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海参的功效有哪些,哪种海参最好

海参拥有突出的药用价值和众多的滋补功效,在古代被赋予神奇色彩,当代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揭开了海参的“秘密”,证实了海参对强身键体以及对多种疾病的医疗价值时,海刺参无疑成为养生保健的佳品了。 专家论证,海参具有十大滋补功效。

海参的功效有哪些,哪种海参最好

功效一:补肾益精 滋阴养血 阴阳双补

海参中的精氨酸是构成男性精子细胞的主要成分,且具有调节性激素的功能,而海参又恰恰是“精氨酸的大富翁”,对治疗阳痿、肾虚有特殊功效。另外,海参中的磷、锌、锰、硒、镍等元素都对人体多种生理活动,尤其对生殖功能作用突出,对促进性功能的提高很有帮助。另外,海参中的很多元素对改善和调理女性内分泌,促进体内良性循环都有很大的帮助。

功效二:增强体质 调整机体免疫力

常食海参的人很少感冒,因海参中所含的丰富的蛋白质、精氨酸等是人体免疫功能所必须的物质,能预防疾病感染,调整机体的免疫力,对感冒等传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功能。

功效三:延缓衰老

海参中的胶原蛋白质、精氨酸、硫酸软骨素、磷、硒、烟酸、硅等具有延年益寿、消除疲劳、防治皮肤衰老、美容等功效。另外,精氨酸还有促成人体细胞再生和机体损伤修复的能力。

功效四:改善睡眠 提高记忆力

食用海参对改善睡眠、提高记忆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精氨酸在海参中含量比其它生物体内高,对神经衰弱有特殊疗效,所以食用海参对改善睡眠有明显作用。而海参中烟酸、钙、牛磺酸、赖氨酸等元素对恢复大脑疲劳,增强记忆能力也有重要功效。

功效五:抗疲劳

海参中含有丰富的酸性粘多糖和精氨酸,有明显的机体调节功能和抗疲劳作用。另外,海参中的烟酸、牛磺酸、钾、镍等营养素都具有快速消除疲劳,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功效六:调节血脂

常常食用海参能够预防心血管病、降血压、激发造血功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调节血脂等。海参中含有的钒、锰、钾、铜、尼克酸、牛磺酸等可以影响体内脂肪的代谢过程,具有防止脂肪肝形成的作用。

功效七:调节血糖

糖尿病病人益常食用海参。海参中的酸性粘多糖具有在机体中降低血糖活性,抑制糖尿病发生的作用。而它所含有的钾对机体中胰岛素的分泌起着重要作用,含有的钒可使糖尿病得到防治。

功效八:抗肿瘤 抗辐射

海参中的海参毒素对某些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钼元素能防治食道癌,硒化合物对肺癌、乳腺癌及结肠瘤等都有效果,酸性粘多糖有明显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增加抗癌活性,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功效九:改善骨质疏松

经常食用海参可以预防儿童的佝偻病、成人的骨质疏松症和骨质增生症。海参中丰富的钙、磷、锰、铜、锗、硅等元素对预防婴幼儿佝偻病,成人的骨质疏松症以及对骨骼异常、畸形,牙质及釉质发育不良都有特殊作用。

功效十:促进生长发育

食用海参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海参中丰富的精氨酸、赖氨酸、牛磺酸、钙、磷、碘、铁、锌,是人体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它们直接参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调解、伤口愈合、生殖发育等生理活动,在人体能量储备和运转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海参体内拥有支持再生的神秘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能够使人体伤口修复和再生,在医药及药理方面有重要价值。

另外中医古籍中也多有对于海参的介绍。《五杂俎》:"海参,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主要生长在20米至8000米深海底,不受海洋污染的影响。

中医对人体与药食的研究注重整体性。人的整体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周身联为一个整体,药物食物根据自身的性味归属于人体某一经络,从而起到治疗与养生的目的。

研究证实:海参富含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此外还富含刺参酸性粘多糖、刺参胶原蛋白、刺参皂甙等九种高活性物质。刺参中含有的牛磺酸、赖氨酸、蛋氨酸等在植物性食品中几乎没有。故此,海参享有"营养宝库"之美誉,现代人把海参誉为"八珍之首"。 千年以前,古人并没有这样的技术认知海参的这些成分,然而他们就已懂得了海参的食疗价值,并用以滋补养生。

中国医学书籍有这样的记载"海参,味甘咸性温,入脾、肾经,补益元气,健肾生精。"《纲目拾遗》中也对海参有"生百脉血、治休息痢"的记载。 补益元气,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元气为生命之根本,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新陈代谢快,生命力自然旺盛。元气足,五脏六腑经络得以濡养畅通,免疫力自然提高;健肾生精,海参还是阴阳双补的佳品,尤适于精血亏损、体质虚弱者进补,人体精血为阳,精血枯阳自虚;阴为阳之根,阴虚阳亦衰;肾主骨,精生髓。骨得髓之充养自然健壮。这也即是千年前的古人就用海参入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道理所在。

海参中的多种有益成分能健肾生精,调补阴阳从而骨随充养健壮!骨髓乃生血造血之源,骨髓充盈造血能力也就旺盛,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含量水平增加,和身体综合免疫水平的提高。

夏季是一年中渔业生产最为关键的时期。此时,养殖鱼类摄食量增加、新陈代谢旺盛,生长速度快,对全年养殖收成影响很大。由于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水体上下温差明显,水质变化快,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持续高温天气时,养殖鱼类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抵抗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造成经济损失。本文针对高温对水产养殖的一些影响和应对操作,作出分析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高温引发池塘水体分层

由于池塘表层水温高,中下层水温偏低,导致池塘出现温跃层,也就是"冷热分层"。同时藻类具有趋光性,多聚集于池塘中上水层,池塘中下层或者底层处于缺氧或者欠氧状态,投料量的加大导致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如遇天气剧烈变化,上下水层剧烈混合,就很容易导致有害物质上翻,鱼体应激、发病乃至死亡。

(图源:海大农牧)

水体分层对水生动物来说有利有弊,利:鱼类有天生的"趋温性",热天时底层水温低,鱼类可以在底层水"纳凉",冷天时底层水温高,鱼类可以在底层水中"避寒";弊:底层水缺氧或欠氧,会引发底质恶化。深水塘水体分层明显,上层水高温,底层水低温;浅水塘水体分层不明显。

从高温时节对于鱼类的"避暑"来说,深水塘可以在中午适当短暂开动增氧机,以图适度打破水体分层,促进水温和溶氧均衡分布,降低表层水温,增加底层溶氧。但以不能久开为宜,因为如果完全打破水体分层将可能导致底层的低温层消失,影响鱼类"避暑"作用。

(图源:海大农牧)

浅水塘比如有些鱼塘水深只有1米左右,不建议在高热时的中午开机搅水,否则会把仅有的一点"冷热分层"的水完全溶合,上下水层都会是高温水体,鱼类的"避暑"水层完全消失,不宜于鱼类的安全渡夏。

二、高温影响池塘溶解氧

水体中的溶氧饱和度随水温升高而降低,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池塘溶氧饱和度仅5.28mg/L,底层大多处于"氧债"状态,过低的溶氧水平不仅会导致鱼类应激缺氧,水中缺氧更会导致水体中亚硝酸盐持续升高,导致鱼类中毒甚至死鱼。

(图源:海大农牧)

从上图实验数据可以发现,水温超过28℃后,鱼类对池塘溶氧的利用率已经非常低下;其次,实验测定表明,2龄的鲢、鳙、草鱼在夏季和冬季的耗氧率分别为0.161-0.264 mg/(g·h)和0.012-0.037 mg/(g·h),相差10倍以上。而白鲢在溶氧1mg/L时,其呼吸频率是溶氧4mg/L时的2倍。

高温会导致池塘溶氧饱和度降低,由于鱼类是变温动物,新陈代谢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因此,水温升高增加了鱼体对溶氧的加快消耗,同时降低鱼类对溶氧的利用率。因此,为了水生动物避免因温度高溶氧低造成缺氧死鱼事故发生,建议晚上必须开机增氧,至少从半夜至天亮开机不停,方保养鱼平安过夏。

三、高温引发有害藻类泛滥

藻类是池塘溶氧最主要的贡献者(高达70%-80%),池塘藻类的演替节律和水温关系密切;随着水温增高,藻类会朝着“硅藻→绿藻(或隐藻/甲藻)→蓝藻(或裸藻)”的方向演替。

(蓝藻)

有害藻(比如蓝藻、裸藻、甲藻)由于更耐高温,加上有鞭毛(甲藻、裸藻)或假空泡(蓝藻)等独特生理结构,使得其适应能力远优于有益藻(硅藻、绿藻),导致池塘出现暴发;同时,高温也会加速藻类死亡,导致池塘倒藻,释放毒素,大量消耗溶氧,危害养殖安全。

(数据引自:谭啸等,升温过程对藻类复苏和群落演替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09,29(6),578-582。图源:海大农牧)

(裸藻)

当蓝藻、裸藻暴发时,可以使用蓝藻分解药物、硫氰酸红霉素、聚合氯化铝等药品杀灭。

四、高温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鱼类的摄食强度和水温、溶氧关系密切,当水温在25℃以上未超过30℃时,这个温度阶段最适宜于水生动物的生存。摄食强度和溶氧水平显著相关,溶氧越高,摄食强度越大。当水温超过30℃以后,摄食强度反而出现下降,说明水温已经超过鱼类最适水平,成为限制鱼类摄食强度的最主要因子。这和我们人类在三伏天的生理状态差不多,天热心烦,食欲不佳。

(数据引自:李思发等,鲢鳙草鱼摄食节律和摄食率的初步研究,水产学报,1980,275-283。图源:海大农牧)

水温升高后鱼的体温也会升高,而消化酶的活性与体温高度相关,当水温超出最适范围后,如高于32℃以上时,消化酶活性会快速下降,随之饲料消化率也会下降。所以,在高温持续时,鱼料的蛋白含量指标可以适当降低一点,并且不能喂得过多,草食性鱼类还应兼喂一些青草,尤如我们人类在大热天时吃点稀饭,少吃肉多吃蔬菜一样,生活清淡一些,更宜于渡过难耐的热天时节。

五、高温引发的鱼病

一般的养殖水温不能超过33℃,最多不能超过35℃。如果长期处于高温天气,或者伏天时养殖水体过浅时,上层水在白天午后可以达到30多度乃至40度的水温,鱼类长期生活在极限高水温和水质不良的水体中,加上早晚温差大,容易发生类似于"中暑"的严重不适。一般情况下,就常规鱼来说,高温时节鱼病主要有寄生虫和败血症最为常见。

寄生虫以指环虫、车轮虫、三代虫、斜管虫、锚头蚤、中华蚤为多见,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和专用杀虫药1-2次即可。

败血症多暴发于高温时节,特别是上层鱼的白鲢花鲢,因直接生活于水体上层,虽然溶氧足但水温超高,更容易引发"中暑"性质的败血症。可以采用:混杀特安或混杀安,ABS暴血停,腐血康,蛋氨酸碘和内服清热解毒药物,联合疗程治疗。

另外,加州鲈看似常温广温性鱼类,实则鲈鱼并不适宜于高温,利低不宜高。鲈鱼在伏天热季不适合露天浅水养殖,比如浅水塘、水槽循环水养殖等,因为水体没有冷热分层,整体都是温度高的同温水,也就是说,在热天时节必须要给鲈鱼考虑低温水层以利"避暑",否则会患发鱼病,比如:诺卡氏菌病、弹状病毒病和虹彩病毒病等。

三、高温天气的养殖管理

1.增氧:高温天气时开机增氧是必须工作,有助于整个池塘的物质循环,避免缺氧泛池情况的发生。

2.改底调水:高温天气时鱼吃得多粪便也多,池底有机质快速发酵后引起“底热”状况。因此,改底工作不能少,以半月改底一次为好,不宜过勤,以免破坏正常的水生态系统。另外,在高温又缺氧之际,亚硝酸盐很容易超标,值得重视和消解。

3.补水稳水:由于高温季节池塘物质循环加快,残饵粪便多,有害藻增多,亚硝酸盐、氨氮等居高不下,天热水份挥发又快,因此,有水源的加水,有渗漏的堵漏,加深水位,改善水环境,提升溶氧量。

4.减料投喂:鱼是冷血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而消化、生长跟水温也是密切相关。高温天气时,鱼的食量也大,但容易产生消化吸收不理想,会加重肝胆负担,发生肝胆综合症的风险比较高,因此,建议在高温阶段不要超过2.0%的投饵率为宜。不要以为吃得多长得快,一旦发病,吃得多死得更快。

5.改变投喂时间:中午至半下午时分,表层水温很高,一般的温水性鱼类无法忍受,若在此时投喂,鱼会极不情愿到水面吃食,因此,在中午以前和傍晚日落以后喂料,目的是避开水温最高的时间段,较为适当。

6.降温:尽最大努力加满水位,可以通过换水加水,特别是加注地下井水、或山泉水、或水库底层冷浸水的低温水加注方式来降低水温,还可以水面种植水草,搭棚遮光。另外,还有小水体添加适量冰砖、液态氧,瘦水池使用尿素等可降温物品。

7.保健内服:拌料投喂保肝利胆,清热解毒药物,加强鱼体肝肠功能,提升鱼体体质和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使用清热解暑药物比如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十滴水20-50毫升拌料投喂。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0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