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斯布雷龙的古生态学
目前已发现的达斯布雷龙化石都发现于上白垩纪坎帕阶中至晚期的地层,距今约7700万-7400万年前。在白垩纪中期,北美洲被西部内陆海道一分为二,蒙大拿州及阿尔伯塔省大部份都在海平面之下。在这段达斯布雷龙存活的时期,西部拉拉米造山运动使得落基山脉隆起,使海道向东方及南方后退。大型河流从西侧的山脉流至东侧的海道,当中的沉积物形成广大的海岸平原,成为朱迪斯河群的双麦迪逊组与其他的地层。约7300万年前,海道再次向西方与北方海侵,逐渐淹没恐龙公园组,涵盖美国西部及加拿大西部。
达斯布雷龙生活在西部内陆海道西岸的广大冲积平原。大型的河流流经土地,有时会出现泛滥,形成新的沉积层。当水源充足时,可以维持大量的植物及动物生活,但这个区域会发生周期性的干旱,造成大量生物的死亡,形成朱迪斯河群与双麦迪逊组的众多骨床。在现今的东非也有相似的情况。平原西方的周期性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会影响整个地区,这成大量的死亡,而同时丰富了土壤,有助于日后的植物生长。科学家也借由这些火山灰得出准确的放射性测年。海平面的改变,在不同时期对朱迪斯河群的不同地区,造成许多环境变动,包括离岸及近岸的海洋生态、海岸湿地、三角洲及礁湖、内陆的泛滥平原等。与朱迪斯河群的其他地层相比,双麦迪逊组是在更内陆的高海拔地区。
在双麦迪逊组及朱迪斯河群有良好的脊椎动物化石纪录,这是因为丰富的动物群、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及大量的沉积岩所造成的。这些地区有多样性的淡水及入海口鱼类化石,包括鲨鱼、鳐目、鲟鱼、雀鳝目及其他鱼类。朱迪斯河群也保存很多水生爬行动物及两栖动物化石,包括有青蛙、鲵、龟、鳄龙及鳄鱼。陆地上的爬行动物,则有叉舌蜥科、石龙子科、巨蜥科及蛇蜥科。天空的飞行动物则包含:神龙翼龙科及新鸟亚纲(如虚椎鸟等)。哺乳动物则包含:多瘤齿目、有袋目及真兽类哺乳动物。除此上述物种之外,还有达斯布雷龙及其他恐龙。
在奥尔德曼组,强健达斯布雷龙可能猎食鸭嘴龙科(如短冠龙及亚冠龙)、小型的鸟脚下目(如奔山龙)、角龙科(如尖角龙)、肿头龙下目、似鸟龙下目、镰刀龙超科及甲龙下目。其他猎食恐龙包括:伤齿龙科、窃蛋龙下目、驰龙科的蜥鸟盗龙、及艾伯塔龙亚科。恐龙公园组及双麦迪逊组有着类似奥尔德曼组的动物群组成,而恐龙公园组则没有互相竞争的多种大型猎食恐龙。蛇发女怪龙与达斯布雷龙同时生活于恐龙公园组与双麦迪逊组上层。幼年暴龙科的生态位,介乎成年暴龙科及小型的兽脚亚目之间,它们之间的体重有数倍的差距。
影视著作
《恐龙星球》纪录片中详细描述了达斯布雷龙
所有肉食艾伯塔龙的化石都是于艾伯塔省的马蹄铁峡谷地层被发现。这个地层的年代为上白垩纪的麦斯特里希特阶,距今约67-73百万年前。艾伯塔龙的所有化石来自于7100-6700万年的地层,为晚坎帕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该地层正下方是熊掌组,是西部内陆海道的海相沉积层。在白垩纪末期,这个海道因为寒冷天气消退,海平面因此下降,马蹄铁峡谷地层进而成为陆地。但是,这个海道是周期性的上升下降,曾经多次海侵马蹄铁峡谷地层,直到最后的海降。因此,马蹄铁峡谷地层有者不同的沉积层,包含离岸、岸边、沿海等环境,例如潟湖、河口、潮坪。众多的煤块,似乎是古代沼泽形成的泥炭。如同该地发现的其他脊椎动物,艾伯塔龙的化石被发现于三角洲与泛滥平原沉积层内,而该地过去有过大型河流流经。
马蹄铁峡谷地层是个著名的动物群,恐龙是这个动物群的优势生物,而鸭嘴龙类更占了其中的一半,包括:埃德蒙顿龙、栉龙、以及亚冠龙;角龙下目与似鸟龙科皆为常见的恐龙,占了该动物群的三分之一;甲龙下目与厚头龙下目则较为罕见;该地有多样性的兽脚亚目动物,例如小型的伤齿龙科、驰龙科、近颌龙科,成年艾伯塔龙是该地的顶级掠食者,而幼年艾伯塔龙则占据者中间的生态位。此外,艾伯塔龙和其近亲霸王龙、矮暴龙也能相遇,虽然它们的分布区域只有很少重叠。
该地发现的水生动物群,则包含鱼类的:鲨鱼、鳐鱼、鲟鱼、弓鳍鱼、鳝鱼、以及类似鳝鱼的鼻鱼;淡水中的爬行动物则有乌龟、鳄龙、以及雷迪氏鳄(Leidyosuchus)与Stangerochampsa等鳄鱼;海生的爬行动物则有蛇颈龙亚目的Leurospondylus。此外,该地还发现了多瘤齿兽目与有袋类鼠齿龙等哺乳类。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0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