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村的历史沿革
清末,霞山仅是个小渔站。海边只有一个海头小港,供民船停靠。渔民赶潮在此兜售水产鱼货,邻近乡民小贩则挑来柴米等日用品与渔民交易。潮涨成圩,潮落收市,海滩仅有一字排开的茅棚数间遮日避雨。渔民在海边建有砖木结构的“海生宫”庙(今海富酒店旁),意指渔民都是海的儿女,祈求保佑平安,这也是霞山最早建筑之一。早期的霞山没有确切的地名,周围稀稀落落分布有谢屋、霞山、炮台仔、郑屋、海头港、洪屋等村落,曾统称海头汛,属雷州府遂溪县二十二都管辖。
1947年,党组织在辛罗宫成立了东南区霞山村游击小组,1948年春,党组织又在辛罗宫成立地下联络站,辛罗宫为湛江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湛江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一页。
2008年2月27日早上,湛江市霞山工农街道办下辖的霞山村锣鼓喧天。这里正举行一个隆重仪式,庆祝辛罗宫被审定为湛江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工农街道办负责人告诉笔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霞山村人民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密切配合湛江城市建设规划,为湛江的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辛罗宫被审定为湛江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既是霞山村建设特色文化村的一件大事,也是街道发展文化事业的一件大喜事。
潘家口水库钓鱼攻略
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渔村
东渔村行政办公地位于石湖荡集镇东南约10公里处,是一个非农业渔民组成的行政村。1978年,成立塔汇公社时,由城西、古松两个公社水产队划入建塔汇公社水产大队。1984年,水产大队易名为东渔村。2002年前,村民居住地有5处。2003年松江旧城区改造,地处松江中山西路西首“娘娘庙”地区居住的30多户110余人被永丰街道动迁安置,通过协调,户籍转为永丰街道居民。2006年,东渔村村民居住地分散在东港村坝河西侧、金汇村“九○一厂”三号码头南侧、张庄村原集镇西侧和李塔汇集镇延寿路东侧4个点。共114户,人口335人。
解放前后,东渔村人历来以捕鱼为生,无固定居所。1953年,成立渔民协会,直隶县人民政府。1957年,渔业协会解散,人员挂靠各自熟悉农村。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原城西公社组织本地渔民组成公社渔业队,下设2个分队、7个组,共70多户,400多人;原古松公社成立古松水产队,共22户,80多人。仍以捕捞为主。
1959年3月,古松和城西公社先后在张村浜泖河边和吉祥村小渔池自然村开挖鱼塘,部分渔民专业集体养殖淡水鱼。
1967年,古松水产队解散,人员自谋出路,有的转入农村,有的转入社办企业。
1969年,古松公社重新成立水产队,并在张庄集镇西侧建造渔民新村。1971年,投资6万多元,在张庄西南首斜塘江,建置面积1.5万多平方米大型电动拦江网(被誉为“江南第一网”),解决了古松水产队11户渔民的就业;城西渔业队在地方政府的关心协调下,相继在原金星、红星2个大队和李塔汇集镇及松江西滩娘娘庙等区建造四处居住点。从此,渔民漂泊不定的水上生活变为陆上定居。
1958年前,渔民均单家独户以捕捞为主养殖为副的游民。人民公社成立后,渔民被集中成生产单位,捕捞所获“产品”全部上缴集体,按数量评工记分。1968年后,淡水捕捞越来越不景气,公社把渔民逐步安排到社办企业工作。1970年,发展海洋捕捞队。城西和古松2个公社各打造2艘60吨级木质机帆船出海捕渔,以弥补淡水捕捞的不足。1977年,海洋捕渔停产。
东渔村村办工业始于1969年,城西公社渔业队利用渔民熟识水性的有利条件成立内河打捞队。业务高峰时有8艘打捞船和相应配套设备,业务量占松江全县的60%;1972年,办旧布加工场(1979年停办);1970年,古松水产队创办有色金属压铸加工,一年后,因技术和设备等问题,被公社调拨给胶木电器厂(后并入农机厂),水产队负责压铸产品去毛刺加工。
1978年,塔汇水产队创办水泥预制品加工场,1980~1994年,先后创办电镀、“上海求新造船联营厂”、标准件厂、船泊修理厂、“上海东勘地基处理工程公司”和喷烘漆厂等。1981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350余万元,创利润27万元。1991年,完成总产值860万元,利润60万元。1997年,工业企业实行产权转制,当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200多万元,利润95万余元。
住宅建设始于1971年,在原金星村居住点由集体统一建造两层楼房共8间。1974年,松江“娘娘庙”居住点建造两埭两层楼房共10间。1976年,坝河居住点建造两层楼房共18间。1980年后,居住实行自建房。
1981年,东渔与东港、新汇大队合办东汇水厂,坝河居住点率先饮用自来水。1994年,与镇水厂并管,全村全部饮用自来水。
1997年,横潦泾居住点修建第一条白色路面,至2006年,4个居住点全部通上白色路面。
2006年,村、组集体经营收入102.08万元,家庭经营总收入138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64.92万元(其中渔业收入80.12万元),人均分配7656元,劳均12510元。年内享受小城镇保险退休86人。
1995年,获区级“文明村”。
2005年,被评为市级“卫生村”。(adsbygoogle=window.adsbygoogle||[]).push({});
东渔村附近有上海欢乐谷、佘山国家森林公园、上海方塔园、上海影视乐园(上海车墩影视基地)、上海月湖雕塑公园等旅游景点,有松江大米、顾绣、仓桥水晶梨、农家土糕、叶榭卤蛋等特产。
潘家口水库是当地最大的水库,也是重要的水源地。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良好,水产品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前来参观。这是潘家口水库的钓鱼指南。
这个钓鱼的地方是一个水湾。一般里面会有一些鱼。水湾入口处有一些渔民养殖的沉箱。考虑到渔民放的鱼食会从沉箱中漏出,沉箱周围应该有很多鱼,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窝,把附近沉箱里的鱼引出来。总的来说,这个位置调整理论上是好的。
“小渔扇”把窝料和手粮补好,下去寻底,发现这里的水真的很深。我用的是5.4米的杆子,找到底部后吃水线大概3米。
“安全航行”这次带来了新的法宝,钓鱼平台——。一开始戴在这个大家伙身上不好看,但是展开之后发现真的很好用。有了它,可以在岸边探出1.5米左右,打到更深的水域。
一切准备就绪,真正的战斗开始了。第一个钓鱼的是“小钓鱼迷”。鱼竿一打开,是一条2斤多的草鱼。“小渔迷”虽然只有14岁,但他的渔龄比我长,水平很高。这几天我们钓鱼用的鱼食都是他自己在家准备的,不是市面上的成品饵料。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是下午了。看着时间和我们惨淡的收获,我真的很焦虑。事实上,我们所在的海湾里有相当多的鱼。我们经常看到鱼在水面跳跃、翻腾、露头,但它们就是不上钩。后来改用蚯蚓,弄了些鲫鱼和嘎鱼,都不大。晚上七点半,船主来接我们。虽然第一天收获不多,但我们并不气馁,因为我们仍然充满了憧憬,希望第二天能去一个更好的钓点。
当我们回到农舍时,我们简单地吃了东西,洗了碗。旅途的劳累和钓鱼带来的体力消耗让我们立刻昏昏欲睡,很快就在床上睡着了。
这个小斜坡和他对面的小山也正好形成一个水湾。根据我们的经验,这里也是鱼类觅食和休息的理想场所。而且因为地处水库中间,水质比昨天的钓位要好,所以我们对今天的收获还是充满信心的。
不过据三位前辈介绍,这几天因为向下游放水,整体情况不是很好。不知道今天是怎么了,但是前辈的话多少有点打击我们的士气。但是看着这片神秘的水域,我们的心中还是充满了希望。
我们很快准备好了钓具,“小渔迷”的服务真的很到位,很快鱼食就调和好了。战争!由于潘家口水库地处丘陵地带,库底很不平整。估计我们所在的水湾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斜坡,很难找到底部。费了好大劲才摸到底。
今天,第一个渔夫是一个“小钓鱼迷”。不一会儿,一条鲫鱼夹在他的工作服里,大概有一两条。
然后大家都开始工作了,但是整体情况不是很好。看到旁边三位学长陆续上鱼,而且都不小了,就上前请教。有个学长建议我们用玉米粒。根据他们的经验,意大利面在这里不如玉米粒有效。
于是我们四个人先换了玉米粉,然后是玉米粒。经过一个上午的奋斗,我们都有所收获,但与预期相差甚远。看着惨淡的渔获,大家都有些气馁,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只要你一直努力,幸福就在下一刻到来。
突然,小钓鱼迷的鱼变黑了,一个大家伙上钩了。由于他没有心理准备,鱼又大,鱼竿突然松开了。一看到钓竿放出来,小渔迷立刻抓住了放线,没想到鱼的力气太大,直接把放线和竿头的连接环给弄断了。
看到鱼竿入水,“一杯绿茶”和“一点钓鱼迷”父子不知所措。这也是运气。大鱼没有游向深水,而是游进了水湾,很快鱼竿就浮到了水面。小渔迷用另一根鱼竿像拉水一样把鱼竿拉回来。
没想到,丢失的鱼竿失而复得,父子俩有些欣慰。更何况大鱼没有脱钩,于是“小渔迷”拿着鱼竿。
我开始和大鱼搏斗。大约20秒后,鱼出现了。那是一条大鲤鱼。我把网抓在手里,等待时机。大概1分钟左右,我在合适的时间把鱼捞起来了。这条鱼真大。旁边的三位学长说,估计有8斤左右。看到这么巨大的东西,大家都很激动,马上拍了照片留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yz/3_657247266.html