还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听牧肉牛(832151)、荷金股份(870144)、三江并流(833723)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数据、中国肉牛养殖及深加工竞争格局数据等

产业概况

1、发展历程:行业发展走向规模化

肉牛行业不仅承载着百姓致富的希望,更是产业兴旺的动力、生态治理的关键、小康路上的引擎,推动肉牛行业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受技术水平限制起步较晚,总体来看,中国的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业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2、产业链剖析:养殖、屠宰及加工为核心环节

肉牛行业的上游为饲料及添加剂、遗传育种等企业,中游由各类养殖,屠宰及加工企业组成,下游主要面向消费端。本文所研究的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产业属于肉牛行业产业链的中游核心产业。

饲料及添加剂企业是肉牛行业上游的主体,肉牛养殖饲料主要有:青绿饲料(青饲玉米,高粱),粗饲料(秸秆,干草)和青贮饲料(青玉米秸,各种青草)。不像生猪,蛋鸡饲料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才可以投喂,肉牛养殖过程中饲料来源相对比较广,而且加工环节也可以不必那么复杂。

肉牛行业的中游主要包括养殖、屠宰以及加工环节。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科技发展的推动下,西部、东北、华北、华南、华中,华东都有肉牛产区。

行业的下游渠道主要是超市、餐饮酒店、农贸市场以及线上渠道等,最终的销售对象是广大消费者。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膳食质量和结构改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牛肉因其高蛋白和低脂肪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很好地促进了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环节的发展。

产业发展现状

1、肉牛养殖情况:出栏存栏总量均有提升

近年来,肉牛养殖业发展相对较稳定。各地通过建设肉牛优势区域,加大了规模化养殖和品种改良的扶持力度,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标准化养殖小区鼓励措施,促进了肉牛养殖业的发展。但受饲料、劳动力价格上涨与近两年来母牛存栏严重下滑的影响,肉牛养殖业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母牛存栏严重下滑导致的后果逐渐体现出来。自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量跌破1亿头以来,我国肉牛存栏量维持在9000万头上下波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肉牛存栏量整体呈现震荡趋势,截至2021年,全国肉牛存栏9817万头,同比增长2.7%。

肉牛出栏方面,随着我国牛肉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不同于我国肉牛存栏量的震荡走势,我国肉牛出栏量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下游消费市场需求量的增长持续促进我国肉牛出栏量的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肉牛出栏量整体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截至2021年,国内肉牛出栏4707万头,比上年增加142万头,增长3.1%,创近八年新高。

2、牛肉加工情况:产量平稳增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肉牛存栏量增长的是牛肉产量的高速增长。1990年,中国牛肉产量仅为125.6万吨;2005年达到711.52万吨,10年间增长了4.7倍;此后肉牛存栏量下降的影响开始显现,全国牛肉产量明显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牛肉产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全国牛肉产量698万吨,同比增长3.7%。

3、肉牛消费市场: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价格持续提升

——消费量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住民收入水平的不停提高,食品文化和饮食结构逐渐改善,人们开始意识到家庭饮食康健的关键所在,仅仅是猪肉产物不再能满足宽大社会消费者的需要。牛肉低脂肪高卵白,富含亚油酸,镁,铁,锌等矿物质,含有肉碱,维生素等物质,对人体康健很是有利,营养专家也主张多吃牛肉,吃猪肉和牛肉是大多数城乡住民的理想食物。

据USDA统计数据显示,从消费量来看,2019年,我国牛肉消费量超过巴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牛肉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牛肉消费量为948.6吨。结合2021年我国牛肉产量及进出口规模估算,2021年,我国牛肉消费量约为930万吨。

——市场行情震荡上行

根据农业农村部牛肉价格数据,2018年以来,牛肉产品价格呈现震荡上行的发展态势,对于牛肉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消费增速高于生产,市场对牛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时,牛的繁育慢、饲养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牛肉的供求趋紧。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统计数据,2022年1月,全国牛肉平均价格77.18元/公斤,较上年期末价格走势较为平稳,整体保持高位运行。

4、市场规模:增长势头依旧

——肉牛养殖市场规模

从牛肉养殖市场来看,据农村农业部市场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肉牛出栏市场价格在1.5万-1.8万元/头左右,以1.65万元/头的价格测算,2020年,我国肉牛养殖出栏总市场规模达到7532亿元。2021年,随着国内肉牛养殖市场的持续回暖,全国肉牛养殖出栏总市场规模约为7645亿元。

——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从牛肉深加工市场来看,中国虽然是牛肉进出口大国以及消费大国,却不是牛肉加工强国。我国牛肉的附加值非常低,且多为中低端产品,发达国家牛肉加工附加值高达30%-40%,而我国仅为3%-4%。综合我国牛肉产业消费规模以及国内牛肉价格变化,以3.5%的牛肉深加工率测算,2020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约为243亿元。初步估算,2021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258亿元。

产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优势区域规模效应明显

近年来,随着以牛肉为主的高档肉制品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各地纷纷布局肉牛产业,出台了肉牛养殖业的相关鼓励政策,肉牛养殖在我国逐渐快速发展起来。目前,云南和四川两省的年肉牛存栏量在800万-1000万头之间,内蒙古、青海和西藏三省区年肉牛存栏量在600万-700万头之间,黑龙江、河北、山东、甘肃、青海和贵州六省年肉牛存栏量目前也达到300万-500万头水平。从区域布局和肉牛存栏量看,中原、东北、西北、西南4个优势明显的区域分布已经形成。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牛肉存栏量为880.3万头,占全国肉牛总存栏量的9.21%;云南和内蒙古分列二三位,肉牛存栏量分别为858.8万头和671.1万头,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98%和7.02%。

由于牛肉深加工对肉牛储存条件及运输条件要求严格,因此我国多数地区牛肉深加工采集产地就近加工原则,在北方牧区以及西南重点肉牛养殖地区,我国牛肉深加工业务发展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

从牛肉产量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北方地区牛肉加工发展水平要明显领先与全国其他地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内蒙古牛肉产量为66.3万吨,占全国牛肉总产量的9.86%;山东和河北分列二三位,牛肉产量分别为59.7万吨和55.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88%和8.27%。

2、企业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加速全产业链布局

与地区养殖情况类似,由于对自然资源要求较高,我国肉牛养殖领先企业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以及东北三处,据安格斯杂志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存栏最多的10个规模牧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以及东北三处,总存栏29.8万头,分布在45个牧场中。

在牛肉深加工业务布局方面,目前,我国牛肉深加工行业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提升,企业投入持续加强。

第一梯队头部企业逐渐从单一业务发展模式过渡至全产业链发展,福成股份、恒都集团、听牧肉牛等入行较早企业凭借经验及规模优势已实现从肉牛养殖到牛肉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这类企业牛肉深加工产品营收均以超过亿元。

而在第二梯队,则是更多的受制于自身技术及资金限制暂未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牛肉深加工企业,这类企业通常业务规模较小,而且多以牛肉加工为部分经营业务的企业为主。其中代表企业有黑毛牛实业、荷金股份、四川嘉业食品有限公司、邵东民健肉食品有限公司等。

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1、肉牛养殖市场规模低速增长

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牛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肉产量将稳定在680万吨左右;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0%。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我国国内肉牛养殖出栏率将进一步提升,以提升国内牛肉供给,从而实现牛肉自给率的提升,前瞻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规模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到2027年,全国肉牛养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953亿元。、

2、牛肉深加工前景广阔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求达到68%左右,其中肉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求达到17%;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要求达到75%,其中肉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20%左右。

在多重政策推动下,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升,随着疫情的逐渐消退全球牛肉供应将恢复正常,近年来的牛肉价格高位运行也将回落,前瞻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保持10%左右增速平稳增长。到2027年,全国牛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将达到481亿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肉牛养殖及牛肉深加工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0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