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养殖 >

红光镇的畜牧事业

红光镇虽然以发展工业为主,但一直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寻求各种方式助农增收。

红光镇的畜牧事业

红光镇以“三高”农业为主,现是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成都市郊二线蔬菜生产基地。红光镇大力探索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新思路、新途径,通过“公司+支部+农户”、“支部+协会+农户”等组织形式以及转租、转包、入股等土地流转的新方法,大力引进农业企业、引导农民组建协会组织。现4.6公里长的马光堰观光农业产业带已初具规模,进园企业有20余家,较大的有天安花园、绿泽园、老年生态园、天香园等成为成都近郊农家旅游的新亮点。由农户自愿组建成立了蔬菜协会、养殖协会等协会组织,在广大农户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该镇的各种农产品生产正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00万公斤,出栏商品猪2.5万头,家禽55.6万只,特种蔬菜面积3626亩,年产各类鲜菜2万吨,农业产业化和生物农业工程企业十余家。

随着成都市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以及自身经济建设的需要,红光镇的失地农民逐年增多,现有的失地农民共涉及8个村,31社,约9017人,其中西区整合区域内4710人,现镇域内4307人。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苦的工作,该镇一直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对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力转移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为了保证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该镇制定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引导和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为此专门成立了劳动保障所专职负责此项工作,重点抓好四个工作:一是建立统一的就业、求职和失业登记制度,摸清底数;二是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三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空间,大力依托周边优势资源(如西华大学、INTER出口贸易加工区等),兴办社区服务业和其他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所在就业和培训中的应有作用,大力开展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2005年,该镇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2个,培训人数达2191人次,其中有432余人取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转移劳动力835人。

改革开放以来,大房身乡党、政府坚持以发展为执政兴乡的第一要务,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全乡的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大房身已成为鞍山地区的经济强乡,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乡、村工业先进乡和“六好”标兵乡。2002年全乡工业总产值已达四亿元。

扩大开放谱新曲,建设小康铸辉煌。大房身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正以崭新的思维、创新的工作、务实的精神、优惠的政策、热情的服务诚招海内外有识之士到这里创办企业。这里的工业园区已初具雏型,投资800万元的华益镁制品公司,岫大镁制品公司已在这里落户。这里尚可容纳10余家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园内交通便利、电能充足、信息便捷、环境优美,是投资者的热土,创业者的家园。大房身乡党委、政府正以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思想来发展工农业,创造新的辉煌。

许多农民想富的心情十分迫切,但是上了合适的项目后,却苦于没有技术服务,因此,许多项目半途而废,使得农民丧失了致富的信心。鞍山市岫岩县大房身乡根据本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由乡里技术人员及种、养殖大户成立了五个服务小组。即蔬菜种植技术服务小组,畜牧养殖技术服务小组,食用菌生产技术服务小组,肉蛋鸡养殖技术服务小组,柞蚕放养技术服务小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常年深入到农民家中,发动、鼓励指导群众发展商品生产,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成为农民朋友致富的“好帮手”,让农民在发展项目上吃了“定心丸”。为了不定期给种、养殖户“充电”,服务小组的技术人员印发了养殖知识手册。养羊大户王春平笑着说:“以前养羊从来没有注意消毒问题,饮食管理也没有太在意,听了畜牧服务队技术人员的介绍后,心里有了谱,明年我还要扩大规模,争取获得更大的收益”。为了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蛋鸡养殖服务小组的技术人员们每天都深入到养鸡户家中,讲解肉食鸡的管理、消毒、防疫、温度等知识,使养鸡户们更加科学地养殖。大房身乡饲养鸡已成规模,发展肉食鸡达200家,建立了250个养鸡大棚,全年出栏180万只,创纯利润800万元,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食用菌、柞蚕放养服务组也为农户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保障。农民朋友们亲切地称技术服务组为致富路的“好朋友”。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0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