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白鱀豚已经灭绝了吗?
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报告称中外科学家在长江中下游没有发现一只白鱀豚,该报告的发表引发了一场“白鱀豚是否已经灭绝”之争。8月19日,一位名叫曾玉江的人,在长江铜陵江段用DV拍摄到一条“大鱼”,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确认,这条“大鱼”就是白鱀豚。
38天一无所获
白鱀豚是一种我国长江流域所特有的古老的淡水鲸类动物,估计它出现的时间约在2500万年至3000万年前。白鱀豚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常三五成群活动,最大的群体可以达到16~17头,但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呈迅速下降趋势。为了解我国长江水域白鱀豚现存状况,2006年我们组织了“2006长江豚类考察”。
此次考察突显了三大特点:一是专家队伍强大,考察活动邀请了来自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和加拿大七国在内的鲸类学专家,多数专家都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二是考察设计周全;三是考察手段先进,本次考察一方面采用高倍望远镜对考察江面可能出水呼吸的动物进行细致搜索,同时,使用了先进的声信号监听、记录和分析设备,对两种长江豚类发出的特殊声信号进行同步监测。
本次考察从2006年11月6日开始,于12月13日结束,历时38天。考察范围跨越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的长江干流及鄱阳湖部分水域(湖口—星子县城)。考察从武汉出发,首先上溯至宜昌,再从宜昌直下上海吴淞口,最后又折回武汉,往返行程近3400公里。令人遗憾的是,此次考察没有能够发现一头白鱀豚,说明白鱀豚的生存状况已经极度濒危,可能即将灭绝;同时此次考察也发现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功能性灭绝
8月8日,英国皇家学会的同行评议期刊Biology Letters发表了我们此次的考察报告,英国《独立报》在援引该报道时称,专家们认为白鱀豚“已经灭绝”。
对此我们认为,此次科考的结果只能说明白鱀豚是功能性灭绝,而不是灭绝。“功能性灭绝”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指一个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在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即指其生态功能的丧失。第二是指残存种群中已经没有能够繁殖的个体,或者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的功能丧失,注定走向灭绝。
我们认为白鱀豚处于功能性灭绝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从技术上讲,2006年长江豚类考察没有发现白鱀豚,并不能肯定说长江中就已经没有白鱀豚了。长江中下游长约1700公里,湖湾河汊众多,大型考察船很难进入,因此不可能希望此次考察观察到所有的白鱀豚;此次考察只在白天进行,对于晚间豚类活动情况无法观察;此外,由于下游江段水面宽阔,目视搜索受到人员差异、疲劳等因素的影响,声学考察也存在灵敏度和有效探测范围等问题,因此没有观察到白鱀豚不等于说长江中就没有白鱀豚了。
二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灭绝”作了严格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白鱀豚的最大寿命可达30年以上,也就是说依据IUCN的定义至少需要连续30年没有白鱀豚的观测记录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因此仅凭2006年历时38天的考察还不能断然宣布白鱀豚的灭绝,“功能性灭绝”应该是对白鱀豚目前生存状况的一个客观准确的描述。
有喜更有忧
8月19日下午3时10分,一位名叫曾玉江的人在铜陵江段北岸的胥坝乡渡口等轮渡时,突然发现靠近南岸的水域上有条像鱼一样的东西跃出水面,动作幅度特别大。他用DV拍下来了大约两分钟的画面,我们对录像进行了鉴定,并将画面中的动物与白鱀豚的行为、颜色、形状以及呼吸频率进行认真比照后,一致认为所拍摄到的动物极有可能就是白鱀豚!通过画面可以看到,与近乎黑色的江豚不同,白鱀豚头部的脸颊是白的;其次,白鱀豚出水换气时的动作也与江豚不一样。画面中的白鱀豚是往上游方向移动,上行中的白鱀豚出水动作缓慢,而江豚出水时动作急促。发现这头白鱀豚的水域在当地是个废弃的航道,往来船只少,人类行为对豚类动物影响小,而这里也是我们2006年白鱀豚科考的一个盲点地区。在长江铜陵江段发现白鱀豚踪影的确令我们十分高兴,9月,我们将去长江铜陵江段再次寻找白鱀豚。
在高兴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自系统开展白鱀豚种群动态调查近30年来,其种群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估计白鱀豚还有400头左右,到80年代中后期估计还有300头左右,到90年代初期估计还剩200头左右,至90年代中后期估计就已经不足100头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白鱀豚数量锐减呢?国内学者早就对白鱀豚的致危因素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过度渔业以及非法渔业活动、长江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体环境污染等。这些活动一方面造成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使得白鱀豚食物匮乏;另一方面造成其栖息环境的破碎化甚至丧失;此外,有些人类活动如滚勾、迷魂阵、电毒炸等非法渔具,工程爆破、航运船只等,会直接造成白鱀豚的死伤。
保护实践及展望
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一直对白鱀豚和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及其生活的长江环境给予高度关注,2001年农业部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讨论长江豚类的保护措施,并通过了《中国白鱀豚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但由于长江环境的特殊性和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就地保护也就是在长江干流建立保护区对于白鱀豚的保护应该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是特别显著。主要原因是保护区的建立并不能够有效减缓长江干流环境恶化的趋势,各种致危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对长江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影响还在不断加重。
同时应当看到,多年来中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及其他相关科研单位为长江豚类的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1980年中科院水生所获得一头受伤非常严重的白鱀豚,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成功救治了这头被命名为“淇淇”的白鱀豚,后又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成功饲养达23年,创造了国际鲸类学界的奇迹。
1996年至今,中科院水生所成功开展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工作,2005年7月5日一头小江豚出生,这不仅是世界首例长江江豚成功的人工繁殖,也是世界上所有淡水鲸类在人工饲养下第一次繁殖成功,这一进展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1990年至今,在湖北省水产办和石首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中科院水生所和保护区共同努力在长江石首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成功建立了江豚迁地保护群体。目前每年都有2~3头小江豚出生,群体数量也增加到30头以上,这一研究证实长江江豚在保护区不仅能正常存活,而且还能自然成功繁殖,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一种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成功范例。这些工作不仅为长江江豚的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白鱀豚可能的迁地保护提供了技术和物质上的准备。
白鱀豚目前的状况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江整个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的必然结果和极端外在表现。在关注白鱀豚命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其悲剧中吸取教训,保护好其他的长江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长江环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江中生活的另一种豚类动物——长江江豚。由于长江江豚面临着和白鱀豚一样的生存威胁,如果再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将很快面临与白鱀豚一样的悲惨命运。尽管长江豚类保护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来拯救这些珍稀物种。我们希望在农业部等的领导支持下,在未来几年内能够尽快有效遏制住长江豚类种群数量迅速减少的局面,使长江豚类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科学时报记者 潘希 采访整理)
铜陵越超家庭农场是2015-02-02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地址位于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安平街道。
铜陵越超家庭农场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40721328033770D,企业法人章翠萍,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铜陵越超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是:谷物、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种植及销售;水产养殖及销售;家禽饲养及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铜陵越超家庭农场更多信息和资讯。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0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